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职旅行游记vol.1—— 南京,变迁中的持重,人文情怀的绿洲
这已经是第三次到南京玩。第一次来的是2017年,年少无知,只知道吃。深深为南京大排档各式美味和遍布街头的超多小吃所俘获,因此用胃思考的我,对这座城市总是抱有先入为主的好感。每次都会收藏好一大堆想吃的餐厅,审慎安排一日三餐。一晃六年过去了,尤其是经历了这三年之后,又来到南京,开心地看到美食街的各个档口还是排着长队,冷风之中,大家挤在窗口,拼命朝里张望,看看今天晚餐具体应该选择哪种味道犒劳自己。在N年社畜生涯点外卖到麻木后,看到此景怎能不由衷称颂人间烟火呢?而烟火气与庄严感并存的南京,在我心中的城市形象更加立体了。
说到庄严感,厚重的历史给予南京不可代替的古都气质,还有无法抹去的沧桑之感。作为江景爱好者,这次一到南京就去了长江边。同上海黄浦江滨江相比,南京的滨江没有那么多炫目的高楼,没有繁华的商业气息,没有先锋的美术馆艺术区,没有一众身着高级运动衣骑行跑步的健身爱好者,给我感觉就是,没有上海滨江那种人和物都在用力的感觉。取而代之的是让人不自觉陷入沉思的广博感。货轮邮轮鸣笛起航,往来憧憧,绿皮火车驶入长江大桥,发出深沉有序的撞击声,足以平静人心。在宽阔的江面上,日光铺下一席金光闪闪。时间流逝的速度,王朝更迭的变迁感,历史带来的创伤或繁盛交叠,和江水一去不回相比,哪种更深刻?凭江眺望深思的人,大抵都会有类似的念头吧。一江春水还如千年前跃动日光之下,流向天际之外,而人对生存繁衍的欲望也依然原始而强烈。

最近南京旅游好像格外网红,民国风大火,第一天总统府观光都没预约上名额。转而去颐和路民国时期公馆风貌区扫街。这是民国时期国民政府要员的居所,很多洋房建筑风格和上海梧桐区的有点类似。这片区域面积不小,修缮也相当良好,但是相比上海,它低调很多。核心区域现在叫颐和公馆,外有围墙,除正门外其他小门极其隐蔽。里面的洋房或宫殿式官邸相当雅致,现在内设个别展厅,还有高级餐厅客房(但是都没有牌匾),玻璃窗里面一律是棕木色的百叶窗挡得严严实实,非常低调,让人对里面客人的身份浮想联翩。不时还能看到类似领导和下属的一群人走进来。院内小路错综复杂,好似迷宫,走着走着就走到死胡同。但是也因此格外安静,人不多,只有比较宽敞的院子里有附近居民来晒太阳遛娃,生活气息在这里显得违和,但也竟然有点可爱。还偶遇了一只小胖猫,一点不怕人,还掉头朝我们跑过来,又领着我们到“它家”房子门口,在地毯上磨磨爪子,可它迟迟不肯掏钥匙开门啊,小猫咪你是懂欲拒还迎的。这片区域可能离国家机关单位比较近,大部分行人都是厅局风穿搭的中年男子。



要说厅局风,其鼻祖怕不是民国中山风。 总统府人山人海,总统办公室更是顶流,绝对拥挤。挤到最前面看了下办公室内部装修设施,书桌,沙发,台灯,深沉的木质,谍战剧里面还原的还算贴切。清朝和民国时期的建筑在这个院子里汇聚了,马厩和车库分立南北两边。阴云的天气加持下,这个民国政府旧址里面的氛围显得更加肃穆,此地不宜久留。
此一行的最后,留给我在豆瓣关注了好久的书店,拱廊计划。这个店开业之前就关注了店主, 这次特意来店里面看看,从二楼到三楼的书架细细查阅,书籍选品完全选在了我们心里,私以为这样的选品不开书店真的浪费了,也非常能够理解这家店为了坚持底线所付出的努力。因为我们之后还要全国游,没法买很多书带在身上,但是在这不花点钱支持一下,心里实在太过意不去,最终买了一本小书,是我一直就想看的,在这里竟然找到了,图书馆都是借不到的。

说到书店,南京独立书店的浓度似乎相当高,人们说南京是人文绿洲,非常同意。因为缺少或不在意人文的城市,不会有那么多爱读书的人,不足以支撑爱书的创业者前赴后继。而且,城市的文化底蕴,在现在这个城市规划复制粘贴的时代弥足珍贵。大城市里新起的平板风格高楼日渐统一,生态新区,创新开发区,自由贸易区,名头不一样但新街区的模式构造极其雷同。商场、餐厅、咖啡奶茶店,就那几个;打开手机点外卖,(至少附近几个省份)在哪里都区别不大。老建筑越来越难看到,在南京沿途看到的老建筑已经比其他城市多些,但很多都已经人去楼空,在残存和拆毁的边缘。当未来有一天,我们走到一座城市,目之所及路边的建筑大同小异,恍惚间甚至不能分辨究竟身处哪里时,多样人文能够喘息之空间便所剩无几了,更不要谈独特的城市气质。

来了三次也没有玩够,只能将希望留给下次,期待新发现。我爱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