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olation Row ~ 船长译本
他们卖着悬挂的明信片, 他们将护照涂为棕色。 美容院挤满了水手,马戏团现已入城。 盲目的福音传道士来了, 他们实在令他恍惚。 一手绑在走钢丝者身上,一手插在裤兜。
而防暴小队啊,他们不能停歇, 他们得找个地方去去。 正当女士与我,在今夜遥望 自荒凉小街。
辛德瑞拉,她看起来轻松。 “将心比心嘛。”她微笑道, 然将双手插入后裤兜:贝蒂·戴维斯之姿。 接着来到罗密欧,他正呻吟: “我觉得你属于我。” 有人就说:“你找错地方了朋友,速离开吧。”
唯一的声音犹存, 当救护车驶去, 是辛德瑞拉独扫着 那条荒凉小街。
现在月亮几近隐去, 星星开始藏匿, 占卜女子,也将她的物件尽数收起。 唯除该隐与亚伯, 和圣母院上那驼背者, 人们要么都在做爱,要么就盼着雨来。
好撒玛利亚人,他正在着装, 他为演出做着准备。 他要在今夜去向 那荒凉小街的狂欢嘉年华。
而奥菲莉亚,她正靠在窗边, 我为她感到十分担忧。 在22岁生日之时,她已是名老处女。 死亡于她是多么浪漫, 她穿着一件铁背心。 她的职业便是她的宗教,她的罪便是她空无的生命。
可她的眼仍紧紧盯着 诺亚的伟大彩虹。 她还是会花时间去偷偷一瞥, 往这条荒凉的小街。
爱因斯坦,乔装成罗宾汉, 带着他一行李箱的记忆。 一小时前途径此处,与着他那爱妒忌的僧侣友人。 当他讨支香烟时, 是如斯无瑕的可怕。 然后跑去闻了闻排水管,又背诵着字母表。
你肯定瞅都不想瞅他, 但他早就因在这条荒凉小街 拉奏电子小提琴 而名声大振。
弗斯医生,将他的世界 装在这皮革杯子中。 但他全部的无性患者,都试着去引爆它。 他的护士,本地的失败者, 负责管理氰化物洞。 她还保有那些可读的卡片:“请宽恕他的魂灵。”
他们全体吹着锡哨, 只要你从荒凉小街 将头伸得够远 就能听见。
路对面,他们钉上帷幕, 已设好了一席飨宴。 歌剧里的魅影,活生生的祭祀。 他们在给卡萨诺瓦填鸭, 是为了让他更加心安。 接着他们以自信的罪名而杀他——先是用了言语毒害。
魅影向骨瘦如柴的女生们喊到: “还不明白的话,就滚出去。 卡萨诺瓦正在接受惩罚, 因为他去了这条荒凉小街。”
现在午夜里,所有探员 外加超凡人类的小组, 出动并包围了所有知道得比他们多的人。 接着将他们 带往工厂, 心脏病机环绑在他们肩头。
而煤油, 被保险人从城堡带了下来。 他去确保看看未有人要逃离, 逃去那荒凉小街。
赞美尼禄的海王星, 铁达尼号在破晓时启航。 人人都在叫喊:“你到底站哪一边?” 埃兹拉·庞德与T·S·艾略特 在指挥塔打了起来。 卡利普索歌者嘲笑他们时,渔夫正捧着鲜花。
海洋的窗中, 美人鱼优美流动。 没有人要去太过想着 思索这条荒凉小街。
是的,我昨日收到了你的信, 差不多在门把手坏掉之时。 当你问我过得如何,这是什么笑话吗? 所有那些你提到的人: 是的,我认识他们,他们着实拙劣。 我要重组他们的脸,再全部给他们换个名字。
现今,我不太懂阅读了, 别再给我寄信了,别。 除非啊除非,你从荒凉小街 将它们寄给我。
——Desolation Row by Bob Dylan From the album Highway 61 Revisited (1965) 船长译,于西元2023年1月29日。
【译者后记】
1
作为迪伦在所有时代的乐坛与文学界拥有卫冕成就的一首歌,它卓尔不凡的地方在于此歌的结构超脱了一般的民谣摇滚诗歌(当然它是),具有启示录级的史诗性,颠覆着传统现代文学的步伐。
“荒凉小街”是哪里?这首歌里什么都有,宗教、科学、历史、童话、神话故事......令我不禁想到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提出的集体潜意识,他们都不过是我们(全人类)内心的投影。如果歌词里出现的角色你都认识,那想必这首歌你已经听懂了一半啦!在我看来,荒凉小街所指之处,是一个已历经启迪的真理之地,一种安全区外,更高级境界的思考。
或者一句话:外面的世界。
这是所有即便还在乱世圈内抱受折磨,但心中向往着希望和光明之人,都会有意无意踏上的旅途。正所谓入世后,才能出世吧。
迪伦一直是坚定不移的民权活动家,恰如第一段“将护照涂为棕色”、“马戏团”、“防暴队”的种种政治隐喻,所示不只是警察与3K党屠杀着他的同胞,更像在折射出他所爱的祖国美国正在发生的事情,以诗人的角度阐述人类究竟还有何种可能性,那就是解放:鸣响自由之钟。
秘密只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这条小道,是如此荒芜。
2
鲍勃迪伦向来提出:去按照原本的样子观察现实,恰如中国导演姜文所言“火锅就是火锅,火车就是火车,师爷不是县长,麻子不是佐罗”。
歌里大量模糊又引经据典的隐喻并非无处安放,每一句看似都有他特定所指之意,却又有无限的解读空间。只是本歌,就可以把脚注写成一篇万字论文。当然我不打算那样做,我每翻译一首歌都会做严肃严格的research,力求将这首歌词以更好的面貌用中文讲述,具体引申就不写在译者后记这短短的篇幅里了。
所有尝试解读鲍勃迪伦的人,都应该明白一个道理:三千世界只有一个鲍勃迪伦,而他不是任何人眼中的鲍勃迪伦,这就是为什么他是大师。他唱,我们听,仅此而已。
所以即便写再多,都只是结合时代我个人的洞悉与拙见,作为译者后记,记录的亦是我个人的思考以及这部作品对我的影响,顺带一些小小的科普。
如果它们能对读者有帮助,那就太好了。
3
1965年,随着迪伦把他的吉他插上电,唱片《重返六十一号公路》一出,就改变了世界。脍炙人口的《像一块滚石》、《墓碑蓝调》、《瘦人民谣》等都出自此专辑,其中《像一块滚石》在滚石杂志评选的历史最伟大的500首歌曲中名列第四,《荒凉小街》与专辑同名歌曲《重返六十一号公路》也反复在后世的排名中出现。
本砖在滚石杂志历史最伟大的500张专辑中则是第18,美国Billboard榜第三,英国专辑榜第四。
我从2012年听到它,距今已过了十一年。每次都会全部听完,甚至不需要耐心。当然,对于迪伦80%的音乐我皆是如此。
《荒凉小街》全长十一分钟多,歌词没有一处重复的段落,在一分钟的口琴声中缓缓结束。刺耳又悠扬。
Fin.
P.S. 有人认为第六段的弗斯医生(Dr. Filth)意指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本段落中不少证据都指向他——比如“皮革”、“无性的病人”等,前者与恋物癖、S&M行为有关,后者则是有人压抑或否认性在他们问题根源中所扮演的角色,这都是弗洛伊德深切关怀的话题。但为什么迪伦会对这个现代精神分析之父发此感想?这无从解释。于是也有不少作家坦白承认,他们认不出Dr. Filth是谁。
迪伦学者Steve Ricks认为Dr. Filth是克里斯托弗·马洛笔下的浮士德博士。也有人认为这段歌词是讲纳粹对犹太人集中营的大屠杀,Dr. Filth的原型在此语境下当然是臭名昭著,有“死亡天使”之称的德国医生约瑟夫·门格尔。后者是我个人较为认同的说法。
P.P.S 趣闻:“午夜里”“superhuman crew”那句歌词让你想到什么?本歌被摇滚乐队My Chemical Romance所改编,并用在了经典反英雄电影《守望者》的片尾曲里,只能说无论从时代、内容、寓意和各方面而言不能够再合适了。这部电影亦曾深深震撼过笔者,强烈推荐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