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找到合适的教材进行自学
在知乎上看到「为什么我会感觉中国大学教材很烂?」和「为什么感觉国外的教材都比国内厚很多」这两个话题,讨论中国大学的教材问题。
所说的国外教材一般指美国教材,美国教材比较通用一些,在一些大学课程中也是使用和推荐比较多的外国教材。
看到这个之后,自己体会也比较深,想起来那些学习了很久都没有学会的课程,想起了考试前死命记忆,考试结束后基本就忘光的课程。
知乎网友的回答的一些观点
- 中国的教育是为了筛选人而不是培养人,不是让所有的学生都学会知识,通过测试筛选出一部分人,再对这部分人进行高阶的教育。
- 国外教材,看看这个你就懂了。国内教材,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 教材的出版机制不一样,国外教材出版一般出版时间比较长,而且作者基本拥有比较丰富的科研和教学经验,在该领域内研究比较深入,会用比较通俗的语言和很多的案例来让读者看懂。国外教材中增加了很多的图片。在没有老师讲解的情况下,就能够理解书中知识点的意思。国内教材作者一般是大学老师,由于在评职称,特别是某些职称上对出版教材有特别的要求,必须要出书,于是出版教材这种已经确定的知识点。具体的工作一般会交给教研室的博士和硕士生来完成,大家都是拼拼凑凑,最后再由老师把把关,一本书也就出版了。出版社的编辑也会提出意见,把一部分内容修改掉,为了控制成本,可能要再减掉一部分内容。
- 国外教材是给不懂的人来学习的,国内教材只有懂了的人才能看得懂。在知识点的讲解上,国外教材会逐步推导某个公式,把一些定理逐步推导出来。告诉你有关这门学科的来源,历史发展,重要节点。国内教材,上来直接就是干货,知识点的介绍,上来就给出定义,然后是该名词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特点1;特点2;特点3;特点4;……特点8。
- 外观上来看,国外教材比较厚,开本较大,印刷精美,有较多配图,排版舒服,字体大小和字体行间距有比较多空余的位置,价格比较贵!国内教材比较精简,直接就是干货,定义,公式,特点,特点讲解,案例较少,书的厚度比较薄,价格也较为便宜。
- 国内教材比较薄,更像是一本学习手册,学过的人拿来回顾和复习其中的知识点,从中很难看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 也有一点是考试方式决定来倒逼教材的出版,考试会有考试大纲,考试大纲中包括各个知识点,老师就讲授这些知识点,学生学习和记忆知识点。
自己的感受
微积分与线性代数大概是绝大多数人的噩梦。对于一些高中时期数学基础比较好的人,也会被这两门课程折磨得不行。特别是线性代数这门课,很薄的一本书,整本书基本都是围绕着几个抽象的名词,矩阵,分块矩阵,矩阵的秩,矩阵初等变换,行列式,行列式的性质,矩阵求逆公式,二次型,相似矩阵。教材中基本是用一个抽象概念来解释另一个抽象概念,看书看不懂,听老师讲也是从抽象概念讲起,讲如何计算如何应用。检验自己学没学好,看没看懂的方法就是去看课后的习题,能不能做习题,计算得出标准答案。当年大一学习的时候痛苦得不行,学习的方法就是硬着头皮去看这些公式数字之间的关系,强行找出规律进行记忆。那时在学习的时候也完全没有想过这些内容到底是做什么用的,是为了解决哪些问题,矩阵的秩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要对矩阵做那么多的变换。
老师的理念就是,数学是基础,以后不管学习什么都要把数学的基础打牢,用到的时候自然就知道了。当时去过图书馆找线代 考试结束之后内容也很快被忘掉。
高中时候接受的教育是,不要眼高手低,教材都是精华,多少专家编写出来的,首先要把教材吃透再去看其他的内容。
记得在读研究生的时候,有一个老师说有个教授面试博士时候的一个面试问题是,什么是矩阵的秩,矩阵的秩有哪些应用?准博士瞬间懵到了。我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也不知道要怎么回答为好,对于线性代数的应用同样是一脸懵。
学习概率论的时候,对于几种分布也是强行记忆,强行记参数。等到去实际应用的时候想不起来到底时用哪个好了。
再到高一阶的课程,比如高级经济学,随机,最优化理论。发现教材中的东西怎么都是微积分和线性代数啊,整个上课的过程基本就是解数学题的过程。印象最深的是高级微观经济学,对于模型中的各个参数的含义不太理解,推导公式的时候就是一万个困难。不太了解该门课程要解决的问题,也不知道学习这些东西之后如何去运用。
当然最后学习的结果就是,如果后面没有用到的话,那些内容基本也就忘掉了。
这些对于我之后的学习其他的内容也有比较深的影响,学习东西从看书开始看起的话就很困难,看了好几遍也看不太懂,学习新的东西也比较困难,自学困难。如果是能够碰到一门系统的教材/教程能学习得快一些。比如学习摄影,之前一上手就是各种参数,光圈,快门,构图。特别是构图,最后多看多分析优秀的摄影作品之后对构图有一些些的理解和心得体会。
对自己学习过程的反思
自己整个学习过程中也是有问题的,受高中影响,太过于重视教材,特别是上课时使用的教材,不管教材的好与坏。除此之外,对于其他的参考书籍,参考资料看得太少。在看的时候也是记知识点,记公式,记结论。这个知识点定义是XXXX,特点是XXXXX。实际应用比较少,也比较少去解决问题。
如果说,课程老师教学经验丰富,讲课的时候能够深入浅出,多讲一些案例和应用,同时我也能够持续跟随老师的思路去走,那么这门课程就会很顺利,理解也比较多。如果说老师的PPT基本是教材中知识点的归纳,同时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又按照教材中的内容来讲解,那就很悲剧了。很多商科的课程都是如此。
和别人的交流比较少,可以多和别人去探讨某个问题。
花的时间也不够多,课外时间投入少。
实践少!实践是能够检验很多的问题。
那么应该如何来自学,如何选择一门学科的入门读物呢?
- 多花一些时间在寻找教材和参考书籍上,不要拿到一本书就开始学习了。优先阅读经典教材。
- 看一看别人的评价
- 进行试读,如果读不懂的话,再试着找一找其他的书籍。
如何才算是真正的学习更多是自己对于某个事情的理解和认识,不是机械地记录和记忆知识点!多一些输出,自己尝试去解释一些知识点,解释一些现象。做项目,即使是一个小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