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防御方式:极端理想化和贬低

某天,一位母亲和她2岁半的女儿约定好,下午带女儿去游泳。可是忽然天降大雨,母女俩被困在家里,哪儿也去不了。女儿非常失望地坐在地上,母亲见状安慰道:“宝贝,妈妈也很想带你去游泳,可是现在下雨了,妈妈也没办法让雨停下来呀。”谁知道这话不说还好,一说女儿更生气了。她又哭又闹,还把布娃娃扔在地上,大喊:“你为什么就不能把雨停下来?怎么可能不行呢?”
可以看出,女儿把妈妈当成了无所不能的神,妈妈是全知全能完美无缺的存在,这种状态在心理学里被称为理想化。小女孩的理想化信念看起来很搞笑,但其实每个人,哪怕是成年人,也都有理想化的倾向。
一个学生考上了北大清华,他会认为自己的学校是最棒的,不可能存在什么缺点;他毕业后到公司上班,遇到了一个重用自己、了解自己,工作能力还非常强的领导,他会认为这个领导是最优秀的人,不可能有什么问题能难倒他;和女友热恋时,他觉得女友是最美、最善解人意、最可爱温柔的女生。相比之下,其他女生都是浮云;有了孩子之后,他又觉得自己的孩子是最聪明最可爱的存在,以后一定前途无量,可以成为那个他人眼中“别人家的孩子”。
看吧,理想化这种心理状态其实随处可见,每个人也都会用到,只是程度不同,用途不同而已。

那么这种理想化是怎么形成的呢?
Ferenczi 提出,婴儿早期对自我的全能幻想会逐渐被养育者是全知全能的信念所替代,这一观点如今依然很有价值。我们可以看到,婴儿确实强烈需要相信自己的父母能够保护他们远离生活中的所有危险。这样,成年后,我们就很难回忆起当年的惊恐、疾病和伤害袭来时的脆弱,甚至面对死亡威胁时的恐惧(C. Brenner, 1982),帮助我们抵挡这些难以忍受的恐惧的有效方法之一,便是当时即相信那些无比仁慈且能力超群的权威正在掌控全局。(实际上,我们大都希望相信:掌控国家的人比普通平民更加睿智而强大,这种信念在我们身陷囹圄时尤其强烈,虽然事实一再证明这仅仅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每个人都有理想化倾向,我们习惯将儿童期全能感的残余赋予我们情感依赖的对象。正常的理想化是成熟爱恋的必要条件(Bergmann, 1987)。
然而随着个体逐渐发育长大,将童年时的依恋对象逐渐去理想化,也是分离一个体化的必要程序。成熟少年若过度恋家,当属异常。有些人似乎不愿改变自婴儿期沿袭的理想化倾向,这说明个体用原始的心理结构孤注一掷地对抗内在的恐惧,不断确认自己的依恋客体是全知全能的,并通过自己与理性客体的心灵合一来确保安全无虞。理想化还能有助于摆脱羞耻,使自我的缺陷通过与理想客体的融合,可以得到很好的补救。

适当的理想化也有好处
► 理想化能够增强自己的自尊。一个人如果把自己亲密的人理想化,他的自我感觉就会更好。比如,如果女友什么都好,自己肯定也差不到哪里去,否则她怎么会和自己在一起呢?男友什么都行,自己在朋友面前也更有面子;领导辣么优秀,有这么牛的人罩,自己肯定前途光明。
► 理想化对建立爱情很有帮助。当一个人刚喜欢上另一个人的时候,会觉得他什么都好。人好看,性格也好,人缘也好,工作也不错,也很注意打理自己的外观。理智上当然知道每个人都会有缺点,而且缺点不止一个,而是一串。但现实中,刚坠入爱河的人可能真的感觉不到什么缺点,对方真的什么都好。这就对了,没有这种理想化的感觉,爱情从哪里来呢?
当理想化转为贬低
可理想化这种状态,注定有自己的缺点,因为他有一个双胞胎兄弟——贬低。一旦理想化失败,完美的幻想破灭了,贬低也就随之而来。关键的是,理想化是一定会破灭的。
理想化破灭后,可能导致夫妻之间由爱生恨,也可能导致子女和父母反目成仇。随着理想化的进一步破灭,对彼此的贬低越来越多,怨恨也越来越深,本来美好的爱情真的走进了坟墓。

除此之外,极端理想化和自恋型人格也紧密相关
具备理想化特征者也具有自恋型人格特征。他们终其一生根据自我价值评价他人,并通过依赖理想客体来努力使自己完美,与丑恶形成鲜明对比。他们只有依靠这样的防御,才能持久地保住自己的吸引力、权力、名誉和对他人的价值(如,完美的榜样)。对于使用理想化和贬低防御的个体,自尊已不再意味着接受自我,而沦为使自己日益完美的工具。
理想化防御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原始性贬低的结果。因为人生不可能十全十美,所以理想化注定带来失望感。理想化后的客体越是伟岸,优点越丰满,幻想的破灭也越彻底。自恋型来访者起初会对治疗师抬举奉承,认为治疗师是神奇的高人,等到幻想破灭,即贬低治疗师为平庸之辈。这种落差使自恋型来访者与治疗师的关系岌岌可危,无论先前的咨访关系多么融洽,瞬间会变得危机四伏。
那么我们要怎么处理极端理想化呢?
想要解决极端理想化的问题,有一个最有效的方法:实现内心独立。一个人如果在内心深处感觉自己足够安全,足够强大,就不需要再依靠理想化其他人,把其他人想得太好,来维持自己内心的安全感和自尊。
那么如何实现内心的独立呢?先要识别哪些情况是无法独立的表现,以下情况可供参考:自己一个人无法独处,无法忍受孤独;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喜欢上一个人后就黏着他,无法忍受和他分开的日子;想要独占自己的伴侣,无法容忍伴侣有自己的私人空间和隐私... ...识别出来之后,有意识的加以改正,纠正自己脑子里的不合理信念,一切都会好起来。
心理咨询预约,请添加咨询助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