手抖最容易被忽视的情况— —特发性震颤
手抖,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症状。能够引起这种症状疾病也有很多,像:甲亢、低血糖、小脑萎缩、帕金森等,这些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通过去医院检查,都是可以确诊的。但是,还有一种能够引起手抖的疾病,却是往往会被忽略的,它就是“特发性震颤”。
特发性震颤(ET)又称为家族性震颤或良性震颤,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运动障碍性疾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一般情况下在20~30岁和50~60岁之间发病较多,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的概率也会随之增大。
特发性震颤唯一的表现形式就是肢体的震颤,不同的患者震颤部位也会有一定的差异,比较常见的有手部、头部和腿部,病情严重之后还会出现声音、下颌部的震颤。
与其他震颤类疾病不同的是,特发性震颤患者只有在紧张、激动、做精细活或者是提重物的时候才会出现或者加重震颤的情况。平时并没有感觉出有什么异样。通过饮酒会有一定的减轻,酒精麻痹效果之后则会加重。
由于特发性震颤在医院使用仪器检查不出来的,通过化验各项指标也都正常,因此很容易被人们所忽视,只是简单地认为最近有点累或者是单纯的心理原因所致。这也是导致病情越来越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
特发性震颤属于中医“颤证”的范畴。颤证的主要发病原因有:肝风内动、肝郁气滞、气血亏虚等情况。在《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讲到“诸风掉眩,皆属于风”意为:颤证的产生主要是由于阴液亏虚,肝阴、肝血不足,肝风内动出现了阴不制阳的表现。
所以在治疗过程中主要是滋补肝肾、气血双补,从而使得经脉能够等到阴液、气、血的正常濡养,当经脉得到正常濡养之后也就不会抖动了,即达到熄风止痉的目的。又因为这种疾病的时间往往都比较长,也就常常伴有血瘀和痰瘀,所以在治疗的过程中也就需要佐以活血化瘀化痰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