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除无形的枷锁--找到自由《被讨厌的勇气》
老领导的退休送别宴席上,看她几乎泪流满面,不断追溯人生起点、寻找身份的痛苦和反思,让我立刻又想起了这本书。有种立刻想读,弄懂人生的冲动。
这可真是本颠覆三观的书,有些观点过于猛烈,竟让我一时摸不着头脑,恍惚很久才能醒过来。但我隐隐地觉得这是一剂猛药,暗含了让我慢慢恢复平静的良方,所以在经历了一次暂停后,无论如何也要看下去。
虽然不知道是弗洛伊德的,但“原因论”已然主宰了我的思想模式。既然自己上学时没有踏实读书,现在的职业瓶颈就是必然结果;既然自己以前那么爱慕虚荣,找回求真务实必然要经历很多曲折......这个单子可以列下去很长很长,脖子上的锁链也套的越来越紧。既然如此,那难以改变,维持现状几乎成了理所应当的事了。况且,“原生家庭”论在社会上也甚嚣尘上,让我也觉得一个人的不幸,在童年就已埋下了祸根,日后的痛苦几乎难以避免。
但阿德勒的“目的论”给了我当头一棒,原来这些理所应当的因果关系是由自己潜在需求创设的。阿德勒主张,无论以前经历了什么,改变命运的一刻就发生在当下,不要被“所给予的”所捆绑,重要的是自己赋予他们什么意义,决定接下来怎么做。这把利刃精准地砍在了我“维持现状、难以突破”的软肋上。原来改变的勇气就在自己手中,不要把他人当借口,去应付自己的生活。
“一切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听起来匪夷所思,细想还真是这么个理儿。有时候未必是对自己不满意,而是对自己和他人相比之下的自己不满意。曾经一度三更火五更鸡的努力,不是因为自己特别想这么做,只是害怕落在别人后面罢了。虽然一直在努力前进,但内心还是不断的否定自己,也不失觉得自己不好,只是觉得相比之下别人更好而已。纠结学位读不读也不全是因为想不想,而是害怕别人都读了,自己就浅陋了。所以,看看,看看,那么多烦恼还不都是“相形见绌”。自媒体时代,这种相形见绌就日益让人抓狂,各个领域的业界高手、学界专家、民间能人都活跃在各个平台上,每天入眼的都是别人的成就、金玉良言,连个安静独处的空间都没有了。暗下屏幕,又开始自我折磨,怪自己不够努力,觉醒不够早,成绩不够好......当我意识到这几年我都在PUA自己的时候,真是既心疼又惭愧,偶然看到那句“你不爱你自己”时,泪流满面。活的这么累,是要给谁看?
阿德勒还主张构建“共同体”,要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自我接纳就是一大关,这么多年,我一直在打压自己,和A比,我不够漂亮,和B比,我不够聪明,和C比,我不够勤奋,和D比,我不够坚持......我把自己置身于和所有人比的残酷境地,而比的结果都是我输。我不仅没有接纳自己,更没有把他人当作伙伴关系。我隐隐觉得,自我接纳是认识自己、获得平和和幸福的必由之路,只是由于思维惯性,我心底仍然在怀疑自己,也许离真正的接纳还有一段距离,但只要锚定了方向,就会慢慢靠近,好过于原地打转,自我消耗。
那些遥远的优秀的育儿博主、学术达人、读书高手,我可以当作伙伴,吸纳他们的智慧和才能,来帮助自己成长。因为遥远,难以发生比较,就容易当作伙伴。而近处的人,他们的优秀和成就如此耀眼,因为离得近,虽然参考值很大,比较之下的伤害值也更大,就更难以当作伙伴。这当然问题还是在我,说明自己还未充分接纳自己,所以还在无形中与他人比较,把他人当作敌而非伙伴。但把他人当作伙伴的关系想想就很令人激动和向往,持续修行吧,也许现在做不到,但慢慢会做到的。
课题分离,分清楚是谁的课题,相信自己能够独立自主,也不干涉他人的自由。
认真活在当下,不悔恨过去,不期待未来,认认真真活在当下的每一刻。
拥有完整的生活,不去做工作狂,不片面追求工作上的成绩而牺牲家庭生活......
这本书真是个宝藏,虽然是“反常识的集大成者”,但蕴藏了改变自己、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智慧。虽然知行合一还很遥远,但知道一点是一点,靠着微弱的灯火,慢慢走下去,会亮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