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带复调2.0:2000年代华语地区50张专辑盘点丨①遗珠篇

在“温带复调丨2010年代华语地区50张专辑盘点”项目三年后,我们在时间上回溯,开启了这次回顾2000年代华语专辑的“温带复调2.0”项目。
虽然本次项目团伙换血过半,但评选宗旨和形式不变,依旧是从这个十年华语地区发行的流行音乐专辑中选出50张并附推荐语;与上次同样,严格无记名投票的评选机制导致每位评选者都有不少心水专辑遗憾落选,而评选者的品味多样性以及与十年发行的优质专辑相比五十张的数量限制则在这次评选中比上次更加突出。
因此我们达成一致意见,给每位评选者一个表达自己对一张落选专辑喜爱的机会,意在代表“共性喜好”但取向有限的50张正选专辑之外提供补充性的、视野更加宽广的“个性之选”。事实上其中不少专辑距离最终的50张名单仅有几个位次之差,因此我相信这个看上去随意的名单与同样不完美的正选专辑名单一样,能够给当下关注华语流行音乐历史的听众们提供对2000年代华语流行音乐景观的公共性参考,以及从中回顾和挖掘优秀作品的契机。
在正选50张专辑推荐发表之前,先以这篇“遗珠集锦”作为预热之作,希望能够同时成为开启本项目交付和“后防疫元年”的一份薄礼。
祝大家在新的一年保持聆听,并且抵达更多感受音乐、交换热爱的现场。
JoeZhan
《时光·漫步》最大的魅力绝不仅仅是专辑本身,而是它居然能够出现在《在别处》和《那一年》这两张专辑之后。这件事情即使用今天的视角回看都是匪夷所思的。在那个遥远的90年代中期,当时的许巍从没有掩饰过自己对涅槃乐队的喜爱,而《在别处》和《那一年》这两张专辑,也可以说是涅槃乐队那种在西雅图那个下雨会下到令人绝望的地方所诞生出的颓废摇滚,在中国北方这片干燥的土地上奇迹一般的开花结果。然而,不同于涅槃的一炮而红,《在别处》和《那一年》经历了圈内叫好但圈外不叫座的尴尬,这也导致了许巍在这两辑之后开始饱受抑郁症的折磨。幸好历史的命运终归还是没有保持它一贯的残忍,而是在许巍身上拐了一个弯,没有让他走上柯本那种摇滚不死我就死给你看的老路。许巍不仅缓过来了,还祭出了他的音乐生涯里最重要的破壁之作《时光·漫步》。
《时光·漫步》这张专辑本身就是许巍本人的涅槃。做为从深渊中爬出来的人,许巍在专辑中用坚不可摧的真诚,使得他能够用即使最肉麻的歌词也能去打动到最多的人。以至于连歌曲《蓝莲花》也在过去的20年里,逐渐成为了国内新世纪浪漫主义的英特纳雄耐尔。无论这是否是许巍当初所设想的,他已经是一代逐渐在老去的人用来对抗他们逐渐失去的生活最锋利的剑。就算有歌迷在平时的生活里羞于公开承认这一点,只要去了演唱会的现场在音乐响起的一刹那,物理上的年龄就可以在心理上立即回归到在某个别处的那一年。事实上,在任何演唱会的现场,《时光·漫步》这张专辑中所有的歌曲许巍都是可以从头到尾全部丢给台下的观众唱的。而他本人也在无数次的表演中逐渐接受并且拥抱了这一切。甚至在现场乐队的编排上,《礼物》这首歌是天然没有许巍本人的vocal的。看着台下全场齐唱着自己当年在《完美生活》中写下的那依旧灿烂的笑容,《时光》中那晚霞般的笑容,和《漫步》中看着自己的微笑,在台上已到知天命年纪的许巍,脸上写满了平静的安详。
——后生阿豪
此福禄寿非彼福禄寿。福禄寿由范晓萱、周俊伟和日本音乐人金木义则组成。这张实验专辑可能是00年代发行的众多华语专辑里华语含量最少的(事实上几乎没有),也是最具趣味性的、甚至放在20年后的当下聆听也足够令人耳目一新。在涩谷系味道纯正的“nani”里,由于不会日语,干脆用类似日语发音的“词句”编了一段仿日语歌词,这样解构语言、融合各种音乐风格的游戏精神恰好十分符合“涩谷系”风格的主张。“巴黎的我”和“Kin-Gei-Geiei”再次用充满欺骗性、听起来像是某种语言的独创呓语带领听众走进不同的音乐异域。如果说在这之前王菲曾在《浮躁》中为我们呈现了类似的尝试,那么《序》无疑是一次更加狂野的游戏。
——苏丽珍
他们可能是玩票似的组合,在嘻嘻哈哈的玩乐态度之下藏着不轻易对“风格”下结论的实验精神,灵感四溢的音乐由此诞生,而“福祿壽”这一名号又透露出对传统音乐的新奇向往。挑选筝的音色,奏出不断拼接的循环乐段,你一言我一语传递快乐讯号;有时由康茄鼓搭起律动,有时大量采用电气节拍与合成声音,三位音乐人平日涉猎的各类音乐在创作的过程中重新熔炼。范晓萱唱着日语和自创“仿日语”,她嗓音中的搞怪俏皮感,在华语音乐类型的边缘处显得更加可爱。
——Rae @Raedio
华语内的绝对独特,粤北人唱着陕北腔,精准抓住“西洋民谣英雄”的形状却唱起本土陕北民歌。从北京城出走,采风,又在《走西口》与《卖菜》的一声口琴中精准回归。十一首歌曲的全场专辑留给民歌四首的篇幅,但这不是“民歌手”专辑,而是杨一个人与城市的挣扎纪实。“边走边唱”似乎是最佳概念,《没有什么可以激动的了》在城市脚步声中进行,用唱词与乐器遮蔽现实。《傻乎乎的老杨》则是出发前与后的自我嘲讽,顺带用工地的金属碰撞声拉出城市化与现代化的话语背景。然后急转向外,三首民歌指明采风之地——陕北,也用男女生活民歌留下底层之朴实、现实与挣扎之声。再转回北京,《那时候的心情》说“我要做的只是从这一站到下一站”,此时城市声音已远,《走西口》的现实已出现在京城。“豆芽”般漂泊,十字路口的爱情与理想,城市化的“空心”人,再落回理想与现实的反复追问。时代已变,美术馆与圆明园故事或被忘记;诗人已死,《内部参考》已在城市氧化中泛黄失忆。
——liz16
创造力和生命力是生命唯二的光华,对一位走出小镇的异族女性尤为珍贵,既是黑珍珠朦胧微弱的伴光,亦是永寻不止的天上星。
任何人都应该感受到《小龙房间里的鱼》是最独特的那一类创造力和生命力的泣血——是她横冲直撞向光鲜世界的武器。我们赞美3unshine,就更应该赞美吴虹飞。不标准的普通话,诡异神精质的气息声音,巫女般天真赤诚笨拙里藏潮湿危险的重复词句,让人生出羞愧。我们为什么不去创造自己的声音?先创造,先不管不顾地创造,先蔑视世界式地创造,先发泄式想象式自慰式地创造。
——不是很妙阿森
在普通乐迷眼中,伍佰应该是一个属于九十年代的音乐人,而事实上他和他的乐队直到现在都还在以约两年为一周期的频率发表专辑,并会时不时给出一些完全出人意料的佳作,《双面人》就是这样一张作品。
我并非一个从小到大沉浸在闽南文化的人,也对电子乐场景不甚了解。但即使是这样,我也能很容易领会到这张作品里世界观的完整与自然:伍佰将电子舞曲的音色/节拍融入到他管用的摇滚乐范例中,在这个基底上演唱出“新潮”的闽南语音乐。除开像《往事欲如何》这样的诗情歌谣,专辑中还有《台湾制造》对工业全球化背景下高速台湾的刻画与歌颂、《下港人在台北》对台南劳工移民境况的关注、《海上的岛》扑朔迷离且朦胧田园的乡愁意识……这些歌曲的亮点不仅仅在于它们的话题,请一定一定要注意伍佰的音乐意识以及他将这类“新潮”音色台语化且与他本来的音乐融合的尝试。
显然,这不是大众所熟悉的主流艺人伍佰,而是一个应该被重新认识的顶尖音乐人,只要你再去听一听这张作品(以及他的另外两张闽南语专辑)就明白他的音乐在多大程度上被华语乐迷低估与忽略。我无法在华语乐坛找到与伍佰和 China Blue 在音乐创新的持久性上比肩的人,伴随着其近两年在中文互联网上的“回潮”,现在也是时候去重听伍佰了,真正意义上的重听伍佰。
——瑞弗
榜单的价值即在于给出一份斩钉截铁的承诺,没有多少人会在意它的“遗珠”,包括我自己。但既然提起,我还是会想谈谈曹方,已经被新的世代遗忘的独立唱作人。
我曾为这份榜单的候选名单提名曹方的前两张专辑 2003 年的《黑色香水》与 2005 年的《遇见我》,这是一些轻盈的、灵动的、充满时代感的城市生活情歌,放至当下也会是华语独立流行的佳作。
世纪初的几年,因为传统唱片工业的转型或者独立音乐概念的东进,一系列后来被视为“独立流行”或者“小众女声”的音乐人开始崭露头角,包括台湾的陈绮贞、张悬、魏如萱(自然卷)以及大陆的曹方、牛奶咖啡、卡奇社等等。她们受到随豆瓣而兴起的文艺青年追捧,也为日后大陆的小众(独立)音乐培养出一大批忠实粉丝。而曹方则被许多乐迷视作“大陆陈绮贞”。
彼时曹方初出茅庐,青涩的她不敢独自演出,总是带着一只洋娃娃上台(见专辑《遇见我》的非主流封面)。两张备受好评的专辑下来,个人形象与音乐风格都独树一帜的曹方,成为媒体和乐评人眼中的古怪才女。
比起张悬或者陈绮贞在台湾成熟的流行音乐市场中发展较为顺当的路线,曹方的音乐生涯则有些曲折:大学退学前往北京担任录音助理,却没有得到唱片公司赏识,老板小柯自立厂牌签下曹方,首张专辑遇冷慢热,二专成名,却无奈行业不景气与公司解约,成立个人工作室,经历辗转。如今曹方依然不断创作,然而 Z 世代的享乐青年已然不认得她。
曹方或许还算幸运,遇到音乐伯乐小柯,才华得以施展。那些年间还有多少音乐人的创作被大环境耽误,没能顺利发行唱片,或者被淹没在选秀节目和粗制滥造的流行歌下,没能得到过乐迷关注?
——林艾舒
MLA《只因當湁酞紧张》 2005 维港唱片
我不认为还会有这么一支乐队,从不缺席,参与并主持着固定时段的特定仪式。听起来清新了些,但总是呛鼻的清新,开场就声势浩大地宣布Gigi Leung is Dead——清纯时代已死。噪音就跟苔藓一样爬满了清新的墙面,露出几块墙皮喷满了彩漆。我想你无法再继续幻想一个素妆美人漫步沙海,轻声唱着"走吧,走吧,人总要学着自己长大";或者还执着寻找,还有没有那些校园情爱,纯得能挤牛奶?清新乐队是群破坏狂,他们砸不烂所有的既定景象,至少要用乐器歇斯底里地宣告他们正"野蛮生长",在一层尘土上画着鲜花和春风。
——Byrd
这张专辑绑定了我中考之后那个暑假的回忆:潮湿的夏天,清脆的凌晨五点,暴雨和暴雨之前的窒息,某种离别的预感。三大件emo时而安静弹唱时而恣意倾泻,一些偏执的、沉溺的、自我感动的青春期思绪。在被玉米小麦和重卡车磕头机覆盖的华北平原,我看着墨蓝色的天空一遍遍默念“窗外的雨不要停”,在对未来的期许中尝试与那个从未到过的南方岛屿建立起精神链接。
——JoeZhan
现在的人们会说,那是“中国数学摇滚鼻祖”。但实际上他们一点都不像许多我们更耳熟能详的经典数学乐队。实际上他们不像任何乐队。当“数学”的标签也逐渐带上了挺多程式化套路化的刻板印象,也许回望这部2009年的作品时一种更恰当的描述是:那就是最带劲的,最酣畅的,不循陈规的,弥散于失重太空间,符号异托邦里的,废寝忘食,乐此不疲的摇滚乐。些许遗憾这里或是该项目唯一一次会提及弥勒唱片的地方,但他们在2000年代末期创造的哪怕是昙花一现的场景中,那些不甘去重复旧声音的,内地DIY开路者们的名字:Self Party, Fading Horizon, Muscle Snog, 波激小丝, 八眼间谍,33岛……我们,你,所有爱中国独立音乐场景的人们,是都不会忘记的对么。
——Ziggy
《囍帖街》大获成功,但谢安琪并未由此转型为抒情歌手。在其后发表的《Yelling》中,周博贤-谢安琪这对黄金组合锐意进取,既维持过往的戏谑讽刺口吻,又以更锋利的词曲、更豪放的编排、更自如的演绎,逐一触及港岛微缩发展史、娱乐八卦产业、断章取义乱象、男女平等议题与港剧风靡情景。另有旋律幽深的《年度之歌》,巧妙应答《囍帖街》声势带来的压力,足显歌者之情智。要想知道谢安琪何以为“平民天后”,《Yelling》是不可错过的精彩作品。
——小鼓
其实做〇〇年代五十佳专辑的评选,对我来说有些难。
那十年是自己音乐聆听偏好启蒙和建构的十年,很多摇滚乐在自己更年轻的时候很喜欢,会常常听,不仅仅是对音乐的喜欢,是与自己精神上对从前进行背叛和反抗的幼稚互文。
最终的五十佳专辑评选出来了,结果其实和我自己的五十佳差异还挺大。比如没有木马,没有刺猬,没有声音碎片另外的专辑,甚至没有痛仰,哈哈哈。但其实之前主导去做「温带复调|一〇年代专辑选」的时候,在编辑说里,我就说这是一个把一群喜欢听歌的人的审美融合去排序的过程,对每个个人来说可能都不会是尽善尽美的。而且有的人会从完全当下审美的角度去评价,有人会参考当时的音乐场景,参考当时的市场反馈,关联自己初次聆听的私体验。
我其实很想推荐《我不能悲伤地坐在你身旁》(左小祖咒,2005),有些专辑一开始很喜欢,后来可能打开得越来越少,有些专辑则相反。对我自己,《白日梦蓝》和《我不能悲伤地坐在你身旁》就是这样一组实例。
但我还是推荐《白日梦蓝》,因为我觉得在2008年及稍后的几年里,《白日梦蓝》《金色年华,无限伤感》《24小时的摇滚聚会》这样的摇滚乐,在自己二十岁左右的时候,是金光灿灿,充满动能的。当有一个机会重新打开那段聆听的记忆,我不想把它就这么匆匆折叠。
——黄尧
编辑:JoeZhan
欢迎关注项目账号:温带复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