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驱动与逆向思考
和小伙伴们,xuan,yao,fei一起去电影院看了流浪地球2.三个小时没有任何觉得无聊的时候,说明直观上电影已经很成功了。看之前好多up主安利,内心是有一些期待值的(有很多人会有这种感觉,当期待值过高的时候,反而内心会有一点点失望,但是这个影片没有给人这种感觉),虽然我看过流浪地球1,然而剧情已经忘了,只记得一些好评如潮,可能我不是科幻迷哈哈。所以这次观影也算是相关领域的一张白纸。隔了两天写下这些文字(趁现在我还记得一些情节,在此记录一下模糊的印象)
对这部电影的感受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吧。
一个是观影时候的直观体验。
一个是看了一些解读后的激动。
最后是看完评论后回复沉寂的过程。
三个阶段感悟有所杂糅。
1. 电影的叙事方式,总会标明距离危机会有多长时间,观影时候的直观想法是一种宿命论,彩蛋揭晓是才发现是moss视角,最后导演采访时说的是采用编年体,想做成大刘所说的那种纪录片的方式。
2. 数字生命与流浪地球计划的争论
电影中能看到这两派明显的冲突,始于太空电梯危机。但是到最后 周老师所说的 “不论虚实”。说明最后还是达成某种程度的合作。我们小时候可能是二元价值观,非黑即白,但是后面会知道人类思想的复杂性,完全截然不同的东西是可以共存的。最后的目标是一致的,实现手段不同,殊途同归。看评论的时候看到这两个计划的本质区别,数字生命看上去十分理性,流浪地球计划则代表了中式价值观, 是家园,土地的概念。最后的终极目标都是拯救人类。
3. 情感表达
电影情节描述了两种感情,爱情与亲情,最后好像都转化为了平淡的亲情。但是十分有力量。看导演采访,他说电影的核心表达还是情感诉求,这是最能打动人的地方,以及他们强调的那句话“我在,我一直都在”, 虽然我看电影时没注意。所以在潜意识里,最抓人的还是情感需求,理智为客观地呈现提供了土壤,让人们相信这是现实里将会发生的一切。所以文学作品最大最突出的能力还是将读者带入构建的世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而科学会让人惊叹其新颖,世界的奇妙,更趋向于理智,是两种不同的情绪激荡。
幕后故事
4. 票房争论
大家都觉得mjh比不上流浪地球,所以很多人都希望流浪地球票房高,但是它空前的讨论度在别的维度已经证明了它的成功。看到评论说不要被消费主义驯化,票房只是其中的一个维度,它就像一颗种子,会引起人更加深刻的思考,而非叶公好龙。
5. 对个人工作生活的一些启示
主要是幕后采访的一些感受吧,李雪健老师 饰演的角色 致敬了那位最可爱的人,在外交上纵横捭阖,为国家鞠躬尽瘁,真的没想到世界上有这么好的人。他本身也因为做手术声音沙哑,一种为了理想,信仰的姿态,还是让人十分动容的。
至于导演郭帆,十分会整合资源,调动情绪,中庸与平和,所以调动人的还是那些看起来虚无缥缈的东西。以及,你真的是一个十分善良的人,以心交心,人们是会被真诚与执着所打动的。大量的工作,明确的方向,多多交流学习,成功道路上没有捷径,希望也不要被反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