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化时代|现代性荒诞|为什么劳动使人感到痛苦?
导言
马克思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全才,他的异化劳动理论为我们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诞生后,人类的劳动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导向了什么样的结果。
今天,我们不得不承认,排除表面上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差异,人类社会所运行的最基础、最核心的系统仍然是资本主义。无论各国政府依照自身情况运行的是这套系统的哪个变种,他们都无法脱离这套系统而独立存在。资本主义所带来的生产力提升和经济进步裹挟着所有国家参与到这套系统里,一边与之对抗,一边又不得不鼓励它发展。
正是在这样的生产模式下,在各种各样现代科技的赋能下,资本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异化也在我们的社会中全面展开。马克思数百年前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有助于我们看清资本主义时代生产劳动的真相,以及为什么大多数人对学习和劳动避之不及。劳动的异化是现代人类一切苦难的本源。
壹 剩余价值学说
- 商品二因素
当一件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被以交换为目的生产出来(与自然经济相对),它就成了商品。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属性。使用价值指商品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有用性,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举个例子,花2块钱买了支笔,那么这支笔的使用价值就是写字,价值就是2块钱,制造这支笔所耗费的人类劳动值2块钱。钱是我们规定的一个衡量单位。所以商品的价值实质上反应的不是人与物的关系,而是人与人的关系,是人来规定不同的商品在交换中有多少价值。我们可以说,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 劳动二重性
在商品二因素的基础上,马克思又提出了劳动的二重性,即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二者的区别是,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举个例子,假设某人现在有100体力值,他去砍了一棵树,结果只剩下60体力值了。在这个过程中,具体劳动就是砍树,木材是有使用价值的,砍树就是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具体形式”体现在砍了一棵树,而非拔了一株草,劳动形式是固定的、是具体的一件事。那么抽象劳动实际上就是指耗费了40体力值,此时我们撇开了具体的劳动形式,不讨论这40体力值具体用来做了什么,只关注体力值的耗费是40。这40体力值就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体力值是我们假定的一个参考系,这个参考系不唯一,当然也可以用其它标准来衡量,总之抽象劳动就是这种观念上的劳动耗费。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二者是同时存在的。具体劳动描述的是劳动的自然属性,即劳动具体做了什么,产生了什么样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描述的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他只表示耗费的劳动量,也正是这劳动量决定了劳动产品的价格。在商品二因素的部分我们提出了商品的价值决定了它在市场上的价格,所以我们可以认为,抽象劳动生产价值。
- 剩余价值学说
1.什么是资本?
首先,我们先要知道什么是资本。资本不是钱,一摞钱放在那里不会自动变成资本,我用这些钱去消费,也不会把它变成资本。钱只是一般等价物,我用钱去消费,是用我的曾经的劳动付出,在今天换来了回报,实质上仍然是物物交换,只不过买卖在时空上依靠货币形成了分离。
那么如何使钱成为资本呢?在自然经济时代,我们的生产方式是自给自足,自己生产什么就消费什么。然后过了很久,当社会普遍生产力提高,我们的生产有了富余,我们用这些富余的劳动产品去交换其他人的劳动产品,这是商品经济的雏形。再到后来,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我们的劳动生产开始出现以交换为目的(生产就是为了卖钱),这就是商品经济。
但是到了工业革命之后,事情开始变得不对劲了。工业革命使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生产活动的规模效益开始突显,机器化大工业取代了以前的工厂手工业。但是有一个问题,偌大的工厂不是一个人能管理过来的,于是“雇佣劳动”诞生了。
雇佣劳动是一件非常吊诡的事情,我进了一个厂上班,去从事生产劳动,但是,生产设备不是我的,设备生产出来的产品也不是我的,就连我也不是我的(我在劳动过程中没有自由)。想想看资本主义时代之前的生产方式,我进行生产劳动,无论劳动产品是用来自己消费还是交换,劳动产品都是属于我的,生产资料也是属于我的。但是在资本主义时代,从事生产劳动的人一无所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都归资本家所有。这便是生产方式被颠覆。
所以,钱如何成为资本呢?答案就是雇佣关系。如果我拥有钱和生产资料,并使用钱来雇佣工人为我从事生产,那么我花的这些钱就成了资本,我就成了资本家。
2.劳动力成为商品
如果你细想就会发现,虽然生产资料和生产出来的产品都不归劳动者所有,但是劳动者可以获得工资。那么多劳动者抢着被资本家雇佣,就是因为可以获得工资。但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一无所有的劳动者可以获得工资,就说明这种雇佣关系是平等的、合理的吗?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为我们解释了这个问题,回答了“工资”到底是什么东西。
刚刚我们说到雇佣关系使货币转化成了资本,在这之后发生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劳动力成为了商品。生产资料的持有者雇佣工人为自己进行生产,实际上他要的并不是劳动者这个人,而是劳动者的劳动力,他开出的工资就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能被购买的东西只有一个,那就是商品,所以当资本家用工资购买工人劳动力时,劳动力就成了商品。
这件事的问题在哪呢?我们来想想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首先,劳动者拥有人身自由。这一点很好理解,劳动者能够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前提是他必须是自由的,他的劳动力归自己所有。其次,劳动者必须一无所有。劳动者如果有生产资料的话,那他就可以自己从事生产,不用去给别人打工。所以劳动者必须一无所有,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维系生存。自由得一无所有。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这两个条件并不是自古就有的,它是在封建社会后期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资本的原始积累是一个非常血腥暴力的过程,大家可以去搜一搜“圈地运动”。劳动者为什么会变得自由得一无所有呢,实际上是15世纪末之后,尤其是17、18世纪,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地主通过暴力手段强抢农民的土地,同时用侵略和商业战争开辟海外市场,通过这种野蛮的手段完成的资本原始积累。所以马克思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劳动力实际上是被迫成为了商品。
我们刚才讲了商品的二因素,任何商品都具有价值与使用价值,劳动力作为商品也是一样的。我们刚才讲到价值表现为价格,工资实际上就是劳动力的价值。这里要记住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成为商品的是劳动力,不是劳动,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不是劳动的价值。
3.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什么是剩余价值?
劳动力这个商品与其他商品相比有一个十分特殊的地方,那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资本家在消费工人的劳动力的过程中,劳动力的使用价值(也就是劳动)可以创造新的价值,这个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要大。
举个例子,资本家花40块钱雇了一个工人为自己进行生产,实际上工人生产出来的商品的价值一定会大于40块钱,可能是100块钱。多出来的这60块钱的增殖叫作剩余价值。但是这60块钱不归劳动者所有,被资本家拿走了。资本家可能会说,虽然我拿了60,只给你了40,但是你还不是用我的生产资料生产的吗,没有我的这些设备和技术,你连40块钱都拿不到。但实际上这套话术回避了最关键的问题,那就是60块钱到底是谁创造的。
价值不会凭空产生,只能由劳动创造,在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模式里,资本家没有劳动,从事劳动的是工人,所以60块钱是工人的劳动创造出来的价值。虽然生产资料是资本家的,但是生产资料是物,物放在那里不会自己产生价值,只有劳动才是价值的源泉,所以60块钱就是属于劳动者的,是被资本家不合理地占有了。所以在资本主义时代,工人与资本家的关系表面上是“自由”“平等”的买卖关系,实质上是资本家支配和剥削工人的雇佣劳动关系。资本家只支付了劳动力的价值,却获得了劳动创造的所有价值(劳动力的价值+剩余价值)。所以不是工人在使用资本家的生产资料,而是资本家通过生产资料使用了工人。
有一些人批判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认为增殖的那部分价值不是工人创造的,而是资本家的管理智慧创造的,理应归资本家所有。但其实我们可以很轻松地反驳这一观点。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价值。而劳动便是人类将自己的智慧、体力等作用于生产资料的过程。在雇佣劳动中,工人的体力和智慧是作用于生产资料的,而资本家的管理智慧是作用于工人的。工人不是生产资料,所有资本家并没有进行劳动,进行劳动的是工人。因此,增殖的那部分价值当然是由工人创造的。
贰 异化劳动理论
在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我们便来到了异化劳动理论。
- “异化”词源
“异化”与“外化”源于希腊语和拉丁语等表达“他者化”这一概念的德语译词,最初是一个具有宗教性质的词汇。这两个词是近义词,但使用的语境不同。费希特最早将这个概念用于哲学领域,但实际上他用的是“外化”这一概念。真正在哲学中使用“异化”概念的是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用“异化”来说明主体和客体的分裂、对立,提出了“人的异化”。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的异化观,并将其用于资本主义生产模式的研究,发展出了自己的“异化劳动理论”。在马克思的劳动理论中,异化意为“主体的自我疏离”。
-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模式的批判
1.劳动与人的本质——《德意志意识形态》
作为一个哲学家,而非简单的经济学家或政治学家,马克思所面临的第一个,也是最决定性的问题就是——“人是什么?”在笛卡尔和柏拉图看来,人性的核心本质是“理性”,这个观点也深刻地影响了亚当斯密,所以你会发现经济学最基础的假设就是所有的人都是“理性人”。在边沁看来,人性的本质是自由意志。在加缪看来,人性的本质是反抗。而在马克思看来,人性的本质其实是劳动。
马克思认为,是劳动把人类和动物区别开,人的本质就是有意识地、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劳动是人所独有的,是人成其为人的根据。劳动是人作为主体的、积极的、创造性的活动。劳动使人学会了制造和使用工具,促进了手与脚的分工,促进了语言的产生,促进了大脑和机体的进化。
一方面,劳动将人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从动物中进化而来,从而体现人的本质。另一方面,通过劳动,人不断地实现其社会化,从而达到自我丰富、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所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认为,劳动是人的类本质。只有在劳动中,人作为主体才能展现出自己的类本质性力量并获得发展。
2.资本对劳动的异化——《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资本论》
①劳动产品疏离于劳动者本身
但是在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生产模式下,劳动的形式发生了一些改变。劳动者将自己的劳动力出售了出去,劳动者的劳动不再为自身服务,而是为资本家服务。劳动产品在被无产阶级通过自己的劳动生产出来后,是一种异己的存在物,即“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也就是无产阶级)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
为什么说劳动产品与劳动者是相对立的呢?劳动作为实现人的类本质的手段,不应该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在劳动中人应感受到的是对自身的肯定,所以人对劳动的态度理应是积极的。但现实不是这样,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剖析工人机械化的工作状态:“工人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它强制停止,人们就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人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生殖,至多还有居住、修饰等等——的时候,才觉得自己在自由活动,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觉得自己只不过是动物。”劳动者所获得工资只是资本家用来维系剥削关系的最低保障。这种劳动是人本质的丧失。电影《摩登时代》也为我们展现了,人如何沦为机器的附庸。
当劳动结束后,人们就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为什么人会对自己的类本质避之不及呢,说明这当中发生了异化。劳动被异化了。
②劳动对抗劳动者
举个例子,假如你的爱好是摄影。那么一个正确的劳动过程应该是,你拿着自己的相机,去寻找你想拍的东西,拍下来,获得了国际大奖,赢得了金钱和荣誉。在这个过程中,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彰显,你的作为人的类本质(创造的力量)得到了展现,你的劳动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你也获得了你的劳动产品。这样的劳动你会避之不及吗?但是资本主义雇佣劳动是什么样的呢?同样还是摄影,但现在你没有生产资料,也就是没有相机。谁有?资本家有。所以资本家雇佣你去帮他拍照片。这时情况就变了,拍什么不是你能决定的,拍出来的东西也不是你的,甚至你根本无法参与到整个摄影的过程。工业时代之后的生产是高度分工的,每个人只是流水线上的一环。所以你的工作可能只是按快门。你也不知道拍的是什么,拍出来是怎么样的,卖了多少钱,你只是坐在那里不断地按快门。在这样的劳动中,当然不会感受到快乐和对自身的肯定,当然不会感受到自己作为一个人存在,只能感受到痛苦与疲惫。你当然不会每天早上一睁眼,太好了,今天又是美好的一天,我又可以去按快门了。这样的劳动人们当然会像逃避瘟疫一样逃避它。
自由而有意识的活动是人区别于动物而特有的类本质现象,但异化劳动则将人的本质变成了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这是从目的到手段的倒退。劳动不再是自我实现、自我拓展的途径,而是成为了疏离于我们自身的,需要我们去承受的一种痛苦。并且我们被裹挟着,争先恐后地去异化自己,生怕自己异化得不够彻底,就无法争取到被资本家剥削的机会。人的主体地位被僭越,原本你活着是为了摄影,现在你摄影为了活着。
③劳动分工
人类历史上最优秀的科学家和哲学家都诞生于全科教育和通识教育时代,我们说马克思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全才,在他之后人类之中再未出现像马克思一样拥有一套完整的“theory of everything”的人。资本主义时代开始之后,社会劳动的一大特点就是高度分工,每个人所从事的只是一个大的生产过程的一个十分具体的环节,我们有飞机清洁工、飞机通讯员、飞机设计师、飞机电工、飞机布局工人、飞机机械师,但是没有飞机家。并不是一个人无法掌握这么多的工作方法,而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唯效率至上,生产效率决定着剩余价值的赚取速度。这样高度分工的工作像什么呢?像机器。整个生产过程与你无关,你只需要完成自己的任务即可。马克思将这种劳动分工看作是对个人和社会的异化和非人化,通过劳动分工,个人、社群变得原子化,人与人之间的依赖性被异化成了物的依赖性。
诚如马克思所说,个人有能力做许多事情,有许多创造的兴趣和爱好,但是当劳动分工成为一种被资本主义具体化和客观化的结构,人类的经济系统开始将人类简化为各自在专门领域中拥有最大使用价值的工具。但在马克思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里,没有人有一个独特的活动领域,但每个人都可以在他希望的任何一个分支上成就事业。我可以早上打猎、下午捕鱼、晚饭后在灯下从事批评,而不必成为猎人、渔夫或批评家。
资本主义的专业化生产也反过来决定了教育模式也是专业化的培养,各个学科之间完全割裂,自然科学的研究者不懂得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者不懂得艺术,艺术的研究者不懂得自然科学。尽管我们今天会听到一些要打破学科壁垒的声音,但本质上他们所谓的打破壁垒也不过是本就同质化的不同领域间提前进行的分工组合。为什么我们的基础科学停滞百年没有大的进步,为什么马克思之后哲学再未实现质的突破,或许不是因为前人的成就太高,而是今天的环境不再适合全才的成长。成为爱因斯坦必须要懂哲学,成为马克思必须要懂自然科学,而我们今天只有科学家、社会学家,却没有懂哲学的科学家,懂自然科学的社会学家。
在对异化劳动的揭示的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四个层次的异化。
- 异化的四个层次
1.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劳动者生产的产品不仅在所有权上不属于劳动者,而且劳动产品并没有使劳动者感到满足,感到自己的人性被释放,而是让劳动者感到疲惫、痛苦、想要逃避。如马克思所言,劳动产品成为了一种“异己”的存在物,独立于劳动者之外,并与劳动者相对抗。
2.工人同自己的劳动相异化
在雇佣劳动中,劳动本身并不是工人的目的,他们的目的是生存。劳动是人性的本质,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理应感到人性的释放、创造力的展现,人活着就是为了劳动。而现在,劳动却从活着的目的退化成了活着的手段,这样的劳动不仅没有肯定劳动者,还反过来对抗劳动者,给他们造成痛苦的体验。
并且这种劳动是无法逃避的。你是自由的,你可以离开一个资本家,但你还是得选择另一个资本家,你无法离开整个资产阶级。你必须在这个庞大的资产阶级中找到一个资本家把自己处理掉。所以资本家根本不担心工人的流失,你不干,有的是人干。你不仅需要被剥削,我们还得请你充满感激地被剥削。所以我们会看到“996福报论”“把公司当成你的家”“资本家其实是弱势群体”等匪夷所思的言论。马克思百年前的预言在这片最爱他的土地上成为了最真实的存在。
3.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
在资本主义生产模式下,工人必须不断生产与他们的兴趣和人生毫无关系的产品,并把剩余价值回报给资本家,而不是他们自己。在一般情况下,工人生产得越多,他们不仅在物质上变得更加贫瘠,而且在精神上也将被剥夺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成为只会听取命令的工具人。这违反了马克思所说的人生而为人的第一原则,即主观地、创造性地改变自己周边的物质环境。这种异化的劳动暗示我们,我们活着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活着,吃、喝、繁殖,而非为了更崇高的事物。
为什么我们今天总说要把工作和生活分开。工作本应就是我们的生活,但是异化的工作使我们感到自己像动物一样存在,只有在工作结束后,当我们从事吃、喝等动物性本能时,我们才感觉到自己好像是个人。人远离了自己的类本质,被劈成了两个部分,一个叫工作,另一个叫生活。在工作上,我们向机器靠拢;在生活上,我们向动物靠拢。
4.人同人相异化
资本主义时代,劳动不再是人们一起生活的目的,而成了个体谋生的手段,这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因为人们的关注点全部转移到了物质上,而不是如何实现天性和创造力来为人类整体做出什么贡献。资产阶级的利益与效率至上的价值观也渗透到了社会的每个角落,自此人类的“理性”丧失,转变成了“工具理性”,即追求“效用”。
在此基础上,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被物的联系取代,老板是给我发钱的人,下属是给我干活的人,保洁是给我打扫卫生的人,医生是给我看病的人。他人全部成为了符号,这是我们的社会变得原子化、变得冷漠的重要原因之一。
做任何事情前,我们先考虑的都是这件事做成了会有什么用,会给我带来什么好处。尽管这种计算有时会让我们感到痛苦,但个体难以抵抗来自整个以“计算”构成的体系的压力。这是后现代一切裹挟的源头。
叁 现代的荒诞
- 时代的回旋——匪夷所思的“996”
资本家提高对工人剥削程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时间和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时间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由于生产技术以手工劳动为基础,资本家增加生产主要靠增加劳动量来实现。在英国,从14世纪末到18世纪中叶这段时期,政府就曾颁布过各种劳工法令,强迫工人延长工作日。在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上半叶,资本家依然强迫工人每日劳动12、14、16个小时,有时甚至达到18个小时以上。
后来随着工人运动的爆发,资本主义各国被迫承认了8小时工作制(8小时包括实际工作时间、工作前准备时间、工作结束前的整理和交接时间、工间休息时间、人体自然需要时间等)。这时,资本家想要提高剩余价值的剥削,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式就不太现实了。于是他们被迫进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即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主要方式为提高科技水平、提高生产率等。事实上,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肯定的部分很大程度上都是源于其对社会总体生产水平的提升和科技进步的贡献。
然而,现在我们看到了十分荒诞的一幕。“996”这种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式竟然复辟了。长达数个世纪的工人运动成果沦为笑话,资本家高喊着“996福报论”,似乎他们从事的不是剥削剩余价值的行径,而是社会慈善工作。这是时代的回旋。如果劳动者真的听信了“996福报论”,认可了其合理性,那将更为讽刺。
- 人工智能带来的希望与威胁
前文中我们提到资本主义时代雇佣关系和高度分工导致了劳动的异化。那么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那些简单的、无意义的工作便可被人工智能替代,从而把人类从繁杂的、对抗性的异化劳动中解放出来。此时,社会生产力也足够发达,人们有了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情,让劳动回归了人的类本质。失业问题是不用担心的,因为从历史经验看来,科技进步从来都是导致岗位的增加,而不是减少。更何况,最先消失的一定是那些最机械的、最无意义的工作。
但是有一个难以预测的风险在于,人工智能将人类完全解放出来之后,生活资料充分多,实现了按需分配,这时人类是会去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还是沉浸在奶头乐之中?这就不是提高生产力水平能够解决的了,这得靠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可能比发展生产力更难,尤其是在人类由生存压力驱动型过渡到没有生存压力的情况下。要避免技术进步把人类文明导向“赛博朋克”的时代,需要我们一直保持警惕。与资本打交道几个世纪以来,我们也应该充分感受到了其险恶与唯利是图。
可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个威胁。在我们的理想状况中,人工智能替代了那些对抗性的工种,把人类解放出来去从事能实现自己类本质和创造性的劳动。可问题是,在未来我们真的能控制住人工智能不去替代这些肯定人类的劳动种类吗。如今已经诞生了可以写小说的人工智能程序,虽然其工作原理尚且十分低级,不可能替代作家的创作,但我们不得不担心技术的这一进步方向。毕竟理论上讲,人工智能无论运用于何种工作,都能比人更高效地创造利润。
结语
我们生活在一个庞杂到难以洞悉本质的时代。资源更加充沛,你可以通过互联网很轻松地学到以前的人一辈子都学不到的知识,但现在这好像成了互联网最冷门的用途之一。互联网大厂里听上司指示修改程序的员工真的和七十年代国营纺纱厂里的女工有本质区别吗?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其实是消费品变多了,如果把所有的消费活动砍掉,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人相比,我们的精神生活真的有什么提升吗?所以,我们的生活其实不是变得丰富了,只是变得复杂了,复杂到我们看不清它的贫瘠。
加缪说人性的光辉在于反抗,面对异化的时代,异化的生活,如果你感受到痛苦,如果你不满足于流水线生产的“快乐品”,如果你不愿每个人只活成符号,如果你不愿变成工具理性的机器,那么就去对抗这种异化吧,从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开始。
VX公众号/B站:木雁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