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为部分人生哭泣?君不见全部人生都催人泪下……
2022年无疑是很艰难的一年,这种艰难于我,并非物质上的,而是精神上的考验。
如果思考得更深一些,这种艰难似乎又是一种进步。逐渐改变思考的维度和参照物。
对于事情的推进,以前我是一个很push的状态,要满足心中的deadline,就要时刻保持对事情实质性进展的跟踪,不能容忍事情的不妥和不在掌控中。充满了欲念的“拼搏”。
我们通常把这种行为美化为“执行力”?我自己也说不上来,这是一种来自于周围的模糊评价,我并没有刻意思考过,分析过。
虽然我时常反省自己,却仍觉不得要领。这就是缺乏思考体系的结果吧?但是思考总是好的,不断思考就会遇到一些你觉得是偶然的“机遇”把你推向理解“智慧”的哲学。
2022年最大的改变是大幅度减少了社交。真正促使有这一改变的真实原因是,和人的交流变得愈发困难。
在以前日常和传统工作相关的信息表达上,完全是游刃有余的,但是随着自己对世界的理解的改变,对于更深刻的事情的探讨,语言显得苍白无力,我的表达也显得笨拙和词不达意。
因为不想只空洞地谈论看到听到的事情的表面,但是如果你选择深度探讨,显然这种“深度”会带来一些智慧的痛苦,触及灵魂的环节是无法回避且极具杀伤力的,你选择直面人生,但不代表参与你讨论的人心里也有所准备。这样的谈话极有可能让你变成不受欢迎的苏格拉底。
如果要探讨,就让我们来进行哲学的探讨,真正探讨事情的本质,在这些沟通中进一步优化自己。
因为工作的原因,过去的一年阅读了许多关于历史和文化的书籍:
我进行了初步整理了几本2022年对我帮助很大的书:
《物与美》
《The Golden Thread》
《勐海植物记》
《美国摄影用光教程》
《古董表收藏指南》
《虚无主义》
《Natural kitchen dyes》
《Natural Palettes》
《中国文化西传欧洲史》(上下两册)
《田园里民主》
《法国农村史》
《风从广州来》
#对物质世界的反思
曾经也为物质生活着迷过,虽然现在没有什么物质可以让我沉迷其中,但是也有一些喜欢的老旧的小物件,与其说喜欢这个物件本身,其实后来坦诚地认识到,自己喜欢的是这个物件背后的故事。然后 恍然大悟,原来人追求金钱的背后也许隐藏着追求自己可以创造的故事和回忆吗?那如果是这样,我们大可不必把自己绑定在追求金钱的这条路上去获得这背后的价值。于是索性通过带有历史印记的艺术品的学习,用自己有热情的视角认识历史,这也是一个不错的了解历史的方法,也逐渐激发了对中西方历史以及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的兴趣。在有限的地理空间里认识更大的世界,这无疑是最边界也最具有想象力的方式了。
让我对自己所要追求和深入积累的部分有了新的认知,探索行业的边界位置似乎才能解决更多我自身的自限性,这种过渡地带通常自带创造力和创意。在想和动手之间让自己变得更圆融自洽,之前尝试过各种方法,没能激发起我的动手能力,直到受到大自然的启发,动手做植物染织以及摄影,让我开始明白动手的功劳。
如果你在为自己适合什么而发愁,倒是不用过于担心,因为我发现,人对自我的认知,会在流变中逐渐找到答案,但这往往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完成。“难点”可能在于只要你多思考多尝试就始终会找到,但是每个人因人而异,要时刻反思和尝试追问,持续做,才能有这个可能性。多读书绝对比多社交更能让你理解和发现自己。并不是所有的社交都具有启智的作用,或者说绝大部分不会。
#关于朋友
和许多中学同学大学同学都已经很少来往,也几乎不参加同学聚会。有一些成长中特别美好的事情就让它永远封存在记忆里吧。
因为多年未见,大家都错过了许多彼此的经历和成长,一时间联系也不知道话该从何说起。
那些有联系的还依然记得住你生日的也是寥寥无几的超过20年的朋友了。有一些屈指可数的真诚为你好的“挚友”就好。
虽然事实证明我们需要朋友,但是有能力让你敞开心扉,畅快交流的朋友很少。在最关键的成长中,更多人是要靠自己度过这些精神上艰难的时刻。不幸的是,当你成年后,特别是有了家庭,留给你的时间会逐渐减少。横亘在你面前的问题是:无论是做什么,你都必须在这一生中成为你,或者说你必须有了这样的一个明确且清晰的想法后,你做其他的事情的时候才能提醒自己,你首先是你。
人在成为自己的过程中给予有缘人养分的“滋养”,顺其自然,江湖再见吧。
在漫长的少社交的时间里,学习如何有规划且重复去做好一些我们每天都要做的事情,记录并且很好地完成它,虽然这样,也并不用排斥使用社交媒体的工具,因为当你意识到“工具”的本质,你就不会对它抱有其他可能的期待,自然也就不会沉溺于它。学习智慧并且把这些参悟运用到自己的人生中,实在是我遇到过的最有挑战的事情啊……
大部分人会热衷追求快乐,跟着感觉走,这是不是就意味着把自己放置在无数的不确定中?
我们只是惯性地做着在许多的不确定中,遇到一些偶然的时机的偶然事情。在我看来,这绝对就是浪费生命的举动了。如果你愿意,当然也不会真的有人在乎。或者这是大多数人的选择吧。
不知道是不是在我们这代人成长学习的过程中接受了许多西方形式的教育,我们喜欢拆解和分析个体,最近我禁不住思考,我们是不是过于执着于靠近个体,取悦个人,而忘记去感受作为整体性的世界。
#探索边界对于我的意义—乱拳打死老师傅
第一份正式工作让我了解了向人兜售的技巧,但是这些技巧在实际应用中并不见效。这个见效更多是行业和岗位的自限性带来的盲目认为。甚至思考多一点点的人都不会相信一个出入社会的人能给出多高明的理由让对方欣然签字画押。何况我们的产品是内容和概念。
而且那些比你年长许多的人的自信大多来自于她(他)的头衔和指尖硕大的钻戒,以及各式各样的说得溜嘴的场面话。这些都不足以让人信服从他们口中说出的,来自于传统的认知的,大家公认的“想当然”的“真理”和“成功”。甚至有一种让你想推翻他们认为的冲动。
当时我想,世界也许比他们认为的更有可变性。
而在总是在打压和否定的过程中,成长是飞速的,探索好几个行业后,逐渐发现,那些传统的成见往往不是从无懈可击的推理中产生的,而是从几世纪的混沌头脑中涌现出来的,这些公认的“真理”多么不堪一击。不要再去追求什么以多数人取胜的真理,如果你也被大多数人的真理否定过,打击过,那不是什么坏的事情,那是“智慧”的开端,就让我们一起来乱拳打死老师傅吧。
#关于阅读
关于阅读,一年之中读的书并不多,也许如何选择也是一个难题吧。所以樊登读书、罗胖说书应运而生。时常在想,看书不是一种最能独享和得到心灵慰藉的事情吗?撇除噪音,听清楚自己内心真实所想,那个瞬间,似乎置身于世界的中心,所有的杂音,人生全部消失,真实的自我浮现。一切迷茫似乎都短暂地有了答案,这种美妙无需与别人分享。就算那些没有朋友的人,或者说与他人找不到共鸣的人,也能在书里也可以遇到大脑无缝连接的朋友。谁说朋友一定要是一个真实的人呢……
嚼别人嚼过的馍总没有新鲜的好吃,这样的想法不适合大多数人。也许你依然可以浪费一些时间去听听看别人的想法,只是作为参考也不为过,如果照单全收就意味着已经放弃思考。
不带着功利心读书,会渐渐发现其中的乐趣和偶然间心意互通的微妙。我们不用再费心去做社交场合的曲意逢迎。想想曾经那些不真诚的时候吧,特别是面对一些“大人物”时的谄媚和忐忑不安,一心只想要得到那些人的“赏识”,那些非常上道的献殷勤是不是有些让你毛孔震荡呢?阅读和思考在某种程度上拯救了那样的我,让我不至于错失和另外一种世界的相遇。
#关于人生的追求
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明白你人生的追求?我特别好奇,那些幸福和快乐的时候并没有让我在“追求”出多做停留,沉沦于喜悦中,这种莫可名状的感受,什么时候变得那么重要了?是什么时候你也许有一丝想法,为什么我们要去追求开心呢?这种连描述可能都会词语缺乏的感受……感官的快感麻痹神经,让人沉沦啊……
当我了解到“死亡”,我才逐渐明白了自己的追求。如果人生的长度里,死亡占据了大部分时间,那活着的这一小段,是不太能够蒙混过关啊……生命的意义与我而言,永不可能是自我的感受,也不可能是自我的满足,我憧憬的不是一种充满无数个偶然性的漫无目的的游荡。没有根基的人永远无法了解如何取悦自己,我们是不是有必要探讨我是谁,当你夜深人静,问自己这么一个问题的时候,一定也会一头雾水吧。但你也许多年之后,这个问题会时常在不经意间冒出来,困扰不困扰你不知道,但是你也一定好奇为什么你没有答案。生活并不简单,会有很多类似这样的问题会出现,也许我们的一生,就是由探索这些问题而构建,这些无法回避的探索,正等着被发现,被追问,也许正是这些在隐秘的角落里问题影响了你人生的方向。要么,人生只是沉湎于现实的随波逐流,无论承不承认,这都会是一个事实。
#无法逃脱的矛盾—在与大多数的交往中寻找真理
要说创业给我的最大启发,可以夸张点比喻成“大多数”与“追寻真理”的关系。当你把自己主动放置于机构内的最高位置,上面就没有可以再埋怨的对象。世人皆爱埋怨这点情况相比大多数都会更理解,当你在一个群体中,应该很轻易的,你就把自己归为这个群体中的一份子,也会很轻易地被这个群体带动,在公司的管理中,你可以随意地看到非常多的例子,这些例子就是活生生的,不坚持真理,选择偏向的普遍现象。
我又不禁想到苏格拉底之死,“一种思想和行动是否有价值不取决于它广受赞同或广受攻击,而取决于它是否合乎逻辑”,这种把自己放在老板的位置都可能感受过。最近有位朋友,曾做过一个演艺界名人的私人助理的朋友,也感同身受地和我提到过,一个身处高位的人,曾做过非常多公司其他人不理解的决策,但是当她(他)和我的朋友解读的时候,我朋友才恍然大悟,并且得到启发,通常这些问题的考量,是出于对长远发展以及道德的约束,而不是像下面的大多数认为的那么简单的逻辑。
如果你没有把自己放置于那个“高位”,也许你真的无法理解。因为这些参悟和成长在不同周期角度和思维会大不一样。我说的是一种可能,未必所有身处高位的人都有这样的智慧。
也许可能自己都做过或者正在做这样的大多数。一天不把自己放置在“最高处”,这个最高处是指在一个机构或者组织的最高处,你没有需要汇报的上级,也就意味着你无法在客观条件上有埋怨的对方和空间。把自己主动放置在这样的一个位置上,需要巨大的勇气,当然也需要一定的能力,这不可否认。
关于合乎逻辑,这个话题太有难度了,我遇到的现状是,有逻辑思维的人不多,因为接受过哲学教育和逻辑教育的人很少,我们只能自我学习,自我成长。我经历过辩无可辩的情况,当然也有可能是我表达力和积累不足,还不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复杂的逻辑。所以可以选择不辩解,默默坚持自己的决策和带来的结果。
如果你觉得你是逻辑思维还不错,又有一些哲学思维的认知的,那就修修心,在与大多数交往的时候看成是一种修行,锻炼一下自己的无分别心,宽容,或者学习一下道家的心态,让外界对你的影响降到最小,也是一种成长和提高。这样与其他人的交往会轻松一些。所以说学习哲学,推广哲学思维意义深远。我觉得这也是现世沟通感觉到糟心的很大的原因,大家的思维不在一个体系里,说实话个体有体系的也不多,如果有信仰,还可以有所框架,如果没有的话,那就真的是漫无边际,以“钱”为大的思想了,可以想象,就是开口闭口都是钱的情况吧。
#让我们回到谈事情本身上来
我们不要谈身份,不要谈国籍,不要谈民族,回到人类的共性上去。我们的肉身是不可能超越种族和基因的。就像李小龙,他推广功夫是着眼于“道”,这个“道”是不划分国界的,但是基于人本身的各种客观“局限”,他在电影中总不可能扮演一个没有身份和国界的人,这些都是显性可见的,所以,他的作品里更多地回到“民族性”的角度上表达。这也是无法避免的。但是我们的精神也许有这个可能,当我有这种想法的时候,我感觉事实也确实是我个人的一种理性的进步吧。我们脱离事情的本质太久,总在核心外围绕圈圈,那没有任何意义。
更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