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半住在延安西路
我半住在延安西路站附近的一个老小区里 房子是从南到北的长条形 厨房也是长条形的 容不得两人并排站 一个自从我记事起就未曾尝试过的干湿不分离卫生间 之前在朋友家和租房信息上看到只觉得非常吃惊 卧室隔在长条形的中间 床贴着做出来的墙 我睡里边 就要从床脚爬上床 比起我自己家的房间 房子总算是不贴着马路了 晚上睡觉时很安静 不带耳塞也能睡着 但楼下却又是小区的垃圾房 忘记带耳塞的话 清晨6-7点会被生活垃圾车发出的巨大噪音吵醒 最南边的房间是大起居室 中间方方正正铺满了垫子 留出的小小“阳台”区域放了同样是白色的餐桌 晾的衣服吃饭时就在头顶上 烤箱、厨师机、摩飞锅各自坐在地上 轮到谁要工作就拉到插座附近的位置
这么写一下倒不是要说感觉条件艰苦 最多是偶尔空间上有些不便 除此之外我所需要的应有尽有 我未曾想象过的也都像生命礼物般地在发生 我在这小小一方天地里觉得安心和妥帖 只有觉得自己太懒散懒惰时才焦虑 最近在物质上的要求和期待愈发减轻 甚至越来越觉得过多的所有物都是自身的负担 这几天正在卖掉小时候非常执着、喜欢、买了一堆的东西 有一瞬间在一笔笔上架商品的时候我也在疑惑 那么多我曾经执着的“物质”现在已经不再重要了 我曾经那么喜欢的我现在不再喜欢 摆脱它们 直到现在 我又留下了什么 我不再是曾经的我了 那现在的我是谁 百家会的晋才计划在录取阶段让我填一段百字自我介绍 我大致写了一下那些 但其实又觉得并不能用学历、工作经历、希望实现的事、日常兴趣来定义自己 内容是真的但内涵未必不是虚假 这些其实都是敷衍 我的自我介绍是敷衍的拼凑 真实的自我介绍可能是“我不知道我是什么 我还在寻找自我 这次的学习也是一次寻找”
写回我的住所
我已经很久没有住在老小区了 隔音差到令我惊奇 这在大多数时候并不惹我烦 即使是全小区都知道的“神经病”就住在隔壁——每天每天老头的喊骂、小孩的哭叫都听得一清二楚 我是真的不介意 在自己家时为了听听楼下邻居吵架我要把耳朵贴到地面上 这再加上他超水平发挥地大吵我才听得见一些内容 遗憾 我生而为一生爱看热闹的中国人(也许这句才该加进我的自我介绍里
小区本身很小 小区里的路很窄 每次下楼出门好像都会看到一些闲散人士在那窄路上占着 慢走 聚集 或只是坐着 甚至在路中间、二楼高的地方还拉了晾衣绳 甚至还真的看到人拿着长长的乌出头去晾衣服 我顺着她的手臂延伸视线向上 能看到她家的内衣 非常神奇 小区的自行车房旁边有一个小小的“家门” 有一次晚上路过里面亮着灯才吸引了我注意 发现这个门里竟然也是一个家 住着管理小区垃圾房的夫妻二人 面积不够一间房间大 粗一打眼只有一张双层床和数不尽的生活用品杂物 床上墙上地上堆的挂的 层层叠叠 我很难想象他们怎么生活 当时第一次注意到后心里是真切地觉得他们不容易
再走两步就到小区外边了 沿街有好几个墙上开出来的窗口店铺 配钥匙的 卖早餐的 理发店 电瓶车店 卖早餐的 杂货店 菜店 我家后边马路原来也有这些 我还记得其中一水果店老板夫妻看上去是智力不太好的、带着一个女儿 后来那些窗口全给封成了墙 涂得惨白画上一些“文明”标语图案 走过去再也没有人情味和社区生活之便 有人的地方就有人情味 哪怕你总也不去那些店里光顾 只要哪天光顾一次便会有人情味的 我去过那早餐店 店长大姐说我白 去配过一次钥匙 配钥匙老师傅笑眯眯的
再往前走两步是一条很细很细的马路 它也占了一个红绿灯 但我终于是在它面前放弃了红灯停绿灯行的生命原则 左右一看跨完那两步子了事 就在那马路牙子上有一个。。 “铺面” 也就是一个人、一块牌子、一张椅子 不知为何我至今也没敢细看它们 记不清是“剃头”还是“按摩”还是“扦脚” 只记得前几天路过时看到一个老太太在光顾 坐在那椅子上、大冷天光着脚搁在对面面无表情 不知道是什么服务 我吓一跳但也没慢下脚步看 所以那提供的业务是什么至今仍未知 既然写到此处 下次路过我便会看
这条路的左侧是一个在建中的商场 我时不时在网上搜它的pr信息看什么时候开张 能带给我更多的奶茶饭店
从这到地铁站 中间最后是再穿过一个小小的绿地公园一侧 那里面住着小野猫 “汪汪队” 有时白天路过抬头看树叶有绿有黄非常漂亮 有一次很晚穿过时里面有人在大声唱歌 另一次很晚很冷穿过时有两人在长椅上依偎 我说他们一定是在偷情的
到地铁站了 我也从依偎到了入住 谢谢这个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