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来信861:过年vs稀缺
过完年,欠了一堆事没做,只好一件一件来。好消息是,这段时间的休整,积累了不少素材与干货。年后第一件事,便是将它们变成文章,进行分享。
一、年味变淡了?
很多人觉得过年的年味变淡了。出现这种感觉是因为:过去我们期待过年,因为过年其实是在过“稀缺”。
过去,很多事是过年才能做的。比如,穿新衣、吃好吃的、拍照片、看烟火......因为物质稀缺,所以只会在过年时才会将“稀缺”的东西拿出来庆祝。
现在,物质充裕了。只要我们愿意,随时都能穿新衣、吃好吃的、拍照、去游乐园看烟火。当稀缺变得不缺了,味道自然就淡了。
二、稀缺是一种感觉?
更深层次的理解:稀缺的本质,是“拥有”少于“需要”的感觉。对只有1件衣服的人而言,拥有第2件衣服是很开心的事;而他当拥有100件衣服,拥有第101件衣服,就不会有太特别的感觉。
稀缺永远是一件相对的事。于我而言,稀缺的不是物质,而是与父母相处的时间。于大多数人而言,稀缺的也不是春晚,而是大家都不用工作,能一起坐下来做一件事的时光。
三、如何平衡“稀缺”?
①让“需要”>“拥有”。
当“需要”>“拥有”时,我们会感到稀缺,从而效率倍增。这时我们的注意力会集中在紧急的事上,并自动屏蔽其他事物。这种专注会让我们从稀缺中获益,让我们获得“专注红利”。不断制造“稀缺”性,有利于我们快速前进。比如,现在是9:13,我要求自己必须在9:30前完成文章,就不得不大大加快码字速度。
②让“拥有”>“需要”。
当“拥有”>“需要”时,我们会感到放松。获得“专注红利”的代价,便是放大其他事情的成本。时间一久,被忽略的事就会越积越多。在时间规划方面,我们可以慢一点,在每日行程表中预留休息的时间。比如,每日洗漱+早餐需要半小时,我们可以预留45分钟,这样就可以不紧不慢享用早晨的时光,甚至晒晒太阳;一个项目需要花100天完成,我们可以多预留10天以应对突发任务;在过年出行了4天后,给自己预留1天休息,不工作、不赴约、只用来休息和回血。
四、如何制造稀缺?
一项产品或服务,通过赋予稀缺属性时,能卖出更高的价格,具体做法有:
①优先。比如某些电视剧,付费VIP可以比普通用户抢先看。先人一步的体验,是稀缺的,一些人是乐于为此支付溢价的。
②个性化。相比工厂流水线制造出来的衣服,个性化的定制是稀缺的,因此售价也更高。相比公立医院的服务,私人医院的服务更好,但价格也更贵。
③解读。大量的经济、金融数据是免费的,但专业的分析和解读是稀缺的,深度咨询更需要支付高溢价的。
④可靠。越来越多的人会依赖其他专业的“管家”为自己推荐产品和服务,但大家常用的“管家”却总是夹带私货,企图反过来成为我们的主人,影响我们的选择。如果未来能有一个绝对中立、客观、可靠的管家提供建议,当然也有有人乐意为此买单。
⑤政策。土地不是稀缺的,但国有建设用地是稀缺的,可以建住宅的国有建设用地更是稀缺的,交通枢纽旁的可以建住宅的国有建设用地更是无比稀缺的。
⑥煽动。上市公司的股票不是稀缺的,将80%的流通盘锁死后,然后配合各种财报、券商、自媒体炒作,股票就变得稀缺了。就像石油,价格越涨,各国越要加强储备。在牛市,股价越涨,需求反而越大。
五、结语。
①稀缺的本质,是“拥有”少于“需要”的感觉。
②制造“需要”>“拥有”的感觉,有助于我们专注。
③制造“拥有”>“需要”的感觉,有助于我们慢下来。
④通过“稀缺”提升商品和服务的价值:优先、个性化、解读、可靠、政策、煽动等。
⑤某些商品的属性会在稀缺和普通之间来回变动的,比如股票和房子。
⑥任何一项资产,如果价格注定是只涨不跌的,那么在任意一个时间点,通过高杠杆买入就应该是合理的选择。那真正稀缺的就不该是资产,而应该是杠杆本身了,就不会存在钱借不出去的情况了。
祝大家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