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内经课笔记(08) - 阴阳应象大论之一:清浊、寒热、气形、厚薄
五、阴阳应象大论
五-1、清浊、寒热、气形、厚薄
原文: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倪师注释:
黄帝说,所谓“阴阳者”,乃是天地间之真理也。世间万物皆不离阴阳之纲纪,万物之变化皆始于阴阳之消长,所有自然界生命之源于此,大地之神的表征也。
吾人治病必求其本源于何处。自然界中所有的阳气累积而成为天,所有的阴屯积而成为地,故有天阳地阴之说。阴阳间消长之定律,吾人可如此说,当阴静止不动则阳反生躁,因无阴之津液来润泽。如人在髙空飞行必生躁,因无地阴之滋润。阴要盛则必先令阳气生,阳一旦受损则阴必内藏,此阴阳相互之关系,为仲景伤寒论大法之秘也。
阳如化气而出,则内阴必成形体而堆积,无法分散到全身。寒冷至极点必反生热,热到极点时反生寒,都是极不平衡时产生的现象。寒气是不为身体所受用之废弃物,停留身体过久不出,则必生污秽。热气乃生命之动能来源,此为身体能量的来源。
其清且受用于身体,如一旦体内高营养物向下行,必因胃肠不吸收而流失,产生洞泄于外。反之如不为身体所受用之废物停留体内不向下行,必发生胀满气闷。这种阴阳反其道而行,病乃生焉。
所以,人如天地一样,清阳向上升为天,浊阴必下沉而为地。地之阴气一旦化浊为清必向上升为云,天阳之清气上升到一个阶段必下降为雨,为地阴化生动能来助阴消化分解其浊物,再化生为清阴之气,再上升为天阳。是故雨本身出于地之阴气,云本出于天之阳气。
所以中医把人比作天地自然定律,认为人之清阳必出上窍目、口、鼻、耳,浊废之阴则由下窍尿道、肛门,离开身体。清阳之性能使表之肌肉强壮,混浊之阴即不好的物质进入五脏,由五脏来生化,再把营养留下,分解出的废物,再转入腑的排泄系统排出体外。所以高单位之营养物即清阳能充实四肢,对人体有害之物质则进入腑来排泄。
水属于阴较冷,火属阳为热。阳如气一样看不见,但却是动能之源。阴有味,可察觉出为津液,滋养全身。津液足,则形体成,但形体又靠气之动能来维持。气为人身之精华,此精华乃由食入体中之高单位营养所化生出的,故人之精神靠气之足,人之形体靠阴之津液维持。
过食厚味之物,人体无法完全代谢消化,形体乃变。气不足,则人之精神、精力必因而受损。人体摄取食物之精华而化生为气,气之清浊又受味之厚重影响,味厚则气必伤。人体代谢出的浊物,必须完全离开身体自下道而出,阳气之尽头必在上窍气满而出。
食物之味重者为阴,较淡者为阴中之阳,食物营养高的为阳,营养差的为阳中之阴。味食过厚重则生泄下,清淡的则易消化为身体所受用。阳气过于清薄则易离开身体,过于厚重则引起发热。人体内之阳火过盛必造成气衰,阳火之气较少则气必强盛。故太过的火太干燥,津液必不足,必反蚀气,所以此时必食助气之物使之火降。火过盛,则气易散;火小,气乃生。
气味中属辛辣、味甘的易于发散,此为阳;而味酸、苦重的,属满泄,此为阴。体内一旦阴过盛则阳必病,阳过盛则阴必病。阳过盛生热,阴过盛则生寒。寒重至极反生热,热重至极反生寒象。
气味中属辛辣、味甘的易于发散,此为阳;而味酸、苦重的,属满泄,此为阴。体内一旦阴过盛则阳必病,阳过盛则阴必病。阳过盛生热,阴过盛则生寒。寒重至极反生热,热重至极反生寒象。

课堂笔记:
1.中医一定要懂阴阳,不懂阴阳没有办法看病。整本《黄帝内经》从头到尾就在讨论阴阳。“阴阳应象大论”是对阴阳的阐述很顶级的一篇。
2.“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一定要求本。
3.你想喝干净的水,但这个水很脏,那你就滚它。当水被煮滚时,蒸汽就往上跑,带来干净的蒸馏水,脏东西留在锅里。这就是“清阳在上,浊阴在下”,这是常态。
4.人体可以用横隔膜来分清浊。横隔以上就是肺和心,为上焦,这两个脏属于清阳,所以浊气的位置最多只能到这里。横膈膜以下就是浊阴的地方。如果说哪一天人反过来,浊阴在上,清阳在下,这就是病态。

5.以后你们会看到很多各种不同的病态,世界上什么怪人、什么怪病都有。所以基础医学理论要强,无论疾病再怎么改变,或者哪天碰到一个找遍医书找不到的病,你也可以把它解决掉,因为你的原则是一样的。
6.“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这就是阴阳之间的互动关系。
7.“阳化气,阴成形”,这个讲的就是阴阳要平衡,如果说有一个不平衡,就会马上影响到另外一个。
8.我用一个简单的例子让你了解“阴极生阳,阳极生阴”。脚趾头和手指头是阴经和阳经的交汇点,所以阴经和阳经的井穴都在四肢的末梢。阳经都在四肢的外侧,阴经在内侧,阳经一路下来到底时就会转成阴经,也就是说阴经到极的时候就会生阳。
例如手太阴肺经到了鱼际、少商时就是阴到极点了,过不去了,回头就会生阳(手阳明大肠经),这是本身阴阳的性。人也一样,寒到了极点一样会生燥(热),热到了极限也会生寒。所以这是寒热之间的现象,到了极限了以后都会回逆。


9.我们还可以用气来讲解。心脏是阳中之阳,是火,很热;肺是阳中之阴(胸是阳),所以肺法象天,肺像天上的天幕一样。心脏不断搏动产生的热,被定义成火。因为天阳在上,上面很冷,所以天幕之肺会把热气往下导,进入小肠。当水在膀胱里时,为人体(躯干部分)的极限,即在身体的底部——阴之极。
此时阴极生阳,膀胱的水被小肠的火汽化,汽化以后的膀胱水会进入肝脏,水会去生木。肝脏有水进来清理它,就像有水来洗厕所。这就是阴极会生阳的一种现象,阳就是气。
大肠的津液食物会往上升,回到肺里去,所以肺跟大肠会成为表里。

10.中医的一般原则就是看到热病用寒药,看到寒症用热药。但有的人热病,你越用寒药他越热,因为他是热到极了。这时你下重手开热药,病人一吃就产生寒症。
我在美国临床时有个太太,快接近400磅,很胖,胃口一直很强,怎么都没有办法减肥。那我们用石膏八两、十两、十二两、一斤,越用是胃口越大、越渴。火大了,生附子一剂开下去。吃完第二天她打电话来问:“我怎么那么冷啊?”从此她的胃口减了,人一直瘦一直瘦。寒的人比较瘦,热的人形比较胖,结果她里边是寒的,外面是胖的,真寒假热。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人是一个圆形。所以经方不可怕,可怕的是医生不敢用。
11.“寒气生浊,热气生清”,寒气待在身上太久就会生浊、生积,所以所有的肿瘤癌症都是寒。你看那个水,你不煮滚,它不会动,你一煮滚,水就开始循环,产生温度和动能。任何东西都不会累积在一个地方,只有寒会累积。
12.一个肿瘤癌症的重病患者,如果开寒凉药下去,肿瘤就越来越大,病人的脸色由青变成黑再变白,然后走(死)掉。因为病人本来就是寒。那我们动手治的话,病人的脸色就从白色变成青色再变成红色,回家了,不一样。你看内经这几个字讲的,中医全部的治症通通在这里。

13.“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当地气往上走的时候就是云,天气一下来就是雨,雨出于地气,云出于天气。我们人身上流的汗,就是天地之间的雨。
14.“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所以我们的眼泪出来是清的,小大便出来都是浊的。
15.“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清阳的性是往外走的,浊阴会往五脏走。腠理就是肌肉。如果以人体来区分阴阳的话,四肢为阳,身体为阴;以脏腑来区分的话,消化系统就是阳,内脏就是阴。阴阳随时可以区分。

16.“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比如烤肉,一闻好香,这是阳,一吃味道真好,这是阴。比如蔬菜味淡,属于气,肉类味厚,属于形。人的精神要吃淡味的东西,但人的形体要吃厚味的东西,才能练得很壮。
17.“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神农本草经》都在用这些原则做取舍来取药。
17.“气薄则发泻,厚则发热”,例如一般用来发汗发表的药都是气比较薄的。
18.“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人如果身上火很多、比较热,会伤到气。热伤气,寒伤血。热太盛会伤到气,寒太盛会伤到血。当然,这是指长年累月在一个偏热或偏寒的环境里才会受伤,经年累月就有问题。例如厨师常年在火旁边烧就伤气,屠夫常年在冰库里进进出出就伤血。如果你跑到“三温暖”里去烤半天,这个不会伤气。
19.人体非常精密,它不会瞬间发生问题,这就给西药有可乘之机。因为西药的剂量很小,它就慢慢慢慢进去你就感觉不出来,这就可以蒙骗很多人。可是蒙骗不了中医,因为我们知道什么叫正常人,今天我吃药之前身体手脚是热的,越吃药手脚越冷,这就是吃错药呀,你马上就知道。
20.“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也就是说,如果平常身体比较壮热的人,吃清淡一点的;气比较少的人,可以吃味比较厚的。这是一个大原则。
21.“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神农本草经》的药性最初就是出自这里。辛味和甘味的药放在一起时,就会产生阳,为阳药;酸味和苦味的药,就会产生阴,为阴药。这就是以气和味来决定药的阴阳的使用。
22.阴和阳应该平衡,当阴太盛时,阳就会生病。比如说专门吃酸的苦的,你就伤到阴,阴会太盛。那你说我就是喜欢吃辣的跟甜的,你也会伤到阳。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注:标记*的句子为补充译注,摘自姚春鹏版《黄帝内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