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卫国曹国燕国问题 井叔采
1,郑国
郑国,别名奠国,国君为姬姓,伯爵。春秋战国时期重要诸侯国。周宣王二十二年(前806年)封周厉王幼子友于郑(今陕西华县的东方),史称郑桓公。周幽王时期,郑桓公身为周王室的司徒,看出西周马上就要灭亡,于是,在太史伯的建议下,于桓公三三年(前774年)将郑国财产、部族、宗族连同商人、百姓迁移到东虢国和郐之间(今河南嵩山以东),号称新郑(今河南省新郑一带),这是郑国历史上有名的大迁移。桓公三十六年(前771年),犬戎杀死周幽王和郑桓公,桓公之子武公即位,继位的郑武公攻灭郐和东虢国,建立了实际独立的郑国,定首都为新郑。武公在位二十七年去世,儿子庄公登基。郑武公和郑庄公都是周平王手下的卿士,很好的控制了自己属下卿大夫的势力,在春秋初年,郑国非常活跃。甚至,一段时间之内,强大的齐国也对郑国俯首称臣,跟随郑国东征西讨。庄公时代郑国内部肃清了反动势力,外部灭了许国,败了宋国,还射中了周天子桓王的肩膀,是当时最强盛的国家,史称“郑庄公小霸”。庄公在位四十三年去世。儿子厉公驱逐太子自立为君。厉公在位二十八年间,郑国大乱,因此从此郑国日益衰落,齐国逐渐取得有利地位,开始控制周边小国。厉公下传两代到了缪公,以后郑为晋、楚两国威逼,几乎年年不得安宁。缪公下传两代到襄公时期,楚国曾攻占郑国,襄公忍辱存国。襄公下传四代到简公时,郑国任用子产为相执政,铸造刑鼎,发展经济,救助百姓,因而郑国重新富强。简公下传四代到哀公时,晋国韩、赵、魏三家强盛,郑国再次衰弱。哀公之后的幽公时期,韩武子攻占郑国,杀害了幽公。后来幽公之弟繻公复国,多次与三晋发生战争。繻公之后的康公时,韩国再次强盛。康公二十一年(前375年)韩哀侯率军再次攻占郑国,郑国灭亡,国土并入韩国。立国432年,历21君。
君主列表
谥号 姓名 血脉 在位 失位 大事
郑桓公 郑友 周厉王子 周宣王弟 前806年封爵 前771年罹周幽王难 为王司徒;迁都新郑
郑武公 郑掘突 桓公子 前770年继位 前744年病没 为王卿士;灭郐、东虢
郑庄公 郑寤生 武公子 前743年继位 前701年病没 为王卿士;共叔段之乱;繻葛之战抗王师,小霸;灭许
郑昭公 郑忽 庄公子 前700年继位 前700年祭足作乱,逃鲁 宋庄公诱祭足立公子突
郑厉公 郑突 庄公子 昭公弟 前700年祭足立 前697年谋祭足败,逃蔡
郑昭公(复位) 郑忽 庄公子 前696年归国复位 前695年高渠弥弑
郑子亹 郑子亹 庄公子 厉公弟 前694年高渠弥立 前694年齐襄公杀 在位7月,齐襄公诱捕高渠弥、子亹,杀之
郑子婴 郑婴(字子仪) 庄公子 子亹弟 前693年祭足立 前680年傅瑕弑 厉公来攻
郑厉公(复位) 郑突 庄公子 昭公弟 前679年伐郑复位 前673年病没 定王室之乱
郑文公 郑踕 厉公子 前672年继位 前628年病没 拒纳重耳
郑穆公 郑子兰 文公子 前627年继位 前606年病没 后代为“七穆”之族
郑灵公 郑子夷 穆公子 前605年继位 前605年公子宋弑 戏谑公子宋,遭弑
郑襄公 郑子坚 灵公子 前604年继位 前587年病没 楚占郑
郑悼公 郑沸 襄公子 前586年继位 前585年病没
郑成公 郑睔 悼公子 前584年继位 前571年病没
郑釐公 郑恽 成公子 前570年继位 前566年病没
郑简公 郑嘉 釐公子 前565年继位 前530年病没 子产为相,强盛
郑定公 郑宁 简公子 前529年继位 前514年病没
郑献公 郑趸 定公子 前513年继位 前501年病没
郑声公 郑胜 定公子 献公弟 前500年继位 前463年病没
郑哀公 郑易 声公子 前462年继位 前455年郑人杀
郑共公 郑丑 定公子 声公弟 前454年郑人拥立 前424年病没
郑幽公 郑已 共公子 前423年继位 前423年韩武子杀 韩武子伐郑
郑繻公 郑骀 幽公子 前422年复国 前396年子阳之党弑 杀相子阳
郑康公 郑乙 共公子 幽公弟 前395年继位 前375年失国 韩哀侯攻郑,郑亡
郑国地图
郑国地图郑国,别名为奠国,郑重严肃忠孝仁义之国;郑在卜辞中写作“奠”,“邑”旁(也就是耳朵旁)是成为地名后加上的。“奠”在卜辞中是祭祀的酒器,后来又表示祭祀的行为,总之一直是在祭祀的圈子内转悠。直到今天,“郑”字除为地名,就是姓氏,很少有其他含义,而挂在嘴边的“郑重声明”的“郑”,还留着祭祀的气氛——严肃。誉称:小霸之国是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国君为姬姓,伯爵。
2,卫国
卫国,周王朝的同姓诸侯国之一。姬姓,卫氏。(也有康氏和子南氏)
周公旦伐定三监之乱,以弟弟康叔封为卫国诸侯,分殷商之民,护卫周王室。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载,周武王灭商后,赐同母弟封康邑,史称康叔封卫国地图。周公旦又将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封给康叔封,让康叔迁徙至殷商故都,建立卫国,定都朝歌。
康叔立国
康叔封—康伯—考伯—嗣伯—榅伯(世本作“挚伯”)—靖伯—贞伯(世本作“箕伯”)—顷侯 周文王正妃太姒,生子十人:伯邑考、武王发、管叔鲜、周公旦、蔡叔度、曹叔振铎、成叔武、霍叔处、康叔封、冄季载。 周公旦摄政时期,管叔、蔡叔作乱,而周公勘定内乱,命齐、鲁、燕诸侯平定夷狄之人,将原本管蔡监管的殷商之民迁到卫,立康叔封为伯,治理卫国。周公旦对这个弟弟十分的照顾与爱护,亲自写了康诰、酒诰、梓材等治国的条陈文章,交给康叔封,让他据此治理卫国之人。康诰称“命尔侯于东土”,又云“孟侯,朕其弟,小子封”,可知康叔封是卫侯。周成王执政后,以康叔封为司寇。 康叔封薨,子牟立,是为康伯。可见,康,并非康叔封的谥号,不然,父子同谥,不合常理。而《世本》则说康伯名髡。宋衷说“即王孙牟也,事周康王为大夫”。 自康叔封开始,卫国就是侯,但是康叔封几代人都为方伯,监察诸侯,因此自康伯起,六代卫侯都称伯,是为方伯之伯,而非侯伯之伯,没有降爵,可见史记所载卫顷侯“厚赂周夷王,夷王命卫为侯”不准确。实际上,并不存在卫顷侯贿赂得侯的可能。至于卫顷侯不继续称伯,是因为他失德,只好降称本来的爵位,卫侯。
武公修德
顷侯—釐侯—共伯馀—武公和 史载吴延陵季子美康叔、武公之德,可见康叔封、卫武公二者都是治国之君,广受赞誉。至于史记说卫武公杀兄而自立为君,不足信。杀兄之人,如何能称作有德之君。 犬戎杀周幽王,卫侯和将兵往,佐周平戎,甚有功。于是,周平王命卫为公。卫侯和即是卫武公。 武公在位五十五年,时常自省,博采众谏,能与臣民共勉,颇有贤君之风。传说他九十五岁作诗以警惕自己“人亦有言,靡哲不愚,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温温恭人,维德之基”。 《国语·楚语》有相关记载:“昔卫武公年九十有五矣,犹箴儆于国曰:自卿以下至于师长士,苟在朝者,无谓我耄而舍我,必恭恪于朝,朝夕以交戒我”。于是作《懿戒》,更和《宾之初筵》,以诫嗜酒之风。 卫武公死后,卫国臣民感其德治,作诗《淇澳》歌颂:“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充耳琇莹,会弁如星。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州吁弑君
武公和—庄公扬—桓公完—庄公子州吁—宣公晋 卫国似乎不是弱国,但是在春秋战国的争霸中,卫国一直都是二流的诸侯国,没有入列一等强国之中,这是为什么呢?考究其缘起,似乎可以从州吁之乱说起。 庄公娶齐国女庄姜,无子。于是庄公娶陈国女为夫人,陈女早死,其妹戴妫也受庄公宠幸,生子完。戴妫死,庄公让庄姜养育公子完,并立完为太子。庄公还有个宠妾,生子州吁。 州吁好兵,而庄公让他将兵。上卿石碏劝谏,说庶子将兵,必然为乱。庄公不听,而州吁之乱因此埋下隐患。 庄公薨,太子完即位,是为桓公。即位二年,桓公以州吁骄奢而赶走他。州吁与郑国的共叔段结交,收拢卫国流亡的人,发兵攻打,弑杀了桓公。州吁自立为卫国国君,并打算出兵帮助共叔段攻打郑国,同时还请宋、陈、蔡等过一同出兵。 州吁弑君而自立,卫人不拥戴他,而上卿石碏与陈侯共谋,使大夫右宰丑进食,因杀州吁于濮。于是,迎立桓公弟晋,是为卫宣公。
诸子争位
宣公晋—惠公朔—宣公子黔牟—惠公朔—懿公赤—戴公申—文公毁 宣公夫人夷姜生子伋,立为太子,而令右公子当他的老师。右公子为太子伋娶齐国女,还没到就让宣公见到。宣公竟然喜欢上该女,而自己娶来当妾室。该女生子寿、朔,宣公让左公子当他们的老师。夷姜死后,宣公听信公子朔的谗言,以为太子伋记恨自己夺了本该是他妃子的齐国女,于是让太子伋拿着白旄到齐国去,而派人杀太子伋,说看到拿白旄的就是目标。公子寿劝太子伋避难,而太子伋说不能拂逆父命。公子寿为了救太子伋,抢过白旄,率先抵达国界,被埋伏等待的杀手杀了。而太子伋到了,说应该杀的是我。结果也被杀害。宣公立公子朔为太子。 宣公薨,太子朔立,是为惠公。 左右公子感觉很不公平,惠公四年,左右公子作乱,赶走惠公,而立太子伋的弟弟黔牟为国君。八年后,齐襄公帅诸侯伐卫,杀左右公子,让卫惠公归国。而卫君黔牟逃到了周。而卫惠公怨恨周天子收容黔牟,于是跟燕国发兵伐周。周惠王逃到温地,而卫惠公立惠王弟颓为周天子。足见周王室的衰微。 惠公薨,子赤立,是为懿公。懿公喜好养鹤,甚至让鹤乘轩,国人大为不平,甚至在懿公要出兵的时候说,为什么不派鹤去打仗呢,鹤才是真正享有俸禄的啊。骄奢淫逸的懿公终于被翟人入侵杀害,当时没有人愿意抵抗翟人,都说您老人家喜欢谷啊,为什么不让谷去打仗呢。“乘轩使谷”正是说懿公。 惠公、懿公父子死后,卫人立先太子伋、黔牟之弟昭伯顽的儿子申当国君,是为戴公。 戴公申即位一年而薨,齐桓公立其弟毁为国君,是为文公。传说文公本名辟疆,而周人说启疆辟疆,天子之号,诸侯弗得用。因此,文公改名毁。这是有可能的事情,毕竟即便周王室衰微,但是谁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僭越,是会被诸侯讨伐的。
文成之祸
文公毁—成公郑—瑕—成公郑—穆公—定公臧 文公初立,为了恢复康叔封、武公和的盛况,轻徭薄赋,时常自省。然而,这种情况并没有维持多久。晋国公子重耳为了避祸而流亡各国,卫文公十六年,重耳到了卫国,但是文公却对重耳无礼。如果公子重耳不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的话,那也不算什么。问题恰恰是,重耳回到了晋国,并开创了晋国的霸业。 文公没有领教自己留下的祸事就死了,而继位的成公对于晋国出兵救宋,不肯借路,也不肯出兵相助,结果被自己的大夫元咺攻打,出逃楚国。晋文公因为卫文公当年的无礼以及卫成公现今的不相助,搞定了宋国的事情后,发兵讨伐卫国,卫成公逃到陈,而元咺立瑕为国君。两年后,卫成公到周,请周天子帮忙让自己与晋文公修好。最后,卫成公回国,杀元咺,赶走了瑕。
皮冠射鸿
定公臧—献公衎—殇公秋—献公衎—襄公恶—灵公元 献公十三年,献公让师曹教宫妾鼓琴,结果师曹很尽责,甚至把学不好乐器的妾鞭笞了。可惜他不是孙武,而卫献公也不是吴王,人家孙武杀了吴王最喜欢的妾而成为吴国大将,他却被卫献公鞭笞了三百下。 献公十八年,献公说晚上要跟卿大夫孙文子林父、甯惠子殖两人吃饭,二者穿戴朝服,随时候命。结果天快黑,而献公像完全忘记了这回事,竟然去射鸿。孙、 甯二人跟着,而献公不换下皮冠、射服,就直接跟他们说话,这简直就是侮辱了两位重臣。而师曹痛恨自己被鞭笞,就唱献公私下里的话“彼何人斯?居河之麋。无拳无勇,职为乱阶”。孙林父问蘧伯玉有没有这么一回事,蘧伯玉说不知道。于是,孙、甯发兵攻打献公,将其赶走,立其定公弟秋为国君,是为殇公。 殇公时期,甯喜与孙林父争宠夺权,殇公让甯喜攻孙林父。孙林父逃到晋国,寻找卫献公,而卫献公在齐国。齐景公率卫献公到晋国,而晋平公诱卫殇公结盟,当场抓住他,而卫献公顺利回国,并诛杀甯喜。
南子出公
灵公元—出公辄—庄公蒯聩—斑师—起—出公辄—悼公黔—敬公弗—昭公纠 襄公有贱妾,怀孕而梦见人说“我康叔也,令若子必有卫,名而子曰‘元’”,因此生子,名元。而襄公夫人无子,于是立公子元为太子。襄公薨,太子元立,是为灵公。 灵公夫人死后,立宋女南子为夫人。南子虽为女子,却通过灵公而掌握着卫国的实权。孔子曾与南子见过,论语有所记载。 卫夫人南子与灵公太子蒯聩交恶,太子蒯聩想杀掉南子,于是让家臣戏阳动手。可是戏阳后悔,不肯。而南子见太子蒯聩几次目视戏阳,警觉大喊“太子要杀我”,太子匆忙出逃。灵公生气,而要立子郢为太子。郢不肯。灵公薨,南子要依灵公遗命而立郢为太子,郢不肯,于是立太子蒯聩的儿子辄,是为出公。 卫国卿大夫孔文子娶太子蒯聩姐,生孔悝。而悝母与奴仆浑良夫私通,并决定迎接灵公太子蒯聩回国。浑良夫与蒯聩潜回卫国,而与大夫伯姬、孔悝准备赶走出公,立蒯聩,于是发难杀子路,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结缨而死。可谓是历史上为了君子之礼而死都要冠缨严整的第一人。 蒯聩立,是为庄公。他是灵公子、出公父。而赵简子发兵伐卫,庄公出逃。于是卫人立襄公孙斑师(出公的同辈人)为国君。而齐国伐卫,抓了斑师,立灵公子起为卫国国君。而大臣石曼尃驱逐卫君起,起逃到齐国。而出公回国,再次掌权。 出公薨,其叔父黔攻出公子而自立,是为悼公。
降侯贬君
昭公纠—怀公亹—慎公颓—声公训—成侯不逝—平侯—嗣君—怀君—元君—君角 昭公时期,三晋强盛,而卫国如小侯,成为赵国的附属。 到了成侯时期,因为国势不如诸侯,于是贬号为侯。 到了嗣君时期,卫国只剩下濮阳,而卫侯贬号为君。 秦始皇灭六国,卫国因为弱小而得以保存。秦二世贬卫君角为庶人卫国世系,
卫国世系
次序 谥号 氏名 在位时间 在位年数 都城 备注
1 卫康叔 康封
朝歌
2 卫康伯 卫髡
朝歌
3 卫考伯
朝歌
4 卫嗣伯
朝歌
5 卫疌伯
朝歌
6 卫靖伯
朝歌
7 卫贞伯
?——前869年
朝歌
8 卫顷侯
前868年——前857年 12 朝歌
9 卫釐侯
前856年——前815年 42 朝歌
10 卫共伯 卫馀 前814年——前813年 2 朝歌
11 卫武公 卫和 前812年——前758年 55 朝歌
12 卫前庄公 卫扬 前757年——前735年 23 朝歌
13 卫桓公 卫完 前734年——前719年 16 朝歌
14 卫前废公 卫州吁 前719年 1 朝歌
15 卫宣公 卫晋 前718年——前700年 19 朝歌
16 卫惠公 卫朔 前699年——前697年 3 朝歌
17 (无) 卫黔牟 前696年——前687年 10 朝歌
卫惠公 卫朔 前686年——前669年 18 朝歌 复位
18 卫懿公 卫赤 前668年——前660年 9 朝歌
19 卫戴公 卫申 前660年 1 朝歌
20 卫文公 卫毁 前659年——前635年 25 楚丘
21 卫成公 卫郑 前634年——前633年 2 楚丘
22 卫中废公 卫瑕 前632年 1 楚丘
卫成公 卫郑 前631年——前600年 32 楚丘 复位
23 卫穆公 卫遫 前599年——前589年 11 楚丘
24 卫定公 卫臧 前588年——前577年 12 楚丘
25 卫献公 卫衎 前576年——前559年 18 楚丘
26 卫殇公 卫秋 前558年——前547年 12 楚丘
卫献公 卫衎 前546年——前544年 3 楚丘 复位
27 卫襄公 卫恶 前543年——前535年 9 楚丘
28 卫灵公 卫元 前534年——前493年 42 楚丘
29 卫出公 卫辄 前492年——前480年 13 楚丘
30 卫后庄公 卫蒯聩 前480年——前478年 3 楚丘
31 (无) 卫斑师 前478年 1 楚丘
32 卫后废公 卫起 前477年 1 楚丘
卫出公 卫辄 前476年——前470年 7 楚丘 复位
33 卫悼公 卫黔 前469年——前465年 5 楚丘
34 卫敬公 卫弗 前464年——前432年 33 楚丘
35 卫昭公 卫纠 前431年——前426年 6 楚丘
36 卫怀公 卫亶 前425年——前415年 11 楚丘
37 卫慎公 卫穨 前414年——前383年 32 楚丘
38 卫声公 卫训 前382年——前372年 11 楚丘
39 卫成侯 卫不逝 前371年——前343年 29 楚丘
40 卫平侯 子南劲 前342年——前335年 8 楚丘
41 卫嗣君
前334年——前293年 42 濮阳
42 卫怀君
前292年——前252年 41 濮阳
43 卫元君
前252年——前241年 12 野王
44 卫君角 卫角 前241年——前209年 33 野王
3,曹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名)
曹国,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伯爵,国君为姬姓。周文王子曹叔振铎(姬振铎)后裔。建都陶丘,辖地大致为现在的山东定陶附近。公元前487年,宋国灭曹。
[编辑本段]简史
春秋时期,曹国成为晋楚争霸的对象之一。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即晋文公)落难时经过曹国,受到曹共公的无礼对待。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时,晋国伐曹、卫救宋,把曹共公俘虏。楚国失利后,曹国亲近并听命于晋国。 后来,曹国与宋国交恶。曹悼公于前515年遭宋景公禁锢至死后,曹国发生内乱,继任国君的曹声公和曹隐公先后被杀。后来曹伯阳继位,背叛晋国、又入侵宋国。结果宋景公伐曹,晋国没有派兵拯救。前487年,宋景公擒杀曹伯阳,曹国灭亡。 曹国的后裔后来以国名为姓氏,是为曹姓的其中一个起源。
[编辑本段]曹国历代国君列表(姬姓曹氏)
次序 谥号 中文名 在位时间 年数 备注
1 (曹叔) 曹振铎
周文王之子,周武王灭商后被封为诸侯
2 曹太伯 曹脾 ?-前1002年
3 曹仲君 曹平 前1001年-前935年 67
4 曹宫伯 曹侯 前934年-前895年 40
5 曹孝伯 曹云 前894年-前865年 30
6 曹夷伯 曹喜 前863年-前835年 29
7 曹幽伯 曹疆 前834年-前826年 9
8 曹戴伯 曹苏 前825年-前796年 30
9 曹惠伯 曹稚 前795年-前760年 36
10 无 曹石甫 前760年 1
11 曹穆公 曹武 前759年—前757年 3
12 曹桓公 曹终生 前756年—前702年 55
13 曹庄公 曹射姑 前701年—前671年 31
14 曹釐公 曹夷 前670年—前662年 9 又作曹僖公
15 曹昭公 曹班 前661年—前653年 9
16 曹共公 曹襄 前652年—前618年 35
17 曹文公 曹寿 前617年—前595年 23
18 曹宣公 曹强 前594年—前578年 17
19 曹成公 曹负刍 前577年—前555年 23
20 曹武公 曹胜 前554年—前528年 27
21 曹平公 曹须 前527年—前524年 4
22 曹悼公 曹午 前523年—前515年 9
23 曹襄公 曹野 前514年—前510年 5 又作曹声公
24 曹隐公 曹通 前509年—前506年 4
25 曹靖公 曹露 前505年—前502年 4
26 (曹伯阳) 曹阳 前501年—前487年 15 前487年,宋灭曹
注:(曹叔)、(曹伯阳)并非谥号,而是习惯性称法。
4,燕国
历史上有很多燕国,但多指中国历史上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北方的一个诸侯国,也是战国时为七雄之一,前222年被秦国消灭,又称北燕国;黄帝的后代中有个叫伯儵的,商朝时被封于燕,建立燕国,历史上为与蓟地燕国相区别,称作南燕;西汉、魏、晋时期,燕国曾作为一级地方政区郡、国并行;后又有前燕、后燕、西燕、北燕、南燕、大燕、五代燕及明封国。
春秋战国燕国(北燕国)
燕(yān),甲骨文、金文作晏,已具有都邑的含义。国君姬姓。古代,在北京地区有一个相当大的部族以“晏(燕)”为图腾,为族徽,为族名,并进而为地名、国名。古燕形成于何时已不可考。近年考古工作者在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乡童家林、黄土坡村一带发现了一处规模相当大的商周遗址。包括建于商末延续至西周的城址。一些学者认为这就是商末时期古燕首都城的遗址。 燕国是中国历史上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北方的一个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前222年被秦国灭亡。 燕国地图起源:
据《史记》记载,周武王灭商以后,封宗室召公于燕,在今北京及河北中、北部(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燕国的都城在“蓟”(位于今北京房山区琉璃河)。 燕国建国以后与中原各地来往甚少,文化较中原落后,在春秋初年的外族入侵中更是险些亡国,凭借齐国“尊王攘夷”的军事帮助才得以保全,并进而在日后有了发展。
鼎盛:
燕哙让国 前323年,燕国参加了公孙衍发起的韩、魏、赵、燕、中山“五国相王”活动,燕国在此年称王。两年后,易王卒,儿子哙继位。 燕王哙在他即位的第三年,即前318年,作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大事,将燕王的君位“禅让”给相邦子之,并把三百石以上高官的玺印全部收回,交由子之任命。换言之,子之全面执掌了燕国军政大权。此举引起了太子平等旧贵族的不服,在前314年时起兵攻击子之,失败,死于乱军之中。这场内乱,造成了人心的涣散和国力的严重削弱。齐国趁机伐燕,将军匡章率军在出兵50天内占领了燕都,燕国大败几乎被灭,燕王哙和子之被杀[4]。同时中山国也趁机出兵攻占了燕国部分领土。在燕国军民的奋力抵抗和赵、燕长城遗址韩、秦、楚等国的压力下,齐国不得不退兵,赵国拥立在韩为人质的公子职,并以兵护送至燕国,是为燕昭王。 昭王“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又以乐毅为亚卿主持国政,经过二十八年励精图治,原本弱小的燕国成为一时之强。前284年,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率倾国之兵联合赵、楚、韩、魏五国伐齐,连下齐国70余城,杀死齐闵王。齐地只剩除莒(今山东日照市莒县)和即墨二城。前278年,昭王死,燕惠王即位。齐国即墨守将田单施反间计,燕惠王中计以骑劫代替乐毅。前279年田单以火牛阵大败燕军,齐国趁势复国。 招贤纳士 昭王即位后励精图治,决心兴复燕国,报仇雪耻。采纳郭隗的建议,招贤纳士。拜郭隗为师,给以优厚待遇,“卑身厚币以招贤者”,筑黄金台,“千金买骨”,结果各国士人“争趋燕”。燕国很快的集中了一大批各方面的人才。其中最著名的有三个:苏秦、乐毅、邹衍。 昭王“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后期又以乐毅为亚卿主持国政,经过二十八年励精图治,原本弱小的燕国成为一时之强。 破齐 昭王及后派苏秦出使齐国,首先说服齐宣王归还前人趁燕国内乱攻下的十座城池,然后鼓动齐国攻打宋国,离间齐赵两国的关系,并在赵武灵王、魏襄王、楚怀王、韩襄王这些大国王侯之间进行外交游说。 前286年,齐国灭宋国,引起各国震动,各国频繁相会,推动了反齐联盟的建立。前284年,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率倾国之兵联合秦、韩、赵、魏五国伐齐,获得大胜,五年内连下齐国70余城,并杀死齐闵王,报了当年齐国入侵燕国之仇。此役后,齐国疆土只剰莒(今山东日照市莒县)、即墨二都。
覆灭:
燕太子丹年轻时在秦国作人质。逃回燕国后太子丹并没有致力振兴燕国,而是寻找到一位叫荆轲的刺客。前230年,秦国灭了韩国。前228年,秦国占领了赵国都城邯郸,逼近燕国。前227年,太子丹送荆轲和他的13岁的助手秦舞阳到易水之畔(现河北易县)。荆轲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之后荆轲刺秦王赵政[1][2]未遂。这一事件给了秦国一个进攻燕国的借口。前226年,大将王翦率秦军占领了燕国的大半。燕王退守辽东,杀太子丹以求和。前222年燕灭于秦。
燕国君主列表及在位年份
国君 姓名 在位时间 在位年数
燕惠侯
前864年-前827年 38
燕厘侯
前826年-前791年 36
燕顷侯
前790年-前767年 24
燕哀侯
前766年-前765年 2
燕郑侯
前764年-前729年 36
燕穆侯
前728年-前711年 18
燕宣侯
前710年-前698年 13
燕桓侯
前697年-前691年 7
燕庄公
前690年-前658年 33
燕襄公
前657年-前618年 40
燕前桓公
前617年-前602年 16
燕宣公
前601年-前587年 15
燕昭公
前586年-前574年 13
燕武公
前573年-前555年 19
燕前文公
前554年-前549年 6
燕懿公
前548年-前545年 4
燕惠公
前544年-前536年 9
燕悼公
前535年-前529年 7
燕共公
前528年-前524年 5
燕平公
前523年-前493年 31
燕孝公
前492年-前455年 38
燕成公
前454年-前439年 16
燕闵公
前438年-前415年 24
燕简公 姬载 前414年-前373年 42
燕后桓公
前372年-前362年 11
燕后文王
前361年-前333年 29
燕易王
前332年-前321年 12
燕王哙 姬哙 前320年-前317年 4
燕王子之 子之 前316年-前314年 3
齐宣王 妫辟疆 前313年-前311年 3
燕昭王 姬职 前311年-前279年 33
燕惠王 姬乐资 前278年-前272年 7
燕武成王
前271年-前258年 14
燕孝王
前257年-前255年 3
燕王喜 姬喜 前254年-前222年 33
春秋战国燕国(南燕国)
黄帝的后代中有个叫伯儵的,商朝时被封于燕(今河南省延津县东北),建立燕国,历史上为与蓟地燕国相区别,称作南燕。此燕国为姞姓,一直延续到春秋,《左传》记载隐公五年卫人以燕师伐郑,桓公十二年公会宋公、燕人盟于谷丘,十三年公会纪侯、郑伯及齐侯、宋公、卫侯、燕人战,齐师、宋师、卫师、燕师败绩,十八年王子克奔燕,庄公十九年卫师、燕师伐周,二十年郑伯执燕伯仲文,以其伐周之故,宣公三年郑文公有贱妾名燕姞,所说的都是南燕。后来南燕灭国,伯儵的后代子孙遂以原国名命姓,称燕姓。
汉封国
西汉时期,一级地方政区郡、国并行。今北京地区曾五度建为燕国。汉高帝五年(前202),封卢绾逃降匈奴。汉高帝十二年(前195),立子刘建为燕王,都蓟城,高后七年(前181)刘建死,无后国除,改为燕郡。高后八年(前180)封吕通为燕王,同年高后死,吕通被杀。文帝元年(前180)徒琅琊王刘泽为燕王,都蓟城,元朔二年(前127),燕王刘定国(刘泽曾孙)因罪自杀,国除改为燕郡。元狩六年(前117),武帝立子刘旦为燕王,都蓟城。元凤元年(前80),刘旦因谋反自绞死,国除。改为广阳郡。
魏封国
曹魏太和五年(231)、魏明帝封其叔曹宇为燕王,改燕郡为燕国,都蓟城,咸熙二年(265)魏亡,国除。
[编辑本段]晋封国
西晋泰始元年(265),晋武帝封其弟司马机为燕王,都蓟城,“八王之乱”时国废为郡。
前燕(大燕)
东晋永和六年(350)、燕王鲜卑族慕容儁占领蓟城。从龙城(今辽宁省朝阳市)徒都之。前燕元玺元年(352),慕容儁即皇帝位。国号大燕,史称前燕。元寿元年(357),迁都于邺(今河北省临漳县境)。建熙11年(370)前燕为前秦所灭。
后燕
后燕是中国五胡十六国时由鲜卑慕容氏所建立的政权。 前秦在383年淝水之战大败后,投降了前秦的前燕有势力贵族慕容垂于384年集合鲜卑建国。385年起定都中山(今河北省定州)。 394年灭西燕。统治范围包括河北、山东、山西和河南、辽宁的一部分。 407年被北燕所灭。 详细资料: 十六国之一。鲜卑族慕容垂所建。都中山(今河北定县)。盛时有今河北、山东及辽宁、山西、河南大部。历七主,共二十六年。十六国后期中原地区最强盛的一个王国。 前燕慕容垂在位时,慕容垂因宗室内部矛盾投奔前秦,为苻坚将领。淝水之战后,垂至邺拜谒先人陵墓。时丁零族翟斌于河南起兵反秦,镇守邺城的苻丕(苻坚庶长子)命垂及宗室苻飞龙前往镇压。途中垂袭杀飞龙,与前秦决裂。384年,垂自称大将军、大都督、燕王,建元立国,史称后燕。有众二十余万,进围邺城。385年苻丕自邺城撤往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河北之地尽属后燕。386年,垂自立为帝,定都中山。392年消灭割据河南的丁零族翟魏政权,年灭西燕,基本上恢复了前燕版图。 395年垂命太子宝率军八万进攻北魏,在参合陂(在今山西阳高境)大败。396年垂亲率大军往攻,一度取得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同年四月垂病死,谥曰成武皇帝,庙号世祖。子宝继位。北魏拓跋圭以步骑四十万来攻,夺取晋阳,进围中山。397 年宝突围北奔龙城(今辽宁朝阳),兰汗弑宝,汗谥宝曰灵帝(后盛追谥宝为惠闵皇帝,庙号烈宗)。开封公详、赵王麟先后据中山称帝,十月北魏攻下中山,河北郡县尽为魏有,后燕被分截为两部分。 401年盛为臣下所杀,辛酉,葬盛于兴平陵,谥曰昭武皇帝,庙号中宗。垂少子熙立。407年汉人冯跋等杀熙,谥曰昭文皇帝,庙号高宗。拥立养子慕容云(高句丽人,本姓高氏)为主。409年,云为其宠臣离班等杀死,谥曰惠懿皇帝,后燕亡。 后燕大体承袭前燕制度,除州郡县治理的编户之外,还有不隶郡县而属军营的人口。后燕慕容氏以坞堡主为守宰,与汉族豪强大族合作,共同统治。慕容宝时核定士族旧籍,分辨清浊,尊重士族特权,大族势力得以发展。他又下令校阅户口,罢除军营封荫之户,分属郡县,招致怨恨和反对。后燕原不采用胡汉分治政策,但慕容垂时已由太子宝领大单于,置留台于龙城。慕容盛时曾立燕台于龙城,以统诸部杂夷。慕容熙即位,将北燕台改为大单于台,置左右辅。后来在龙城实行了胡汉分治。 后燕的南支——南燕后来被东晋大将刘裕所灭。 后燕的北支——北燕在北魏破柔然之战期间,曾经骚扰过北魏边境,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于436年,领军灭亡北燕。
西燕
十六国时期鲜卑族慕容泓所建政权。都长子(今山西长治)。不在十六国数之内。盛时有今山西﹑河南各一部分。历七主,共十一年。 前秦主苻坚灭前燕,徙鲜卑四万多户于长安及近畿各地,鲜卑部众受到奴役希望东归。淝水之战,前秦南征失败后,前燕主慕容弟慕容泓闻慕容垂于河北起兵反秦,乃集关内外诸马牧鲜卑,屯兵华阴。384年泓自称大将军﹑雍州牧﹑济北王,以兴复燕国为号召,建元燕兴,有众十余万,进逼长安。不久,因慕容泓“持法苛峻”,鲜卑贵族杀泓,立其弟慕容冲(太宗威皇帝)为主。冲率众进围长安﹐385年于阿房(今陕西西安西)称帝。及苻坚父子出奔﹐冲入据长安。386年二月,冲部将利用鲜卑军民思归关东的情绪杀冲,拥立鲜卑贵族段随为燕王。三月,慕容永等杀段随,立慕容钑(一作觊)为燕王,率鲜卑男女三十余万人离长安东去。继之,钑被杀,冲子瑶(或作望)被立为帝。瑶旋被杀,泓子忠被立为帝。六月,忠亦被杀,慕容永被推为大将军﹑大单于﹑河东王,率领部众继续东进。前秦苻丕派兵阻其东归,双方在襄陵(今山西临汾东南)会战,苻丕军大败。386年十月,慕容永(恭宗武桓皇帝)自称皇帝,建都长子,改元中兴。他与后燕慕容垂同是前燕的宗室,遂产生法统之争。慕容垂在巩固了自己的后方之后,于393年冬向西燕大举进攻,394年八月攻克长子,杀慕容永,灭西燕。
北燕
十六国之一。第一代皇帝是高句丽人高云,实际的建立者是鲜卑化的汉人冯跋。都龙城(今辽宁朝阳)。盛时有今辽宁西南部和河北东北部。历二主,共二十八年。 冯跋(?~430),字文起,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县)人。父冯安,慕容永时仕西燕为将军。西燕亡,冯跋东徙龙城,为后燕禁卫军将领。 慕容熙荒淫无道,407年四月,冯跋等杀慕容熙,拥立后燕主慕容宝养子慕容云(即高云)为主。高云称天王,以冯跋为使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掌军国大权。409年十月,云被其宠臣离班等所杀,冯跋又杀离班等,自称燕天王,仍以燕为国号,都龙城,史称北燕。430年九月,冯跋病死,其弟冯弘杀跋诸子自立。冯弘之世,北魏连年进攻,掠徙北燕民户。435年,冯弘遣使请高句丽出兵迎弘。436年四月,北魏大军又攻龙城。五月,冯弘在高句丽军保护下率龙城百姓东渡辽水,奔高句丽。北魏军入占龙城,北燕亡。 北燕“大司马章”鎏金铜印 辽宁北票冯素弗墓出土 冯跋统治时,能留心政事,革除后燕苛政,简省赋役,奖励农桑,惩治贪污,社会较为安定,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又建立太学,选派二千石以下子弟入学读书,培养统治人才。除以州郡治民之外,还以太子冯永领大单于,置前后左右四辅,推行胡、汉分治政策。冯跋、冯弘都曾派遣使者到江南,当时南朝称北燕为黄龙国。 帝王表: 高云(?-409),407-409在位 太祖 文成皇帝 冯跋(?-430),406-430在位 昭成皇帝 冯弘(?-437),430-436在位
南燕
中国十六国之一。鲜卑族慕容德所建。都广固(今山东益都)。盛时有今山东及河南的一部分。后燕慕容宝在位时,叔父慕容德镇守邺城。397年北魏攻后燕都城中山(今河北定州),宝北奔龙城(今辽宁朝阳)。十月,北魏破中山,后燕被截为两部分。德以魏将来攻,邺城难保,于398年率户4万南徙滑台(今河南滑县东),自称燕王,史称南燕。399年滑台为北魏攻占,德率众向东,攻取青、兖,入据广固。400年德改称皇帝。405年,德病死(谥世宗献武皇帝),兄子慕容超(末帝)嗣位。超好游猎,委政宠幸,诛杀功臣,赋役繁多,百姓患苦。409年东晋刘裕率师北伐,次年二月攻下广固,超被俘斩,南燕亡。 南燕建国之初,鲜卑贵族即与汉族士大夫合作,共同统治。慕容德称帝,下诏承认旧士族特权;又建立学官,选公卿以下及二品士门子弟入太学,本地大族势力得以保存和发展。由于鲜卑贵族和汉族大姓竞相荫庇人口,形成“百室合户”、“千丁共籍”的局面,严重影响国家的赋役征发。德下令检括户口,出荫户5.8万。还立铁冶,置盐官,以增加国库收入。 晋义熙五年(南燕太上五年,409年)四月至次年二月,东晋中军将军刘裕率军攻克燕都广固(今山东青州西北)灭亡南燕的著名战争。 义熙五年正月,南燕帝慕容超嫌宫廷乐师不够,欲对东晋用兵掠取。二月,慕容超轻启边衅,进击东晋宿豫(今江苏宿迁东南),掠走百姓2500人。刘裕为抗击南燕,外扬声威,于四月自建康(今南京)率舟师溯淮水入泅水。 五月,进抵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留船舰、辎重,改由陆路进至琅邪(今山东临沂北)。为防南燕以奇燕国兵断其后,所过皆筑城垒,留兵防守。南燕鲜卑人恃勇轻敌,对晋军进入其境不以为虑。慕容超没有采纳征虏将军公孙五楼“凭据大岘山(今山东沂山)之险,使晋军不能深入”或“坚壁清野”、“断晋粮道”之良策。 六月,刘裕未遇抵抗,过莒县(今属山东),越大岘山。南燕主慕容超先遣公孙五楼、贺赖卢及左将军段晖等,率步、骑兵5万进据临朐(今属山东)。慕容超得知晋兵已过大岘山,自率步骑4万继后。燕军至临朐,慕容超派公孙五楼率骑前出,控制临朐城南的巨蔑水(今山东弥河)。与晋军前锋孟龙符遭遇,公孙五楼战败退走。刘裕以战车4000辆分左右翼,兵、车相间,骑兵在后,向前推进。晋军进抵临朐南,慕容超派精骑前后夹击。两军力战,胜负未决,刘裕采纳参军胡藩之策,遣胡藩及谘议参军檀韶、建威将军向弥率军绕至燕军之后,乘虚攻克临朐。慕容超单骑逃往城南左将军段晖营中。刘裕纵兵追击,大败燕军,段晖等十余将被斩。慕容超逃还广固。刘裕乘胜追击北上,攻克广固外城。慕容超退守内城。刘裕筑围困之,招降纳叛,争取民心,并就地取粮养战。慕容超被困于广固内城,先后遣尚书郎张钢、尚书令韩范,驰往后秦求援。 七月,后秦主姚兴派卫将军姚强率步、骑兵l万,与洛阳(河南洛阳东北)守将姚绍汇合,统兵共救南燕。并遣使向刘裕宣称,后秦以10万兵屯洛阳,若晋军不还,当长驱而进。刘裕识破姚兴虚张声势,不为所动。不久,姚兴被夏主刘勃勃击败于贰城(今陕西黄陵西北),遂令姚强撤周长安(今西安西北)。慕容超久困于广固,不见后秦援兵,欲割大岘山以南与东晋为条件,称藩于东晋,刘裕不允。南燕大臣张华、封恺、封融及尚书张俊相继降晋。 九月,刘裕截获为借兵去后秦的韩范,使其绕城而行,以示后秦救兵无望,城内南燕守军惊恐。十月,燕臣张纲被俘,晋军制成飞楼、冲车等各种攻城器具,加强攻防能力。 六年二月,南燕贺赖卢、公孙五楼率军挖地道出击晋军,被击败,退回内城。刘裕乘机四面攻城,南燕尚书悦寿打开城门迎降,晋军攻入广固内城。慕容超率数十骑突围而走,被晋军追获,送至建康斩首,南燕亡。 点评:燕军恃强弃险,慕容超没有采纳征虏将军公孙五楼的以险要阻碍敌进,以精兵扰敌粮道的策略,可见目光之短浅,南燕灭亡也在情理之中。
大燕(安禄山)
公元756,正月一日,安禄山于洛阳自称雄武皇帝,国号大燕,改元圣武元年,设置丞相等朝官,封其子庆绪为晋王,庆和为郑王,达奚珣为左相,张通儒为右相,严庄为御史大夫。定洛阳为都,以范阳为东都。 公元757年,安庆绪杀父安禄山,自立为帝,年号载初。不久安庆绪被史思明所杀,761年三月,叛军内讧,史思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763年,史朝义无路可走,于林中自缢死,燕国灭亡。
[编辑本段]五代燕
又称桀燕,五代时期军阀割据之地,原燕王、卢龙节度使刘守光割据的势力范围,故地位于今北京和河北北部,割据的时间为895年—913年,正式称帝割据的时间为911年—913年仅二年;后梁乾化元年(911年)八月,刘守光在幽州称帝,国号“大燕”,改元“应天”;后梁乾化三年(913年)十一月,晋王李存勖拔幽州,刘守光出逃,后被擒,至此,燕国灭亡。
[编辑本段]明封国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春天,朱棣从凤阳回到南京,受命就藩北平。他的府邸就是元朝的旧宫,其规制如同天子。按照规定,藩王的府邸“亚天子一等”。
土地疆域
西周初年燕国封域的具体情况不详,据琉璃河遗址挖掘出的铭器铭文可知,最初统领有六邦的土地和民众。在西周、春秋不断向冀北和辽西发展,消灭了蓟国、韩国,方国部族孤竹、令支、无终等等。 战国初期燕国的疆域大约包括今河北省的北部和今山西省的东北一角。全境东北和东胡接界,西和中山、赵接界,南边靠海,并和齐接界。燕昭王时,随著国力的强大,疆域也大为拓展。占领了中山北境一带,今唐县、望都一线成为燕国的南境。燕将秦开东向击胡,拓地千余里,直到辽东、朝鲜半岛北部,并一度占有齐国大部分的领土(除了莒、即墨两城)。《战国策·燕策一·苏秦将为从北说燕文公》记载:燕国“东有朝鲜、辽东,北有林胡、楼烦,西有云中、九原,南有呼陀,易水”。置有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 由于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城市也空前繁荣起来。燕昭王时期,燕国的都城形成了“三都”体制,即蓟城、中都(今北京市房山区窦店以西)和下都武阳城。除都城之外,燕国的一般城市也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如襄平(燕辽东郡治所,在今辽宁省辽阳市旧城区)。
朝代文化
燕国作为一种特定的历史环境,聚集了诸多不同种文化,诸文化因素的渗透酿成燕文化。从琉璃河附近之镇江营遗址的情况看,西周中期已有一种周、商文化因素合体的文化覆盖了异族文化。这种合体现象体现在许多器型上,如鬲的整体为商式造型的袋足,却附有周式的矮小足跟,如簋虽有商式的敞口外形,口沿、器表、圈足都发生了变化,周人是不使用陶簋的,也许是受商人铜簋的影响(图八)。 文化合体的结果,使遗物产生群体的变化,这些变化后的遗物群体称之为西周燕文化,与此相关联,创造这一文化的人类共同体业已形成。西周燕文化在北京琉璃河燕都城遗址、镇江营遗址B30、昌平白浮B31、河北满城要庄B32均有成组器物出土。其陶器中商文化因素显然强于周文化因素,如大量出土商式袋足鬲,如四系罐、三角划纹簋的普遍存在等等。埋葬习俗上更接近商文化风格,满城要庄和昌平白浮的中型墓均有腰坑,要庄M1的二层台上也殉有一狗。在随葬品方面,要庄M1的袋足鬲多于足跟鬲,商文化特色更浓重,昌平白浮墓陶鬲的足跟为周文化因素,口沿起泥条凸棱又是张家园上层文化因素,同墓的青铜短剑、头盔、刀等兵器则为北方某些民族所特有。 总之,西周燕文化中,商文化因素最重,周文化因素次之,并间或显示出少量的张家园上层文化及北方其它民族文化因素的存在。这种文化表象与燕国墓地中周人占据面积很小的情况相结合,透视出燕国社会背景的某些方面。周人在燕国只是少数,又多属高等级人物,不可能直接与下层接触,其间所借助的中间力量是商文化色彩浓重的原商人旧臣。商文化在其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中,广泛地播下了文化传统的种子,最终成为燕国中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周人虽然在意识上歧视、排挤张家园上层文化等北方民族文化,但无法控制商人旧臣与当地土人的接触,当土著文化强大起来之后的春秋时期,就连周人也无法拒绝土著人的加盟了。 尚武 燕国建立之初,面临的形势是严峻的。华北大平原,西有巍峨的太行山,时有山地民族侵扰,东有渤海海浸和黄河故道的滚动所造成的沼泽地带,道路不畅,平原中部地势平坦,一望无际,无险可守,南面是商人腹地,商人复国心盛,不可能帮助周人,北面是曾保护商王子,与周人抗衡的商旧臣。周人率军越过广袤的商地,远离王畿,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燕国初立,战事频繁,平定领地内的土著,抵抗北方民族的侵扰,均凭武力支持。从燕侯墓中随葬多件铜戈、戟、护面和车马器,以及中型墓中有兵器、车马器者墓室较大,等级较同类墓高的现象也可看出,燕侯本人尚武,手下贵族也都是大大小小的军事统领。
政治制度
由于燕国历史远久,且其流传下来的文献相当匮乏,只能大略讲解其大致。
官僚机构
在中央官职方面,燕侯之下的官僚机构,重要的是将和相,分别主管文武之事。春秋战国之时,官分文武是各国官僚组织的重要特点,而官分文武无疑有利于国君进一步将权力集中于上。 相,是文官系统的首脑。曾任燕相的有:子之(燕王哙时)、公孙操(燕惠王时)、栗腹(燕王喜时)。 将,又称“将军”,是武官的首脑,见于传世文献的有:市被、秦开。将军中又有“上将军”,乐毅曾任此官;战国时的上将军,地位相当于春秋时的元帅。[7]其他见于文献的武官还有“司马”。 爵秩方面,燕国的爵秩等级大致分为卿和大夫两级。卿有上卿和亚卿之分,大夫有长大夫、上大夫、中大夫、五大夫等。俸禄方面,燕国采用的以是“石”计禄。南宋吕祖谦《大事记》云:“以石计禄,始见于此。”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每石重一百二十斤。战国时期的燕国,其地方行政组织一如他国,也实行郡县制。一般是采郡、县两级制。见于燕国的郡有5个: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的行政长官是“守”,都是由武官来充任的;县的行政长官是“令”,下设丞、尉等;在县之下,还有乡、里、聚(村落)或连、闾等基层组织[8]。由官印还可获知,燕国在地方设有“司徒”、“司马”、“司工”、“丞”等等。
封君制度
在战国时代,各国普遍地建立了以郡统县的地方行政机构,实行中央集权,用以代替过去贵族按等级占有土地进行统治的制度;但又设置了封君制,这在一定程度上维护着新的贵族特权。
军事
燕国的兵制,由于年代久远及文献匮乏,己不可考。燕国其重要的军事据点:令疵塞(今河北省迁安市西)、居庸塞(今河北省昌平县西北居庸关),主要防备东胡。武阳城(今河北省易县东南),处于燕长城的西北端,主要防备齐、赵两国。燕国的军队,有带甲数十万,车六百乘,骑六千匹,粟支数年。
经济
燕国燕山以南以农业为主,以北以牧业为主,燕山地区和冀东地区同时兼有农业和牧业。大至东部沿海有渔盐之利,北部出产马牛羊,南部盛产黍稻粟菽,山地有铜鉄矿冶,经济部门比较齐全。铁农工具在各地普遍地使用。 水利工程,在幽州南界有督亢泽、督亢陌,在北京永定河流域有陶井,在燕南长城有易水堤防,在燕下都有运粮河。 燕国在冶金手工业中主要的是冶铁手工业和青铜手工业。战国时燕国冶铁手工业有了飞跃的进步,不仅生产工具用铁制作,战争的武器也已逐渐改用铁制成,同时青铜手工业的冶铸技术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历史人物
燕太子丹 燕太子丹(?-前226) 战国末燕王喜太子。秦灭韩前夕,燕国送其入秦为质,以结好于秦。因不受礼遇,他燕太子丹怒而逃 归。不久,秦国开始了大举统一中国的战争。燕国地处长城以南,易水之北,在七国中,国小力微,君臣上下恐惧秦国。燕太子丹千方百计欲报前仇,但无计可施。前231年,秦灭韩。前228年秦灭赵。同年,秦军兵临易水, 燕太子丹 将攻燕。燕太子丹在危急之时,通过田光认识荆轲,欲派其刺杀秦王,于是,他尊荆轲为上卿,舍上舍、车骑美女资荆轲所欲,以顺适其意。次年,他派荆轲为使者,携秦国逃亡燕的将军樊于期的头连同燕国督亢(今河北涿县、定兴、新城、固安一带)地图,以请以“举国为人臣”为名,朝见秦王。临行,送之易水,击筑悲歌而别。荆轲刺秦王失败。同年,秦王派王翦、辛胜攻燕,燕、代两国发兵抵抗,于易水西为秦军击破。次年,秦军大举攻燕,克燕都蓟城。燕太子丹和燕王喜逃至辽东。秦将李信率大军随后追击。燕王喜听从代王嘉计策,杀太子丹,将头献秦军以求和。 汉王充《论衡·感虚》:燕太子丹朝于秦,不得去,从秦王求归。秦王执留之,与之誓,曰:‘使日再中,天雨粟,令乌白头,马生角,厨门木象生肉足,乃得归’。当此之时,天地佑之,日为再中,天雨粟,乌白头,马生角,厨门木象生肉足。秦王以为圣,乃归之。《燕丹子》卷上:“秦王不得已而遣之,为机发之桥,欲以陷丹。丹过之。桥为不发。夜到关,关门未开,丹为鸡鸣,众鸡皆鸣,遂得逃归”。又《论衡·书虚》:“燕太子使刺客荆轲刺秦王,不得,诛死”。
© 2010 Baidu 权利声明
郑国,别名奠国,国君为姬姓,伯爵。春秋战国时期重要诸侯国。周宣王二十二年(前806年)封周厉王幼子友于郑(今陕西华县的东方),史称郑桓公。周幽王时期,郑桓公身为周王室的司徒,看出西周马上就要灭亡,于是,在太史伯的建议下,于桓公三三年(前774年)将郑国财产、部族、宗族连同商人、百姓迁移到东虢国和郐之间(今河南嵩山以东),号称新郑(今河南省新郑一带),这是郑国历史上有名的大迁移。桓公三十六年(前771年),犬戎杀死周幽王和郑桓公,桓公之子武公即位,继位的郑武公攻灭郐和东虢国,建立了实际独立的郑国,定首都为新郑。武公在位二十七年去世,儿子庄公登基。郑武公和郑庄公都是周平王手下的卿士,很好的控制了自己属下卿大夫的势力,在春秋初年,郑国非常活跃。甚至,一段时间之内,强大的齐国也对郑国俯首称臣,跟随郑国东征西讨。庄公时代郑国内部肃清了反动势力,外部灭了许国,败了宋国,还射中了周天子桓王的肩膀,是当时最强盛的国家,史称“郑庄公小霸”。庄公在位四十三年去世。儿子厉公驱逐太子自立为君。厉公在位二十八年间,郑国大乱,因此从此郑国日益衰落,齐国逐渐取得有利地位,开始控制周边小国。厉公下传两代到了缪公,以后郑为晋、楚两国威逼,几乎年年不得安宁。缪公下传两代到襄公时期,楚国曾攻占郑国,襄公忍辱存国。襄公下传四代到简公时,郑国任用子产为相执政,铸造刑鼎,发展经济,救助百姓,因而郑国重新富强。简公下传四代到哀公时,晋国韩、赵、魏三家强盛,郑国再次衰弱。哀公之后的幽公时期,韩武子攻占郑国,杀害了幽公。后来幽公之弟繻公复国,多次与三晋发生战争。繻公之后的康公时,韩国再次强盛。康公二十一年(前375年)韩哀侯率军再次攻占郑国,郑国灭亡,国土并入韩国。立国432年,历21君。
君主列表
谥号 姓名 血脉 在位 失位 大事
郑桓公 郑友 周厉王子 周宣王弟 前806年封爵 前771年罹周幽王难 为王司徒;迁都新郑
郑武公 郑掘突 桓公子 前770年继位 前744年病没 为王卿士;灭郐、东虢
郑庄公 郑寤生 武公子 前743年继位 前701年病没 为王卿士;共叔段之乱;繻葛之战抗王师,小霸;灭许
郑昭公 郑忽 庄公子 前700年继位 前700年祭足作乱,逃鲁 宋庄公诱祭足立公子突
郑厉公 郑突 庄公子 昭公弟 前700年祭足立 前697年谋祭足败,逃蔡
郑昭公(复位) 郑忽 庄公子 前696年归国复位 前695年高渠弥弑
郑子亹 郑子亹 庄公子 厉公弟 前694年高渠弥立 前694年齐襄公杀 在位7月,齐襄公诱捕高渠弥、子亹,杀之
郑子婴 郑婴(字子仪) 庄公子 子亹弟 前693年祭足立 前680年傅瑕弑 厉公来攻
郑厉公(复位) 郑突 庄公子 昭公弟 前679年伐郑复位 前673年病没 定王室之乱
郑文公 郑踕 厉公子 前672年继位 前628年病没 拒纳重耳
郑穆公 郑子兰 文公子 前627年继位 前606年病没 后代为“七穆”之族
郑灵公 郑子夷 穆公子 前605年继位 前605年公子宋弑 戏谑公子宋,遭弑
郑襄公 郑子坚 灵公子 前604年继位 前587年病没 楚占郑
郑悼公 郑沸 襄公子 前586年继位 前585年病没
郑成公 郑睔 悼公子 前584年继位 前571年病没
郑釐公 郑恽 成公子 前570年继位 前566年病没
郑简公 郑嘉 釐公子 前565年继位 前530年病没 子产为相,强盛
郑定公 郑宁 简公子 前529年继位 前514年病没
郑献公 郑趸 定公子 前513年继位 前501年病没
郑声公 郑胜 定公子 献公弟 前500年继位 前463年病没
郑哀公 郑易 声公子 前462年继位 前455年郑人杀
郑共公 郑丑 定公子 声公弟 前454年郑人拥立 前424年病没
郑幽公 郑已 共公子 前423年继位 前423年韩武子杀 韩武子伐郑
郑繻公 郑骀 幽公子 前422年复国 前396年子阳之党弑 杀相子阳
郑康公 郑乙 共公子 幽公弟 前395年继位 前375年失国 韩哀侯攻郑,郑亡
郑国地图
郑国地图郑国,别名为奠国,郑重严肃忠孝仁义之国;郑在卜辞中写作“奠”,“邑”旁(也就是耳朵旁)是成为地名后加上的。“奠”在卜辞中是祭祀的酒器,后来又表示祭祀的行为,总之一直是在祭祀的圈子内转悠。直到今天,“郑”字除为地名,就是姓氏,很少有其他含义,而挂在嘴边的“郑重声明”的“郑”,还留着祭祀的气氛——严肃。誉称:小霸之国是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国君为姬姓,伯爵。
2,卫国
卫国,周王朝的同姓诸侯国之一。姬姓,卫氏。(也有康氏和子南氏)
周公旦伐定三监之乱,以弟弟康叔封为卫国诸侯,分殷商之民,护卫周王室。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载,周武王灭商后,赐同母弟封康邑,史称康叔封卫国地图。周公旦又将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封给康叔封,让康叔迁徙至殷商故都,建立卫国,定都朝歌。
康叔立国
康叔封—康伯—考伯—嗣伯—榅伯(世本作“挚伯”)—靖伯—贞伯(世本作“箕伯”)—顷侯 周文王正妃太姒,生子十人:伯邑考、武王发、管叔鲜、周公旦、蔡叔度、曹叔振铎、成叔武、霍叔处、康叔封、冄季载。 周公旦摄政时期,管叔、蔡叔作乱,而周公勘定内乱,命齐、鲁、燕诸侯平定夷狄之人,将原本管蔡监管的殷商之民迁到卫,立康叔封为伯,治理卫国。周公旦对这个弟弟十分的照顾与爱护,亲自写了康诰、酒诰、梓材等治国的条陈文章,交给康叔封,让他据此治理卫国之人。康诰称“命尔侯于东土”,又云“孟侯,朕其弟,小子封”,可知康叔封是卫侯。周成王执政后,以康叔封为司寇。 康叔封薨,子牟立,是为康伯。可见,康,并非康叔封的谥号,不然,父子同谥,不合常理。而《世本》则说康伯名髡。宋衷说“即王孙牟也,事周康王为大夫”。 自康叔封开始,卫国就是侯,但是康叔封几代人都为方伯,监察诸侯,因此自康伯起,六代卫侯都称伯,是为方伯之伯,而非侯伯之伯,没有降爵,可见史记所载卫顷侯“厚赂周夷王,夷王命卫为侯”不准确。实际上,并不存在卫顷侯贿赂得侯的可能。至于卫顷侯不继续称伯,是因为他失德,只好降称本来的爵位,卫侯。
武公修德
顷侯—釐侯—共伯馀—武公和 史载吴延陵季子美康叔、武公之德,可见康叔封、卫武公二者都是治国之君,广受赞誉。至于史记说卫武公杀兄而自立为君,不足信。杀兄之人,如何能称作有德之君。 犬戎杀周幽王,卫侯和将兵往,佐周平戎,甚有功。于是,周平王命卫为公。卫侯和即是卫武公。 武公在位五十五年,时常自省,博采众谏,能与臣民共勉,颇有贤君之风。传说他九十五岁作诗以警惕自己“人亦有言,靡哲不愚,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温温恭人,维德之基”。 《国语·楚语》有相关记载:“昔卫武公年九十有五矣,犹箴儆于国曰:自卿以下至于师长士,苟在朝者,无谓我耄而舍我,必恭恪于朝,朝夕以交戒我”。于是作《懿戒》,更和《宾之初筵》,以诫嗜酒之风。 卫武公死后,卫国臣民感其德治,作诗《淇澳》歌颂:“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充耳琇莹,会弁如星。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州吁弑君
武公和—庄公扬—桓公完—庄公子州吁—宣公晋 卫国似乎不是弱国,但是在春秋战国的争霸中,卫国一直都是二流的诸侯国,没有入列一等强国之中,这是为什么呢?考究其缘起,似乎可以从州吁之乱说起。 庄公娶齐国女庄姜,无子。于是庄公娶陈国女为夫人,陈女早死,其妹戴妫也受庄公宠幸,生子完。戴妫死,庄公让庄姜养育公子完,并立完为太子。庄公还有个宠妾,生子州吁。 州吁好兵,而庄公让他将兵。上卿石碏劝谏,说庶子将兵,必然为乱。庄公不听,而州吁之乱因此埋下隐患。 庄公薨,太子完即位,是为桓公。即位二年,桓公以州吁骄奢而赶走他。州吁与郑国的共叔段结交,收拢卫国流亡的人,发兵攻打,弑杀了桓公。州吁自立为卫国国君,并打算出兵帮助共叔段攻打郑国,同时还请宋、陈、蔡等过一同出兵。 州吁弑君而自立,卫人不拥戴他,而上卿石碏与陈侯共谋,使大夫右宰丑进食,因杀州吁于濮。于是,迎立桓公弟晋,是为卫宣公。
诸子争位
宣公晋—惠公朔—宣公子黔牟—惠公朔—懿公赤—戴公申—文公毁 宣公夫人夷姜生子伋,立为太子,而令右公子当他的老师。右公子为太子伋娶齐国女,还没到就让宣公见到。宣公竟然喜欢上该女,而自己娶来当妾室。该女生子寿、朔,宣公让左公子当他们的老师。夷姜死后,宣公听信公子朔的谗言,以为太子伋记恨自己夺了本该是他妃子的齐国女,于是让太子伋拿着白旄到齐国去,而派人杀太子伋,说看到拿白旄的就是目标。公子寿劝太子伋避难,而太子伋说不能拂逆父命。公子寿为了救太子伋,抢过白旄,率先抵达国界,被埋伏等待的杀手杀了。而太子伋到了,说应该杀的是我。结果也被杀害。宣公立公子朔为太子。 宣公薨,太子朔立,是为惠公。 左右公子感觉很不公平,惠公四年,左右公子作乱,赶走惠公,而立太子伋的弟弟黔牟为国君。八年后,齐襄公帅诸侯伐卫,杀左右公子,让卫惠公归国。而卫君黔牟逃到了周。而卫惠公怨恨周天子收容黔牟,于是跟燕国发兵伐周。周惠王逃到温地,而卫惠公立惠王弟颓为周天子。足见周王室的衰微。 惠公薨,子赤立,是为懿公。懿公喜好养鹤,甚至让鹤乘轩,国人大为不平,甚至在懿公要出兵的时候说,为什么不派鹤去打仗呢,鹤才是真正享有俸禄的啊。骄奢淫逸的懿公终于被翟人入侵杀害,当时没有人愿意抵抗翟人,都说您老人家喜欢谷啊,为什么不让谷去打仗呢。“乘轩使谷”正是说懿公。 惠公、懿公父子死后,卫人立先太子伋、黔牟之弟昭伯顽的儿子申当国君,是为戴公。 戴公申即位一年而薨,齐桓公立其弟毁为国君,是为文公。传说文公本名辟疆,而周人说启疆辟疆,天子之号,诸侯弗得用。因此,文公改名毁。这是有可能的事情,毕竟即便周王室衰微,但是谁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僭越,是会被诸侯讨伐的。
文成之祸
文公毁—成公郑—瑕—成公郑—穆公—定公臧 文公初立,为了恢复康叔封、武公和的盛况,轻徭薄赋,时常自省。然而,这种情况并没有维持多久。晋国公子重耳为了避祸而流亡各国,卫文公十六年,重耳到了卫国,但是文公却对重耳无礼。如果公子重耳不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的话,那也不算什么。问题恰恰是,重耳回到了晋国,并开创了晋国的霸业。 文公没有领教自己留下的祸事就死了,而继位的成公对于晋国出兵救宋,不肯借路,也不肯出兵相助,结果被自己的大夫元咺攻打,出逃楚国。晋文公因为卫文公当年的无礼以及卫成公现今的不相助,搞定了宋国的事情后,发兵讨伐卫国,卫成公逃到陈,而元咺立瑕为国君。两年后,卫成公到周,请周天子帮忙让自己与晋文公修好。最后,卫成公回国,杀元咺,赶走了瑕。
皮冠射鸿
定公臧—献公衎—殇公秋—献公衎—襄公恶—灵公元 献公十三年,献公让师曹教宫妾鼓琴,结果师曹很尽责,甚至把学不好乐器的妾鞭笞了。可惜他不是孙武,而卫献公也不是吴王,人家孙武杀了吴王最喜欢的妾而成为吴国大将,他却被卫献公鞭笞了三百下。 献公十八年,献公说晚上要跟卿大夫孙文子林父、甯惠子殖两人吃饭,二者穿戴朝服,随时候命。结果天快黑,而献公像完全忘记了这回事,竟然去射鸿。孙、 甯二人跟着,而献公不换下皮冠、射服,就直接跟他们说话,这简直就是侮辱了两位重臣。而师曹痛恨自己被鞭笞,就唱献公私下里的话“彼何人斯?居河之麋。无拳无勇,职为乱阶”。孙林父问蘧伯玉有没有这么一回事,蘧伯玉说不知道。于是,孙、甯发兵攻打献公,将其赶走,立其定公弟秋为国君,是为殇公。 殇公时期,甯喜与孙林父争宠夺权,殇公让甯喜攻孙林父。孙林父逃到晋国,寻找卫献公,而卫献公在齐国。齐景公率卫献公到晋国,而晋平公诱卫殇公结盟,当场抓住他,而卫献公顺利回国,并诛杀甯喜。
南子出公
灵公元—出公辄—庄公蒯聩—斑师—起—出公辄—悼公黔—敬公弗—昭公纠 襄公有贱妾,怀孕而梦见人说“我康叔也,令若子必有卫,名而子曰‘元’”,因此生子,名元。而襄公夫人无子,于是立公子元为太子。襄公薨,太子元立,是为灵公。 灵公夫人死后,立宋女南子为夫人。南子虽为女子,却通过灵公而掌握着卫国的实权。孔子曾与南子见过,论语有所记载。 卫夫人南子与灵公太子蒯聩交恶,太子蒯聩想杀掉南子,于是让家臣戏阳动手。可是戏阳后悔,不肯。而南子见太子蒯聩几次目视戏阳,警觉大喊“太子要杀我”,太子匆忙出逃。灵公生气,而要立子郢为太子。郢不肯。灵公薨,南子要依灵公遗命而立郢为太子,郢不肯,于是立太子蒯聩的儿子辄,是为出公。 卫国卿大夫孔文子娶太子蒯聩姐,生孔悝。而悝母与奴仆浑良夫私通,并决定迎接灵公太子蒯聩回国。浑良夫与蒯聩潜回卫国,而与大夫伯姬、孔悝准备赶走出公,立蒯聩,于是发难杀子路,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结缨而死。可谓是历史上为了君子之礼而死都要冠缨严整的第一人。 蒯聩立,是为庄公。他是灵公子、出公父。而赵简子发兵伐卫,庄公出逃。于是卫人立襄公孙斑师(出公的同辈人)为国君。而齐国伐卫,抓了斑师,立灵公子起为卫国国君。而大臣石曼尃驱逐卫君起,起逃到齐国。而出公回国,再次掌权。 出公薨,其叔父黔攻出公子而自立,是为悼公。
降侯贬君
昭公纠—怀公亹—慎公颓—声公训—成侯不逝—平侯—嗣君—怀君—元君—君角 昭公时期,三晋强盛,而卫国如小侯,成为赵国的附属。 到了成侯时期,因为国势不如诸侯,于是贬号为侯。 到了嗣君时期,卫国只剩下濮阳,而卫侯贬号为君。 秦始皇灭六国,卫国因为弱小而得以保存。秦二世贬卫君角为庶人卫国世系,
卫国世系
次序 谥号 氏名 在位时间 在位年数 都城 备注
1 卫康叔 康封
朝歌
2 卫康伯 卫髡
朝歌
3 卫考伯
朝歌
4 卫嗣伯
朝歌
5 卫疌伯
朝歌
6 卫靖伯
朝歌
7 卫贞伯
?——前869年
朝歌
8 卫顷侯
前868年——前857年 12 朝歌
9 卫釐侯
前856年——前815年 42 朝歌
10 卫共伯 卫馀 前814年——前813年 2 朝歌
11 卫武公 卫和 前812年——前758年 55 朝歌
12 卫前庄公 卫扬 前757年——前735年 23 朝歌
13 卫桓公 卫完 前734年——前719年 16 朝歌
14 卫前废公 卫州吁 前719年 1 朝歌
15 卫宣公 卫晋 前718年——前700年 19 朝歌
16 卫惠公 卫朔 前699年——前697年 3 朝歌
17 (无) 卫黔牟 前696年——前687年 10 朝歌
卫惠公 卫朔 前686年——前669年 18 朝歌 复位
18 卫懿公 卫赤 前668年——前660年 9 朝歌
19 卫戴公 卫申 前660年 1 朝歌
20 卫文公 卫毁 前659年——前635年 25 楚丘
21 卫成公 卫郑 前634年——前633年 2 楚丘
22 卫中废公 卫瑕 前632年 1 楚丘
卫成公 卫郑 前631年——前600年 32 楚丘 复位
23 卫穆公 卫遫 前599年——前589年 11 楚丘
24 卫定公 卫臧 前588年——前577年 12 楚丘
25 卫献公 卫衎 前576年——前559年 18 楚丘
26 卫殇公 卫秋 前558年——前547年 12 楚丘
卫献公 卫衎 前546年——前544年 3 楚丘 复位
27 卫襄公 卫恶 前543年——前535年 9 楚丘
28 卫灵公 卫元 前534年——前493年 42 楚丘
29 卫出公 卫辄 前492年——前480年 13 楚丘
30 卫后庄公 卫蒯聩 前480年——前478年 3 楚丘
31 (无) 卫斑师 前478年 1 楚丘
32 卫后废公 卫起 前477年 1 楚丘
卫出公 卫辄 前476年——前470年 7 楚丘 复位
33 卫悼公 卫黔 前469年——前465年 5 楚丘
34 卫敬公 卫弗 前464年——前432年 33 楚丘
35 卫昭公 卫纠 前431年——前426年 6 楚丘
36 卫怀公 卫亶 前425年——前415年 11 楚丘
37 卫慎公 卫穨 前414年——前383年 32 楚丘
38 卫声公 卫训 前382年——前372年 11 楚丘
39 卫成侯 卫不逝 前371年——前343年 29 楚丘
40 卫平侯 子南劲 前342年——前335年 8 楚丘
41 卫嗣君
前334年——前293年 42 濮阳
42 卫怀君
前292年——前252年 41 濮阳
43 卫元君
前252年——前241年 12 野王
44 卫君角 卫角 前241年——前209年 33 野王
3,曹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名)
曹国,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伯爵,国君为姬姓。周文王子曹叔振铎(姬振铎)后裔。建都陶丘,辖地大致为现在的山东定陶附近。公元前487年,宋国灭曹。
[编辑本段]简史
春秋时期,曹国成为晋楚争霸的对象之一。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即晋文公)落难时经过曹国,受到曹共公的无礼对待。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时,晋国伐曹、卫救宋,把曹共公俘虏。楚国失利后,曹国亲近并听命于晋国。 后来,曹国与宋国交恶。曹悼公于前515年遭宋景公禁锢至死后,曹国发生内乱,继任国君的曹声公和曹隐公先后被杀。后来曹伯阳继位,背叛晋国、又入侵宋国。结果宋景公伐曹,晋国没有派兵拯救。前487年,宋景公擒杀曹伯阳,曹国灭亡。 曹国的后裔后来以国名为姓氏,是为曹姓的其中一个起源。
[编辑本段]曹国历代国君列表(姬姓曹氏)
次序 谥号 中文名 在位时间 年数 备注
1 (曹叔) 曹振铎
周文王之子,周武王灭商后被封为诸侯
2 曹太伯 曹脾 ?-前1002年
3 曹仲君 曹平 前1001年-前935年 67
4 曹宫伯 曹侯 前934年-前895年 40
5 曹孝伯 曹云 前894年-前865年 30
6 曹夷伯 曹喜 前863年-前835年 29
7 曹幽伯 曹疆 前834年-前826年 9
8 曹戴伯 曹苏 前825年-前796年 30
9 曹惠伯 曹稚 前795年-前760年 36
10 无 曹石甫 前760年 1
11 曹穆公 曹武 前759年—前757年 3
12 曹桓公 曹终生 前756年—前702年 55
13 曹庄公 曹射姑 前701年—前671年 31
14 曹釐公 曹夷 前670年—前662年 9 又作曹僖公
15 曹昭公 曹班 前661年—前653年 9
16 曹共公 曹襄 前652年—前618年 35
17 曹文公 曹寿 前617年—前595年 23
18 曹宣公 曹强 前594年—前578年 17
19 曹成公 曹负刍 前577年—前555年 23
20 曹武公 曹胜 前554年—前528年 27
21 曹平公 曹须 前527年—前524年 4
22 曹悼公 曹午 前523年—前515年 9
23 曹襄公 曹野 前514年—前510年 5 又作曹声公
24 曹隐公 曹通 前509年—前506年 4
25 曹靖公 曹露 前505年—前502年 4
26 (曹伯阳) 曹阳 前501年—前487年 15 前487年,宋灭曹
注:(曹叔)、(曹伯阳)并非谥号,而是习惯性称法。
4,燕国
历史上有很多燕国,但多指中国历史上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北方的一个诸侯国,也是战国时为七雄之一,前222年被秦国消灭,又称北燕国;黄帝的后代中有个叫伯儵的,商朝时被封于燕,建立燕国,历史上为与蓟地燕国相区别,称作南燕;西汉、魏、晋时期,燕国曾作为一级地方政区郡、国并行;后又有前燕、后燕、西燕、北燕、南燕、大燕、五代燕及明封国。
春秋战国燕国(北燕国)
燕(yān),甲骨文、金文作晏,已具有都邑的含义。国君姬姓。古代,在北京地区有一个相当大的部族以“晏(燕)”为图腾,为族徽,为族名,并进而为地名、国名。古燕形成于何时已不可考。近年考古工作者在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乡童家林、黄土坡村一带发现了一处规模相当大的商周遗址。包括建于商末延续至西周的城址。一些学者认为这就是商末时期古燕首都城的遗址。 燕国是中国历史上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北方的一个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前222年被秦国灭亡。 燕国地图起源:
据《史记》记载,周武王灭商以后,封宗室召公于燕,在今北京及河北中、北部(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燕国的都城在“蓟”(位于今北京房山区琉璃河)。 燕国建国以后与中原各地来往甚少,文化较中原落后,在春秋初年的外族入侵中更是险些亡国,凭借齐国“尊王攘夷”的军事帮助才得以保全,并进而在日后有了发展。
鼎盛:
燕哙让国 前323年,燕国参加了公孙衍发起的韩、魏、赵、燕、中山“五国相王”活动,燕国在此年称王。两年后,易王卒,儿子哙继位。 燕王哙在他即位的第三年,即前318年,作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大事,将燕王的君位“禅让”给相邦子之,并把三百石以上高官的玺印全部收回,交由子之任命。换言之,子之全面执掌了燕国军政大权。此举引起了太子平等旧贵族的不服,在前314年时起兵攻击子之,失败,死于乱军之中。这场内乱,造成了人心的涣散和国力的严重削弱。齐国趁机伐燕,将军匡章率军在出兵50天内占领了燕都,燕国大败几乎被灭,燕王哙和子之被杀[4]。同时中山国也趁机出兵攻占了燕国部分领土。在燕国军民的奋力抵抗和赵、燕长城遗址韩、秦、楚等国的压力下,齐国不得不退兵,赵国拥立在韩为人质的公子职,并以兵护送至燕国,是为燕昭王。 昭王“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又以乐毅为亚卿主持国政,经过二十八年励精图治,原本弱小的燕国成为一时之强。前284年,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率倾国之兵联合赵、楚、韩、魏五国伐齐,连下齐国70余城,杀死齐闵王。齐地只剩除莒(今山东日照市莒县)和即墨二城。前278年,昭王死,燕惠王即位。齐国即墨守将田单施反间计,燕惠王中计以骑劫代替乐毅。前279年田单以火牛阵大败燕军,齐国趁势复国。 招贤纳士 昭王即位后励精图治,决心兴复燕国,报仇雪耻。采纳郭隗的建议,招贤纳士。拜郭隗为师,给以优厚待遇,“卑身厚币以招贤者”,筑黄金台,“千金买骨”,结果各国士人“争趋燕”。燕国很快的集中了一大批各方面的人才。其中最著名的有三个:苏秦、乐毅、邹衍。 昭王“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后期又以乐毅为亚卿主持国政,经过二十八年励精图治,原本弱小的燕国成为一时之强。 破齐 昭王及后派苏秦出使齐国,首先说服齐宣王归还前人趁燕国内乱攻下的十座城池,然后鼓动齐国攻打宋国,离间齐赵两国的关系,并在赵武灵王、魏襄王、楚怀王、韩襄王这些大国王侯之间进行外交游说。 前286年,齐国灭宋国,引起各国震动,各国频繁相会,推动了反齐联盟的建立。前284年,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率倾国之兵联合秦、韩、赵、魏五国伐齐,获得大胜,五年内连下齐国70余城,并杀死齐闵王,报了当年齐国入侵燕国之仇。此役后,齐国疆土只剰莒(今山东日照市莒县)、即墨二都。
覆灭:
燕太子丹年轻时在秦国作人质。逃回燕国后太子丹并没有致力振兴燕国,而是寻找到一位叫荆轲的刺客。前230年,秦国灭了韩国。前228年,秦国占领了赵国都城邯郸,逼近燕国。前227年,太子丹送荆轲和他的13岁的助手秦舞阳到易水之畔(现河北易县)。荆轲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之后荆轲刺秦王赵政[1][2]未遂。这一事件给了秦国一个进攻燕国的借口。前226年,大将王翦率秦军占领了燕国的大半。燕王退守辽东,杀太子丹以求和。前222年燕灭于秦。
燕国君主列表及在位年份
国君 姓名 在位时间 在位年数
燕惠侯
前864年-前827年 38
燕厘侯
前826年-前791年 36
燕顷侯
前790年-前767年 24
燕哀侯
前766年-前765年 2
燕郑侯
前764年-前729年 36
燕穆侯
前728年-前711年 18
燕宣侯
前710年-前698年 13
燕桓侯
前697年-前691年 7
燕庄公
前690年-前658年 33
燕襄公
前657年-前618年 40
燕前桓公
前617年-前602年 16
燕宣公
前601年-前587年 15
燕昭公
前586年-前574年 13
燕武公
前573年-前555年 19
燕前文公
前554年-前549年 6
燕懿公
前548年-前545年 4
燕惠公
前544年-前536年 9
燕悼公
前535年-前529年 7
燕共公
前528年-前524年 5
燕平公
前523年-前493年 31
燕孝公
前492年-前455年 38
燕成公
前454年-前439年 16
燕闵公
前438年-前415年 24
燕简公 姬载 前414年-前373年 42
燕后桓公
前372年-前362年 11
燕后文王
前361年-前333年 29
燕易王
前332年-前321年 12
燕王哙 姬哙 前320年-前317年 4
燕王子之 子之 前316年-前314年 3
齐宣王 妫辟疆 前313年-前311年 3
燕昭王 姬职 前311年-前279年 33
燕惠王 姬乐资 前278年-前272年 7
燕武成王
前271年-前258年 14
燕孝王
前257年-前255年 3
燕王喜 姬喜 前254年-前222年 33
春秋战国燕国(南燕国)
黄帝的后代中有个叫伯儵的,商朝时被封于燕(今河南省延津县东北),建立燕国,历史上为与蓟地燕国相区别,称作南燕。此燕国为姞姓,一直延续到春秋,《左传》记载隐公五年卫人以燕师伐郑,桓公十二年公会宋公、燕人盟于谷丘,十三年公会纪侯、郑伯及齐侯、宋公、卫侯、燕人战,齐师、宋师、卫师、燕师败绩,十八年王子克奔燕,庄公十九年卫师、燕师伐周,二十年郑伯执燕伯仲文,以其伐周之故,宣公三年郑文公有贱妾名燕姞,所说的都是南燕。后来南燕灭国,伯儵的后代子孙遂以原国名命姓,称燕姓。
汉封国
西汉时期,一级地方政区郡、国并行。今北京地区曾五度建为燕国。汉高帝五年(前202),封卢绾逃降匈奴。汉高帝十二年(前195),立子刘建为燕王,都蓟城,高后七年(前181)刘建死,无后国除,改为燕郡。高后八年(前180)封吕通为燕王,同年高后死,吕通被杀。文帝元年(前180)徒琅琊王刘泽为燕王,都蓟城,元朔二年(前127),燕王刘定国(刘泽曾孙)因罪自杀,国除改为燕郡。元狩六年(前117),武帝立子刘旦为燕王,都蓟城。元凤元年(前80),刘旦因谋反自绞死,国除。改为广阳郡。
魏封国
曹魏太和五年(231)、魏明帝封其叔曹宇为燕王,改燕郡为燕国,都蓟城,咸熙二年(265)魏亡,国除。
[编辑本段]晋封国
西晋泰始元年(265),晋武帝封其弟司马机为燕王,都蓟城,“八王之乱”时国废为郡。
前燕(大燕)
东晋永和六年(350)、燕王鲜卑族慕容儁占领蓟城。从龙城(今辽宁省朝阳市)徒都之。前燕元玺元年(352),慕容儁即皇帝位。国号大燕,史称前燕。元寿元年(357),迁都于邺(今河北省临漳县境)。建熙11年(370)前燕为前秦所灭。
后燕
后燕是中国五胡十六国时由鲜卑慕容氏所建立的政权。 前秦在383年淝水之战大败后,投降了前秦的前燕有势力贵族慕容垂于384年集合鲜卑建国。385年起定都中山(今河北省定州)。 394年灭西燕。统治范围包括河北、山东、山西和河南、辽宁的一部分。 407年被北燕所灭。 详细资料: 十六国之一。鲜卑族慕容垂所建。都中山(今河北定县)。盛时有今河北、山东及辽宁、山西、河南大部。历七主,共二十六年。十六国后期中原地区最强盛的一个王国。 前燕慕容垂在位时,慕容垂因宗室内部矛盾投奔前秦,为苻坚将领。淝水之战后,垂至邺拜谒先人陵墓。时丁零族翟斌于河南起兵反秦,镇守邺城的苻丕(苻坚庶长子)命垂及宗室苻飞龙前往镇压。途中垂袭杀飞龙,与前秦决裂。384年,垂自称大将军、大都督、燕王,建元立国,史称后燕。有众二十余万,进围邺城。385年苻丕自邺城撤往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河北之地尽属后燕。386年,垂自立为帝,定都中山。392年消灭割据河南的丁零族翟魏政权,年灭西燕,基本上恢复了前燕版图。 395年垂命太子宝率军八万进攻北魏,在参合陂(在今山西阳高境)大败。396年垂亲率大军往攻,一度取得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同年四月垂病死,谥曰成武皇帝,庙号世祖。子宝继位。北魏拓跋圭以步骑四十万来攻,夺取晋阳,进围中山。397 年宝突围北奔龙城(今辽宁朝阳),兰汗弑宝,汗谥宝曰灵帝(后盛追谥宝为惠闵皇帝,庙号烈宗)。开封公详、赵王麟先后据中山称帝,十月北魏攻下中山,河北郡县尽为魏有,后燕被分截为两部分。 401年盛为臣下所杀,辛酉,葬盛于兴平陵,谥曰昭武皇帝,庙号中宗。垂少子熙立。407年汉人冯跋等杀熙,谥曰昭文皇帝,庙号高宗。拥立养子慕容云(高句丽人,本姓高氏)为主。409年,云为其宠臣离班等杀死,谥曰惠懿皇帝,后燕亡。 后燕大体承袭前燕制度,除州郡县治理的编户之外,还有不隶郡县而属军营的人口。后燕慕容氏以坞堡主为守宰,与汉族豪强大族合作,共同统治。慕容宝时核定士族旧籍,分辨清浊,尊重士族特权,大族势力得以发展。他又下令校阅户口,罢除军营封荫之户,分属郡县,招致怨恨和反对。后燕原不采用胡汉分治政策,但慕容垂时已由太子宝领大单于,置留台于龙城。慕容盛时曾立燕台于龙城,以统诸部杂夷。慕容熙即位,将北燕台改为大单于台,置左右辅。后来在龙城实行了胡汉分治。 后燕的南支——南燕后来被东晋大将刘裕所灭。 后燕的北支——北燕在北魏破柔然之战期间,曾经骚扰过北魏边境,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于436年,领军灭亡北燕。
西燕
十六国时期鲜卑族慕容泓所建政权。都长子(今山西长治)。不在十六国数之内。盛时有今山西﹑河南各一部分。历七主,共十一年。 前秦主苻坚灭前燕,徙鲜卑四万多户于长安及近畿各地,鲜卑部众受到奴役希望东归。淝水之战,前秦南征失败后,前燕主慕容弟慕容泓闻慕容垂于河北起兵反秦,乃集关内外诸马牧鲜卑,屯兵华阴。384年泓自称大将军﹑雍州牧﹑济北王,以兴复燕国为号召,建元燕兴,有众十余万,进逼长安。不久,因慕容泓“持法苛峻”,鲜卑贵族杀泓,立其弟慕容冲(太宗威皇帝)为主。冲率众进围长安﹐385年于阿房(今陕西西安西)称帝。及苻坚父子出奔﹐冲入据长安。386年二月,冲部将利用鲜卑军民思归关东的情绪杀冲,拥立鲜卑贵族段随为燕王。三月,慕容永等杀段随,立慕容钑(一作觊)为燕王,率鲜卑男女三十余万人离长安东去。继之,钑被杀,冲子瑶(或作望)被立为帝。瑶旋被杀,泓子忠被立为帝。六月,忠亦被杀,慕容永被推为大将军﹑大单于﹑河东王,率领部众继续东进。前秦苻丕派兵阻其东归,双方在襄陵(今山西临汾东南)会战,苻丕军大败。386年十月,慕容永(恭宗武桓皇帝)自称皇帝,建都长子,改元中兴。他与后燕慕容垂同是前燕的宗室,遂产生法统之争。慕容垂在巩固了自己的后方之后,于393年冬向西燕大举进攻,394年八月攻克长子,杀慕容永,灭西燕。
北燕
十六国之一。第一代皇帝是高句丽人高云,实际的建立者是鲜卑化的汉人冯跋。都龙城(今辽宁朝阳)。盛时有今辽宁西南部和河北东北部。历二主,共二十八年。 冯跋(?~430),字文起,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县)人。父冯安,慕容永时仕西燕为将军。西燕亡,冯跋东徙龙城,为后燕禁卫军将领。 慕容熙荒淫无道,407年四月,冯跋等杀慕容熙,拥立后燕主慕容宝养子慕容云(即高云)为主。高云称天王,以冯跋为使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掌军国大权。409年十月,云被其宠臣离班等所杀,冯跋又杀离班等,自称燕天王,仍以燕为国号,都龙城,史称北燕。430年九月,冯跋病死,其弟冯弘杀跋诸子自立。冯弘之世,北魏连年进攻,掠徙北燕民户。435年,冯弘遣使请高句丽出兵迎弘。436年四月,北魏大军又攻龙城。五月,冯弘在高句丽军保护下率龙城百姓东渡辽水,奔高句丽。北魏军入占龙城,北燕亡。 北燕“大司马章”鎏金铜印 辽宁北票冯素弗墓出土 冯跋统治时,能留心政事,革除后燕苛政,简省赋役,奖励农桑,惩治贪污,社会较为安定,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又建立太学,选派二千石以下子弟入学读书,培养统治人才。除以州郡治民之外,还以太子冯永领大单于,置前后左右四辅,推行胡、汉分治政策。冯跋、冯弘都曾派遣使者到江南,当时南朝称北燕为黄龙国。 帝王表: 高云(?-409),407-409在位 太祖 文成皇帝 冯跋(?-430),406-430在位 昭成皇帝 冯弘(?-437),430-436在位
南燕
中国十六国之一。鲜卑族慕容德所建。都广固(今山东益都)。盛时有今山东及河南的一部分。后燕慕容宝在位时,叔父慕容德镇守邺城。397年北魏攻后燕都城中山(今河北定州),宝北奔龙城(今辽宁朝阳)。十月,北魏破中山,后燕被截为两部分。德以魏将来攻,邺城难保,于398年率户4万南徙滑台(今河南滑县东),自称燕王,史称南燕。399年滑台为北魏攻占,德率众向东,攻取青、兖,入据广固。400年德改称皇帝。405年,德病死(谥世宗献武皇帝),兄子慕容超(末帝)嗣位。超好游猎,委政宠幸,诛杀功臣,赋役繁多,百姓患苦。409年东晋刘裕率师北伐,次年二月攻下广固,超被俘斩,南燕亡。 南燕建国之初,鲜卑贵族即与汉族士大夫合作,共同统治。慕容德称帝,下诏承认旧士族特权;又建立学官,选公卿以下及二品士门子弟入太学,本地大族势力得以保存和发展。由于鲜卑贵族和汉族大姓竞相荫庇人口,形成“百室合户”、“千丁共籍”的局面,严重影响国家的赋役征发。德下令检括户口,出荫户5.8万。还立铁冶,置盐官,以增加国库收入。 晋义熙五年(南燕太上五年,409年)四月至次年二月,东晋中军将军刘裕率军攻克燕都广固(今山东青州西北)灭亡南燕的著名战争。 义熙五年正月,南燕帝慕容超嫌宫廷乐师不够,欲对东晋用兵掠取。二月,慕容超轻启边衅,进击东晋宿豫(今江苏宿迁东南),掠走百姓2500人。刘裕为抗击南燕,外扬声威,于四月自建康(今南京)率舟师溯淮水入泅水。 五月,进抵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留船舰、辎重,改由陆路进至琅邪(今山东临沂北)。为防南燕以奇燕国兵断其后,所过皆筑城垒,留兵防守。南燕鲜卑人恃勇轻敌,对晋军进入其境不以为虑。慕容超没有采纳征虏将军公孙五楼“凭据大岘山(今山东沂山)之险,使晋军不能深入”或“坚壁清野”、“断晋粮道”之良策。 六月,刘裕未遇抵抗,过莒县(今属山东),越大岘山。南燕主慕容超先遣公孙五楼、贺赖卢及左将军段晖等,率步、骑兵5万进据临朐(今属山东)。慕容超得知晋兵已过大岘山,自率步骑4万继后。燕军至临朐,慕容超派公孙五楼率骑前出,控制临朐城南的巨蔑水(今山东弥河)。与晋军前锋孟龙符遭遇,公孙五楼战败退走。刘裕以战车4000辆分左右翼,兵、车相间,骑兵在后,向前推进。晋军进抵临朐南,慕容超派精骑前后夹击。两军力战,胜负未决,刘裕采纳参军胡藩之策,遣胡藩及谘议参军檀韶、建威将军向弥率军绕至燕军之后,乘虚攻克临朐。慕容超单骑逃往城南左将军段晖营中。刘裕纵兵追击,大败燕军,段晖等十余将被斩。慕容超逃还广固。刘裕乘胜追击北上,攻克广固外城。慕容超退守内城。刘裕筑围困之,招降纳叛,争取民心,并就地取粮养战。慕容超被困于广固内城,先后遣尚书郎张钢、尚书令韩范,驰往后秦求援。 七月,后秦主姚兴派卫将军姚强率步、骑兵l万,与洛阳(河南洛阳东北)守将姚绍汇合,统兵共救南燕。并遣使向刘裕宣称,后秦以10万兵屯洛阳,若晋军不还,当长驱而进。刘裕识破姚兴虚张声势,不为所动。不久,姚兴被夏主刘勃勃击败于贰城(今陕西黄陵西北),遂令姚强撤周长安(今西安西北)。慕容超久困于广固,不见后秦援兵,欲割大岘山以南与东晋为条件,称藩于东晋,刘裕不允。南燕大臣张华、封恺、封融及尚书张俊相继降晋。 九月,刘裕截获为借兵去后秦的韩范,使其绕城而行,以示后秦救兵无望,城内南燕守军惊恐。十月,燕臣张纲被俘,晋军制成飞楼、冲车等各种攻城器具,加强攻防能力。 六年二月,南燕贺赖卢、公孙五楼率军挖地道出击晋军,被击败,退回内城。刘裕乘机四面攻城,南燕尚书悦寿打开城门迎降,晋军攻入广固内城。慕容超率数十骑突围而走,被晋军追获,送至建康斩首,南燕亡。 点评:燕军恃强弃险,慕容超没有采纳征虏将军公孙五楼的以险要阻碍敌进,以精兵扰敌粮道的策略,可见目光之短浅,南燕灭亡也在情理之中。
大燕(安禄山)
公元756,正月一日,安禄山于洛阳自称雄武皇帝,国号大燕,改元圣武元年,设置丞相等朝官,封其子庆绪为晋王,庆和为郑王,达奚珣为左相,张通儒为右相,严庄为御史大夫。定洛阳为都,以范阳为东都。 公元757年,安庆绪杀父安禄山,自立为帝,年号载初。不久安庆绪被史思明所杀,761年三月,叛军内讧,史思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763年,史朝义无路可走,于林中自缢死,燕国灭亡。
[编辑本段]五代燕
又称桀燕,五代时期军阀割据之地,原燕王、卢龙节度使刘守光割据的势力范围,故地位于今北京和河北北部,割据的时间为895年—913年,正式称帝割据的时间为911年—913年仅二年;后梁乾化元年(911年)八月,刘守光在幽州称帝,国号“大燕”,改元“应天”;后梁乾化三年(913年)十一月,晋王李存勖拔幽州,刘守光出逃,后被擒,至此,燕国灭亡。
[编辑本段]明封国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春天,朱棣从凤阳回到南京,受命就藩北平。他的府邸就是元朝的旧宫,其规制如同天子。按照规定,藩王的府邸“亚天子一等”。
土地疆域
西周初年燕国封域的具体情况不详,据琉璃河遗址挖掘出的铭器铭文可知,最初统领有六邦的土地和民众。在西周、春秋不断向冀北和辽西发展,消灭了蓟国、韩国,方国部族孤竹、令支、无终等等。 战国初期燕国的疆域大约包括今河北省的北部和今山西省的东北一角。全境东北和东胡接界,西和中山、赵接界,南边靠海,并和齐接界。燕昭王时,随著国力的强大,疆域也大为拓展。占领了中山北境一带,今唐县、望都一线成为燕国的南境。燕将秦开东向击胡,拓地千余里,直到辽东、朝鲜半岛北部,并一度占有齐国大部分的领土(除了莒、即墨两城)。《战国策·燕策一·苏秦将为从北说燕文公》记载:燕国“东有朝鲜、辽东,北有林胡、楼烦,西有云中、九原,南有呼陀,易水”。置有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 由于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城市也空前繁荣起来。燕昭王时期,燕国的都城形成了“三都”体制,即蓟城、中都(今北京市房山区窦店以西)和下都武阳城。除都城之外,燕国的一般城市也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如襄平(燕辽东郡治所,在今辽宁省辽阳市旧城区)。
朝代文化
燕国作为一种特定的历史环境,聚集了诸多不同种文化,诸文化因素的渗透酿成燕文化。从琉璃河附近之镇江营遗址的情况看,西周中期已有一种周、商文化因素合体的文化覆盖了异族文化。这种合体现象体现在许多器型上,如鬲的整体为商式造型的袋足,却附有周式的矮小足跟,如簋虽有商式的敞口外形,口沿、器表、圈足都发生了变化,周人是不使用陶簋的,也许是受商人铜簋的影响(图八)。 文化合体的结果,使遗物产生群体的变化,这些变化后的遗物群体称之为西周燕文化,与此相关联,创造这一文化的人类共同体业已形成。西周燕文化在北京琉璃河燕都城遗址、镇江营遗址B30、昌平白浮B31、河北满城要庄B32均有成组器物出土。其陶器中商文化因素显然强于周文化因素,如大量出土商式袋足鬲,如四系罐、三角划纹簋的普遍存在等等。埋葬习俗上更接近商文化风格,满城要庄和昌平白浮的中型墓均有腰坑,要庄M1的二层台上也殉有一狗。在随葬品方面,要庄M1的袋足鬲多于足跟鬲,商文化特色更浓重,昌平白浮墓陶鬲的足跟为周文化因素,口沿起泥条凸棱又是张家园上层文化因素,同墓的青铜短剑、头盔、刀等兵器则为北方某些民族所特有。 总之,西周燕文化中,商文化因素最重,周文化因素次之,并间或显示出少量的张家园上层文化及北方其它民族文化因素的存在。这种文化表象与燕国墓地中周人占据面积很小的情况相结合,透视出燕国社会背景的某些方面。周人在燕国只是少数,又多属高等级人物,不可能直接与下层接触,其间所借助的中间力量是商文化色彩浓重的原商人旧臣。商文化在其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中,广泛地播下了文化传统的种子,最终成为燕国中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周人虽然在意识上歧视、排挤张家园上层文化等北方民族文化,但无法控制商人旧臣与当地土人的接触,当土著文化强大起来之后的春秋时期,就连周人也无法拒绝土著人的加盟了。 尚武 燕国建立之初,面临的形势是严峻的。华北大平原,西有巍峨的太行山,时有山地民族侵扰,东有渤海海浸和黄河故道的滚动所造成的沼泽地带,道路不畅,平原中部地势平坦,一望无际,无险可守,南面是商人腹地,商人复国心盛,不可能帮助周人,北面是曾保护商王子,与周人抗衡的商旧臣。周人率军越过广袤的商地,远离王畿,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燕国初立,战事频繁,平定领地内的土著,抵抗北方民族的侵扰,均凭武力支持。从燕侯墓中随葬多件铜戈、戟、护面和车马器,以及中型墓中有兵器、车马器者墓室较大,等级较同类墓高的现象也可看出,燕侯本人尚武,手下贵族也都是大大小小的军事统领。
政治制度
由于燕国历史远久,且其流传下来的文献相当匮乏,只能大略讲解其大致。
官僚机构
在中央官职方面,燕侯之下的官僚机构,重要的是将和相,分别主管文武之事。春秋战国之时,官分文武是各国官僚组织的重要特点,而官分文武无疑有利于国君进一步将权力集中于上。 相,是文官系统的首脑。曾任燕相的有:子之(燕王哙时)、公孙操(燕惠王时)、栗腹(燕王喜时)。 将,又称“将军”,是武官的首脑,见于传世文献的有:市被、秦开。将军中又有“上将军”,乐毅曾任此官;战国时的上将军,地位相当于春秋时的元帅。[7]其他见于文献的武官还有“司马”。 爵秩方面,燕国的爵秩等级大致分为卿和大夫两级。卿有上卿和亚卿之分,大夫有长大夫、上大夫、中大夫、五大夫等。俸禄方面,燕国采用的以是“石”计禄。南宋吕祖谦《大事记》云:“以石计禄,始见于此。”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每石重一百二十斤。战国时期的燕国,其地方行政组织一如他国,也实行郡县制。一般是采郡、县两级制。见于燕国的郡有5个: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的行政长官是“守”,都是由武官来充任的;县的行政长官是“令”,下设丞、尉等;在县之下,还有乡、里、聚(村落)或连、闾等基层组织[8]。由官印还可获知,燕国在地方设有“司徒”、“司马”、“司工”、“丞”等等。
封君制度
在战国时代,各国普遍地建立了以郡统县的地方行政机构,实行中央集权,用以代替过去贵族按等级占有土地进行统治的制度;但又设置了封君制,这在一定程度上维护着新的贵族特权。
军事
燕国的兵制,由于年代久远及文献匮乏,己不可考。燕国其重要的军事据点:令疵塞(今河北省迁安市西)、居庸塞(今河北省昌平县西北居庸关),主要防备东胡。武阳城(今河北省易县东南),处于燕长城的西北端,主要防备齐、赵两国。燕国的军队,有带甲数十万,车六百乘,骑六千匹,粟支数年。
经济
燕国燕山以南以农业为主,以北以牧业为主,燕山地区和冀东地区同时兼有农业和牧业。大至东部沿海有渔盐之利,北部出产马牛羊,南部盛产黍稻粟菽,山地有铜鉄矿冶,经济部门比较齐全。铁农工具在各地普遍地使用。 水利工程,在幽州南界有督亢泽、督亢陌,在北京永定河流域有陶井,在燕南长城有易水堤防,在燕下都有运粮河。 燕国在冶金手工业中主要的是冶铁手工业和青铜手工业。战国时燕国冶铁手工业有了飞跃的进步,不仅生产工具用铁制作,战争的武器也已逐渐改用铁制成,同时青铜手工业的冶铸技术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历史人物
燕太子丹 燕太子丹(?-前226) 战国末燕王喜太子。秦灭韩前夕,燕国送其入秦为质,以结好于秦。因不受礼遇,他燕太子丹怒而逃 归。不久,秦国开始了大举统一中国的战争。燕国地处长城以南,易水之北,在七国中,国小力微,君臣上下恐惧秦国。燕太子丹千方百计欲报前仇,但无计可施。前231年,秦灭韩。前228年秦灭赵。同年,秦军兵临易水, 燕太子丹 将攻燕。燕太子丹在危急之时,通过田光认识荆轲,欲派其刺杀秦王,于是,他尊荆轲为上卿,舍上舍、车骑美女资荆轲所欲,以顺适其意。次年,他派荆轲为使者,携秦国逃亡燕的将军樊于期的头连同燕国督亢(今河北涿县、定兴、新城、固安一带)地图,以请以“举国为人臣”为名,朝见秦王。临行,送之易水,击筑悲歌而别。荆轲刺秦王失败。同年,秦王派王翦、辛胜攻燕,燕、代两国发兵抵抗,于易水西为秦军击破。次年,秦军大举攻燕,克燕都蓟城。燕太子丹和燕王喜逃至辽东。秦将李信率大军随后追击。燕王喜听从代王嘉计策,杀太子丹,将头献秦军以求和。 汉王充《论衡·感虚》:燕太子丹朝于秦,不得去,从秦王求归。秦王执留之,与之誓,曰:‘使日再中,天雨粟,令乌白头,马生角,厨门木象生肉足,乃得归’。当此之时,天地佑之,日为再中,天雨粟,乌白头,马生角,厨门木象生肉足。秦王以为圣,乃归之。《燕丹子》卷上:“秦王不得已而遣之,为机发之桥,欲以陷丹。丹过之。桥为不发。夜到关,关门未开,丹为鸡鸣,众鸡皆鸣,遂得逃归”。又《论衡·书虚》:“燕太子使刺客荆轲刺秦王,不得,诛死”。
© 2010 Baidu 权利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