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唯一被幽禁的皇帝一一光绪帝》陈再明
《史上唯一被幽禁的皇帝一一光绪帝》陈再明23.1.26
一,光绪帝被幽禁在瀛台涵元殿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9月19日)傍晚,光绪正在养生殿焦虑地徘徊着,筹划保存新政的策略。突然传来太后已回宫的消息,他急忙外出迎接。不料,慈禧连理也没理他,而是直接帶着几名亲信,直抵光绪寝宫,尽括章疏携之去,并怒气冲冲地指着光绪说:″痴儿,今日无我,明日安有汝乎!″ 从这天晚上起,光绪即被幽禁在瀛台涵元殿。此后,他虽然还有些话动,但已处在慈禧及其爪牙的严格监视之下。 100天前,也就是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终于向全国颁布了"明定国是诏书″,宣布了"变更成法,博采西学“,以达"发愤为雄″的目的。这就是史称“百日维新″的开始。然而,100天后,也就是1898年9月19日,"百日维新″失败了,“维新变法"刚满100天,“戊戌政变“发生了,也就是戊戌年(光绪二十四年)的政变发生,慈禧太后把光绪帝软禁在瀛台。也就是上面所述的经过。光绪帝由于"戊戌政变″的发生,失去了人身自由,被幽禁了。 在这100天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国是诏书″颁布后的第五天(6月16日),光绪帝在颐和园的仁寿殿里,召见了康有为。这是光绪帝盼望已久的事情,他有数不清的问题需要询问康有为。康有为描绘日本的明治天皇改革时,"气象维新,举国奋跃″的情景,更是给了这位年轻帝王以极大的启迪。这时,在光诸帝的心底浮出了一个坚定的信念,决计按照康有为所设计的″假日本为响导,以日本为图样″,对传统的祖宗之法进行比较彻底的变革。 进入戊戌年七月(新历9月)之后,光绪帝娈法的步骤,比以前有明显的加快。他不顾守旧官僚的強烈反对,下令对叠床架屋的官僚体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将詹事府、通政司、光祿寺、鸿胪寺、太仆寺、大理寺等京内大衙门,进行裁撤。他不理睬守旧大臣的极端反对,而将谭嗣同、林旭等四人拔擢为军机章京。并写手谕给他们,云:″昨已命尔等在军机章京上行走,并令参预新政事宜。尔等当思现在时事艰危,凡有所见,及应行开办等事,即行据实条例,由军机大臣呈递,俟朕裁夺,万不准稍有顾忌斯饰。特谕。″ 二,光绪帝与″戊戌政变" 9月11日(1898),礼部右侍郎徐致靖向光绪帝,上《保荐袁世凯摺》。徐致靖是维新派的忠实同伴,变法中多次代替康有为递擢,徐致靖的请求,就是康有为的意思。这封奏章说:″边患日亟,宜练重兵,袁世凯年力正強,智勇兼备,皇上应深观外患,俯察危局,特予召对,使之独当一面。″ 光绪帝当时正乏可靠武装力量,作为推行新法的后盾。因此,一见徐氏的奏摺,当即下令召袁世凯进京。 光绪帝原以为,有袁世凯这支新军赞同变法,守旧势力当会有所收敛。但是,他万万沒有料到,康有为並没有看透袁世凯的奸诈,而是被其花言巧语蒙蔽,在生死存亡的时刻,走了一步错棋。 9月14日,光绪帝怀里揣着军机章京们拟定的″开懋勤殿″上谕,以及徐致靖等人保荐康有为、梁启超、杨深秀等维新派人士作为懋勤殿顾问人选的奏摺,准备再次向慈禧备陈利害,争取在宫中设立懋勤殿。但是,他万万没有料到,这会大大触怒了慈禧,慈禧甚至指责他要把祖宗家业葬送于康有为之事。 光绪回到玉澜堂后,很快写下了赐给军机章京的″密诏″,曰:″、、朕之权力,实有未足。果使如此,则朕位且不能保,何况其他?、、″ 光绪帝的密诏称″朕位且不能保″,说明局势已十分严重,他似乎看到了守旧势力正磨刀霍霍,形势危如累卵。他要维新派妥筹"良策″,但无权无力的书生又有什么"良策",能够挽回危局呢? 9月16日,光绪帝召见了袁世凯,授予侍郎候补,专管练兵。9月17日,维新派同情者张荫桓,试图请前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说服慈禧容忍新政。9月18日,守旧派鹰犬御史杨崇伊通过奕劻递上了请太后立即训政,防止维新党人同东洋人勾结乱政。当天晚上12点刚过,维新志士谭嗣同在袁世凯的密友徐世昌的带领下,叩响了法华寺的大门。 谭嗣同开门见山说明来意,谓:″公受此破格特恩,必将有以图报,上方有大难,非公莫能救!″又称:″荣某近日献策,将废立弑君,今知之否?″谭嗣同要袁世凯带兵勤王,率死士杀荣祿,以除后党。袁世凯看谭嗣同声色俱厉、腰间隆起(似有手枪),乃佯诺之。并称:″等到天津阅兵时,皇上驰入我营,一旦发下号令,则杀荣祿如同杀狗耳。″可是,当谭嗣同刚刚离去,袁世凯便同徐世昌进行密谋,作出了向荣祿告变而且事不宜迟的决定。 1898年9月19日,荣祿密告慈禧太后,维新派欲起变乱,弑太后。于是,太后赶紧离开顾和园万寿宫,回宫将光绪帝幽禁在瀛台涵元殿。这次政变,史称″戊戌政变″。 三,光绪帝与″甲午战争″ 光绪二十年(1894),亦即"戊戌政变″发生的4年前,11月21日,日本侵略军攻陷了旅顺,并提出了停战议和的条件,美国驻华公使田贝,也表示愿意充当议和的调停者。慈禧、奕诉和孙毓汶等人都迫不及待地希望尽快停战,即使条件苛刻亦在所不惜。 可是,光绪帝不愿意接受这种不光彩的城下之盟,他认为″冬三月倭人畏寒,正我兵可进之时,而云停战,得毋以计误我耶?″他非但不主张停战,而且还对作战不力、贻误大局的李鸿章进行了惩处,"拔去三眼花翎,褫去黄马褂″,并告诫李鸿章说:″旅顺既为倭据,现又图犯威海,意在毁我战舰,、、着李鸿章飞饰各防军,昼夜逡巡,实力严防,不得稍有疏懈。″ 光绪二十一年(1895),2月12日,日本侵略军攻陷刘公岛,清王朝经营数十载的北洋诲军全军覆没。随后即派出李鸿章赴日本乞和。按照光绪帝的本意,他是不愿意接受屈辱和局的,他甚至想到重振军威,再与日本决战。但是,慈禧和恭亲王奕诉都不赞成这样做。 军机大臣孙毓汶再三強调″战字不能再提″,甚至提出,只要日本肯讲和,就割让土地,赔偿巨款,亦在所不惜。強敌兵临城下,内臣诸多掣肘,光绪帝报仇雪恥之志不能伸张,迁都再战的计划难以实施,他陷入深深的苦闷之中。翁同龢在日记中写道:光绪帝因″时事如此,战和皆无可恃,言及宗社,声泪并发″。即真实地反映了光绪帝,巳处于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 4月22日,李鸿章在日本签署的《马关条约》文本送到了北京,需要光绪帝在条约上″用宝"后,再送往山东烟台与日本换约。条约订得极为苛刻,除了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万万两之外,还要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开放更多的口岸通商,让日本人在中国的土地上设厂制造。这是中华民族从来沒有遭受过的奇恥大辱,北京的大街小巷,席捲起了抗议的怒潮。 10天以后,光绪帝下达命令,让所有大学士、六部九卿等大小官员,一律到内阁去阅看皇上亲笔书写的硃谕。这是光绪帝在条约用宝后的10天时间里,反覆思索而写成的。他在硃谕里说"去岁仓猝开釁″,说明了他巳认识到,在战争开始时存在的轻敌思想。最后他在″练兵筹响两大端″上,要求″尽力研求,详筹兴革″,是不是他已有″维新变法″的想法?不得而知。 四,光绪帝和慈禧的冲突事件 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战争中,日本侵略军攻陷了旅顺,并提出了停战议和的条件。光绪帝对战争的态度,及其对李鸿章的处分(拔去三眼花翎),都深深地刺痛了慈禧的心。终于在11月25日,爆发了晚清宫廷最为严重的一起冲突事件。 是日清晨,光绪帝如同往日一样,来到慈禧的驻地纯一斋来请安。当他走进纯一斋的院门时,已经发觉气氛有些异常,太监们一个个神色紧张地站立在两旁。光绪走向东暖阁向慈禧下跪请安,慈禧坐在宝座上,她脸色铁青,眼睛向外喷着怒火,半响没有一句话。这种局面一直保持了一个多时辰,慈禧才开口发话说: "下去吧!瑾妃、珍妃的事,你不管,我可要管了。不能让她们可着性子不遵家法,干预朝政,胡作非为了。″ 光绪跪在那里,唯唯称是,然后退出,回到养心殿。这时,才有人告诉他,是日清晨,皇太后已下令太监总管李莲英,对瑾妃、珍妃进行杖责处罚。珍妃位下太监被禁者甚多。至于慈禧是如何处罚珍妃姐妹的?梁启超的《褫衣廷杖》有明文记载。 珍妃,姓他他拉氏,幼年聪慧明敏,光绪十四年(1888),年仅13岁的珍妃与其姊瑾妃,同时选为″嫔″,次年2月一起入宫。甲午年(1894),又以慈禧太后″六旬庆典",二姊妹同时晋封为"妃"。半年多之后,就闹出一场″大病″(筋惕肉顫、抽搐气闭)。这时的珍妃刚刚是一位年仅18岁的少女,因为她年轻貌美,活泼可爱,很快嬴得了光绪帝的宠爱。 而正宫的隆裕皇后,却引不起光绪帝的兴趣,甚至引起了反感。于是,宫闱之间,风波渐起。隆裕皇后因失宠而产生了妒忌,又因妒忌产生怨恨,便利用自己是慈禧的亲侄女的特殊地位,"频频短之于慈禧″,这也许是珍妃闹病的起因。光绪帝对珍妃的深情厚爱,招致了慈禧的怨愤。慈禧又通过李莲英等耳目,搜集了珍妃的种种″劣迹″。 如珍妃的胞兄志锐,他在热河招募团勇时,甲午战起,他频频上书言战,颇为慈禧所愤恨。因此慈禧把他贬斥到乌里雅苏台。更有甚者,慈禧为了羞辱珍妃,还特地下令由内廷制做禁牌两块,分别悬挂在珍、瑾二妃的卧室,上书懿旨:″光绪二十年十一月初一日,奉皇太后懿旨:皇后有统辖六宫之责。俟后妃嫔等如有不遵家法,在皇帝前干预国政,颠倒是非,着皇后严厉访查,据实陈奏,从重惩办,决不宽贷。欽此。″ 这块懿旨禁牌,重申了隆裕皇后″统辖六宫″的重要地位,斥责了珍、瑾二妃不守家法,"颠倒是非″的劣迹,字字句句仿佛重石一样,压在珍妃的头上,也压在了光绪帝的心头。慈禧与光绪之间的矛盾与隔阂,从这时就表面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