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为什么短命
以下观点 摘自 知乎:
秦隋均二世而亡,汉唐继享其成,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繁荣,对外最强大的两个朝代,原因何在?首先,最为重要的一点是,秦隋虽然在地理上平定了诸势力,并且粗创了统一的制度,但并没能够在根本上敉平或者铲除数百年间形成的根深蒂固的反对势力,当我们把视野放大到世界史,便会发现日本战国时期的丰臣-德川政权也是这种状况下,历史必然发展趋势的一个铁证;
第一代政府(秦,隋,丰臣氏)与诸残余势力讲和,并逐步削弱他们的实力,这引起了残余势力人人自危,蓄势待发的伏笔,最终在强有力的初代统治者去世之后,便随即引发了秦末的六国之后纷纷起兵,隋末各地豪杰纷纷起兵,秀吉死后东军以德川氏为首起兵反丰臣氏。随之而起的刘邦、李渊和德川氏,均趁乱进一步对旧有的势力进行二次打击,汉、唐、德川幕府在建立之后,便少有受到内部势力掣肘而无法专心对外的弊病。
除此之外,秦隋在灭亡过程中,还有一些惊人的相似之处,
二世祖均为篡太子而立,初继位即杀最重要的一文一武,于秦为李斯蒙恬,于隋则是高颎杨素。
这一文一武所处的政治位置,也各具有其显著的特点。李斯高颎均不见容于当时的主要势力,他们一手打造了帝国的政治制度,力主推行了一系列颇有阻力的行政政策。
李斯致力于消除文化差异,依靠收缴武器,书籍来削弱地方势力;高颎定输籍法,逼迫地方豪强将他们隐没为自用的民口充公交税;二人均极为严重地触动了当时最强大势力的根本利益,虽然他们死于个人的政治斗争,但其孤立无援也不妨视作是该股旧势力的反扑:李斯害韩非而失信于人,高颎不断受大臣的猜忌和诬告都是辅证。
而蒙恬、杨素二人均有协助统一全国,建功边塞的经历,于一世,秦始皇、隋文帝尚可驾驭,到了篡立的二世,则无论如何不能容他们继续存在了。而更为有趣的是,被诛杀的四人中,李斯、杨素以协助篡位而灭,高颎、蒙恬以反对篡位而灭,且李斯陷害蒙恬,杨素陷害高颎,陷害者又继 被害者 之后不久也被诛杀。这样的境况,在历代争嗣站队中并不鲜见,而在秦隋两代又有其特殊性,比如,不仅仅是站错队的人被诛杀,而且跟对人的李斯和杨素,也因为他们功高震主,或者说,没有他们的援助,胡亥,杨广几乎不可能争嗣成功,而受猜忌被杀;又如,高颎,李斯被杀,不仅仅是因为卷入了争嗣问题,也与他们卷入了秦隋的核心问题的解决而身陷险境有关。
秦隋与秦隋之前的朝代之间的变革相当巨大,无论是当权者还是协助当权者的能臣,都难逃为改革付出重大牺牲的命运。
秦隋之所以相似,还在于他们各自的两大工程,分别是秦修长城以及隋修运河。
于秦,内部统一后首先面对的问题就是防止外部游牧民族的侵扰;而隋则正处于中国的政治局势由东西转向南北,政治中心由黄河上游转向黄河下游的局面。两个朝代均为解决这两个问题开动了巨大的工程,然而在内部矛盾尚未敉平的情况下就大兴土木(除此以外,无论是秦始皇,秦二世,隋文帝还是隋炀帝,都是颇喜营造宫室的人君,这恐怕与他们刚刚结束了国内战争,难免纵情自娱有关),国力的虚耗加速了帝国的崩溃和瓦解。虽然旧贵族们被严重触犯了利益,但人富贵了也就惜命了,并不敢首倡义旗,崩坏大堤的,与其说凑巧是蚁穴,不如说往往是蚁穴。大树未倒,则猢狲尤集聚其下,以求一夕之安宁,一晌之苟存;大厦方倾,便可见栋梁腐败之深,其势一发不可收拾,无可挽回矣。
一言以蔽之,秦隋固然有其暴政,而循其覆灭之迹,必然性赫然可见。在浩瀚的历史洪流中,它们终结了中国四分五裂的局面,开创了新一轮的大一统之势,然而地方势力分立,并非那么容易就可以翦除,当其沦丧之时,潜藏于其下数十年的暗流汹涌而上,吞噬了根基未稳的帝国,但同时也为新帝国的兴起加以进一步的清洗。汉唐巍然屹立在华夏沧桑的河山之上时,却是牢牢建立在秦隋旧时的根基之上的。往事已矣,而不失为今人之鉴。此实乃读史者最根本的初衷。
秦朝,几乎是短短一代人就把六国灭了。那么问题来了,一口气“吃”下了文化各异的那么大领土,消化的了吗?答案是,没消化掉,始皇一死,里面分崩离析。
隋朝,则是“勇敢”地向世家、门阀这些垄断势力挥刀子。然后,杨广也就顺理成章的自己成了暴君,底下也民不聊生,然后被世家、门阀触底反弹,揭竿而起了。
汉唐之所以长久,恰恰是因为他们完成了秦隋没能完成的打击贵族之任务。
秦扫平六国,进而实行郡县制,目的在于集中皇权,排除诸侯势力。然而遭遇了大面积反弹,真正灭秦的并非被压迫底层屌丝,而是被压迫六国贵族,项羽家族,还有项羽分封的各国诸侯,都是贵族,刘邦虽是平民混混,最后也联合了很多贵族,张良韩信等。秦灭之后,刘邦还是分封,只是封自己家人多一些。但是从文景一直到武帝,一直都在削蕃,其中曲折历程,甚至导致战乱,最终武帝以超强手腕打击诸侯豪强,皇权终又归于一统。
某种程度说,汉承秦制,都是积极打击贵族,促成皇权一统 的秦是出头鸟,刚出头被打死,为下面一个出头的打了掩护。
隋唐的故事如出一辙。从汉到隋,诸侯世袭且掌地方实权的问题解决了,但皇权依然受到威胁,因为这一阶段的选官制度基本两种,一是察举,二是门荫。察举就是推荐,备选官员是由官员推荐给朝廷的,这就造成官员之间互相推荐对方的亲属,造成朝臣之间互相结党;另一种也就很多,官二代直接上位。这样的结果是,形成了世代世袭做官,豪门世代为官,寒门世代屌丝。袁绍四世三公,东晋的王谢家族,多如牛毛。到了南北朝时代,北方形成了关陇贵族阶层,互相推荐做官,互相联姻,长期把持朝政。
这种官僚贵族世袭的体制对于皇权是巨大的威胁,除非像日本天皇那样虚君,否则中央政权永远处于动荡之中,把持朝政的贵族集团随时可能把皇帝推翻,或者架空皇帝。
所幸的是,隋统一了天下,如果不改变贵族左右朝政的局面,大隋同样面临很快灭亡的危险。
因此隋文帝隋炀帝采取了诸多措施打击关陇贵族,其中最出色的创造就是科举制,官员的选拔尽量绕开贵族,直接从寒族选官,这些寒族就会忠于皇帝,对于贵族阶层将是巨大的牵制。修大运河,三次征伐高丽,还有其他各种“劳民伤财‘’举措也是为了从经济上政治上军事上打击关陇贵族。法律上制订了十恶重罪,前几条是谋反或侵犯皇权给予重惩。这些举措无疑最受伤的是贵族。结果大家都看到,隋是被关陇贵族给灭掉的,杨玄感,李密,宇文家族,李渊家族,这些造反的无一不是贵族。
李渊父子扫平天下后,依然面临着和隋同样的问题,如何对待这些贵族。李世民继位后,采取的措施和隋炀帝大同小异,加强科举,强调皇权神圣不可侵犯,不断的处罚可能谋反的人,对外不断的征伐。李世民没有重蹈隋炀帝覆辙,实在是因为生逢其时,因为隋是唐的试验品,大家也把得罪关陇贵族的罪责大多撒到隋炀帝身上,而李世民则捡了大便宜。
秦汉之故事与隋唐之故事何其相似,然不知者皆以为秦隋暴政,汉唐温婉,或以为始皇炀帝性格暴虐,文景世民道德高尚,实在是没有切中问题之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