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笠翁对韵》研究(三):《笠翁对韵》古本与今本
返回目录
先说说《笠翁对韵》的一些常识信息。 《笠翁对韵》书名中“笠翁”一般认为是指该书的作者李渔,因为李渔号“笠翁”,出版的大量书籍都以“笠翁“命名,如“李笠翁一家言”、“笠翁十种曲”、“笠翁诗韵”、“笠翁词韵”、“笠翁曲话”,所以该书“笠翁”被认为是作者李渔的代称。“对韵”是指“对偶与诗韵”,表明本书为学习“对偶”与“诗韵”(即“平水韵”)的启蒙刻本。 和《声律启蒙》一样,《笠翁对韵》也是一部教导儿童学习对偶和使用“平水韵”的声律类启蒙教材。该书模仿《声律启蒙》的格式,以平水韵上下平声部分章节,但是两者略有差别。 《声律启蒙》按平水韵上平声、下平声各十五韵分为两卷,每韵三段对偶句,每段有一字对两组、二字对四组、三字对一组、五字对一组、七字对一组、隔句对一组(隔句对十字至十二字不等),每段共十组对偶句,其中八句句尾押韵,每段有一组一字对和一组二字对不押韵。《声律启蒙》的隔句对相对灵活,每组隔句对长短不一,断句也不尽相同,很多上下句都有“之、而”等助词重复使用。 《笠翁对韵》也是按平水韵分为两卷,但是每韵二至四段不等,上下两卷各有四十五段,总计九十段,总数与《声律启蒙》相同。每段中,一字对至隔句对的数量和格式都与《声律启蒙》相同,差别在于最后一个隔句对。《笠翁对韵》的隔句对都是十一字对,而且每一句都严格按照前四后七的格式断句。 现在所说的《笠翁对韵》通常是以民国时期石印本《绘图千家诗》附《笠翁对韵》,或与之相似的版本为底本出版的,即“今本”。而浙古版《李渔全集》收录《笠翁对韵》,以国家图书馆馆藏《笠翁对韵》光绪壬辰年(光绪十八年,1892年)刻本为底本。这一版本与“今本”有若干差异,而且从出版时间看,这一版本早于民国版本,所以被称之为“古本”。虽然一般认为,古本内容好于今本,出韵、失对、错别字、用错典故等错误更少(其实古本错误仍然很多),但是从1980年以后出版的各种《笠翁对韵》版本来看,大多以今本为底本。 国图藏本《对韵》有一篇序言,落款是“米东居士”,写于道光已酉年(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米东居士不知何所人。1849年,一般认这是《笠翁对韵》最早出版时间。但此时距李渔去世已经超过一百年,有人据此认为“《对韵》作者是李渔”的说法存疑;也有人对此给出各种解释(基本上都是没有根据的瞎猜)。 今本肯定是基于古本修订而成的。 例如“下平·六麻·其一”,在古本中写作“满院松风,鱼声隐隐为僧舍;半窗花月,鹤影依依是道家”。在今本中(以“中国书店”影印本为例),“鱼声、鹤影”被改成了“钟声、锡影”,但是原文仍然保留了“鱼声”的注释。 今本许多错误都是篡改古本原文造成的。例如饱受吐槽的“肥对坚”(今本“下平·一先·其二”),“肥”和“坚”都是平声字,这是典型的“失对”,而古本写作“脆对坚”,是仄声对平声是正确的。 也有一些错误是今本从古本继承的。例如“白缣对红绡”(“下平·二萧·其一”)。“缣”和“绡”都是平声,失对。今本保留这一句原文。 还有一类是古本有错,今本修订正确的。例如“下晌对高舂”。 还有一些古本有误,今本虽然修改,但仍然有误。例如“玉树对金屋”(古本,“下平·一先·其四”),今本“玉树”改为“玉柱”,树、柱、屋(入声字)都是仄声,古本和今本虽然内容不同,但是都是失对。 也有一些古本和今本都正确,修改后对原文几无影响。例如,“远水平沙,有客泛舟桃叶渡;斜风细雨,何人携榼杏花村”。(今本,“上平·十三元·其一”)“泛舟”,古本写作“放舟”,含义基本相同。 总体而言,《笠翁对韵》中,“古本”好于“今本”,而且,版本越早越好。 例如,今本中“綿腰如弱柳,嫩手似柔荑”(上平·八齐·其一),在1892年“琅环阁藏本”中“綿腰”写作“線腰”。線是“线”的繁体字,而“綿”与“線”字形相近,显然这两个字有一个是错别字。但另一方面,人的身体再柔软,也不可能“腰软如绵”,更不可能“腰细如线”,而且遍查各类辞书、诗词、古籍,都找不到“绵腰”、“线腰”这两个词,可见这两个词都是错的。 正确的表述只能从其他“古本”中查询。例如光绪初年的“聚三堂藏版”《韵对千家诗》附《笠翁对韵》,这一句其实写作“纖腰如弱柳”。这种表述才是对的。纤腰,常用于形容女子的细腰。元代胡奎《春思》中。有“纤腰如弱柳,浑不似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