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正确的事而不是现在能做的事
最近看到一本书,Kris的《引爆自律力》。书里提到人生的五个维度:身体、智力、情感、财富、人生意义。当我们问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时,可以从这个角度出发,描述自己想要的生活。
首先要找到人生意义,或者说人生使命。那是一件让你想到都会觉得热血澎湃,愿意为之付出和奉献的事业。很可惜,现在的我没有明确的答案。以前觉得中小学教师是我愿意为之奉献一切的事业。现在如愿成为了一名高中俄语老师,没有编制,待遇一般。年后返校那天内心十分难受,心里不但没有喜悦,反而十分抗拒。我一直在想,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我不热爱这份事业吗?是因为现实中的教师和我想象中差距很大吗?还是说因为这份工作待遇不够好?
脑海里不断重现一个场景。去年冬天男朋友来找我,结果突然降温,他没带厚衣服,特别冷。我信誓旦旦要带他买衣服。其实我已经预设了线下买会很贵,以为自己做好了心理准备。但是到了商店,每看到一件可能合适的衣服,我都会下意识先看价签,然后心里肉疼好久。最后我们挑了一件799的棉袄、一条199的裤子。要付钱的时候我掏出手机,心里在滴血。我很愿意给男朋友买衣服,但是我的工资确实很低。那一刻,我意识到自己真穷。如果我男朋友想穿得漂漂亮亮暖暖和和,我还得肉疼好久才能买。我替他感到委屈,也为自己的拮据感到胸闷。男朋友特别体贴,自己掏出手机干净利落地付款了。还和我说是我给他买的,他好开心。他知道我没钱。一千块对他来说算不上什么,他无所谓的态度让我意识到自己是真的贫穷。“快乐是免费的,但是要特别快乐需要一些钱”。我不想过苦日子,也不愿意他降低生活质量。
所以问题出在这里吗?昔日热爱抵不过现实的问题。还有我自己不愿意过苦日子。同工不同酬,还要变相压榨也确实令人心寒。我也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所以,我想问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昨晚睡得极不安稳。上午起来想了很久,困扰我的是“既要又要”:既要过得舒服又要做自己喜欢的事。矛盾点在于喜欢的事并不能赚钱。之前反复横跳也是如此,痛苦来源也是这样。所以,我想问问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这个问题暂时没有确切的答案。所以我请问自己,希望十年后的生活是什么样的?越详细越好。住在哪里?多大的房子?有没有结婚?有没有生孩子?孩子多大?知识层面到达什么程度?身体状况怎么样?胖还是瘦?如果能够回答这些问题,那么就能描绘出一幅未来生活画卷。根据未来生活,再倒逼现在的自己去做正确的事,而不是去做现在自己能做的事。
现在能做的事情,大多是对自己来说比较轻松和容易的事情,但是这些事情难以促进我们的进步。想要更好的生活,首先要成为更好的自己。可是更好的自己有各种各样的进化路径,该选择哪一条呢?所以我想,应该先找到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人生,再根据这个判断达到这样的生活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再推到现在的自己应该去做什么,去克服什么样的困难,考取什么样的证书,学习什么样的技能。
有人会说,一定要进步吗?我不可以躺平吗?我就摆烂了。我想说可以的,只要是你自己主动做出的选择,都是可以的。我们不应该被动接受生活,而是主动去选择。你主动选择摆烂那也是可以的。这两者是有区别的。主观选择是有自己的思考和行动在里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