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的情绪管理
查看话题 >真正的大格局,是包容:理解和吸收不同思想,生出万般变化
▏首发于公号:常青树茶业
▏作者:GaGa

1.有了包容,才有进步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很讨厌“格局”这个词,它出自我当时的上司之口。
这位上司经常说:“你的格局要打开。”
可是,我从来没有在他身上找到“格局很大”的痕迹。因为他言行上没有表现出对他人意见的理解,就连基本的尊重也缺乏真诚,更多是排斥。
如果不能海纳百川,如何能高深莫测?
这段时间,在习茶、写茶的过程中,我更感到如此。
对于种种事物的存在、种种他人的观点,不必认同,但须理解,这样才能有所吸收与消化,最终达成进步。
2.因为包容,无惧批评
我们在做茶知识科普的时候,时时抱着这样的心态:一时疏忽在所难免,但明知故犯可以避免。所以,我们会通过所知道的一切途径,搜索相对正确的结论。
有一次,我和沐沐就文章的内容产生了争论。
内容涉及饼茶与散茶的区别,难免要比较一番以突出它们的个性。要讲透,就要结合科学理论和实际情况,这又会涉及一点行业内幕和营销策略的问题。
沐沐担心,写得这么真又这么细,会不会“招黑”,会不会误导消费者以散茶为优。
她的看法不无道理,但我也不愿就此粗暴删减,破坏原有逻辑,将内容肤浅化。
我们争论了许久才发现,彼此的观点是一致的,而忧虑的问题来自对“观众产生误解”的预判。既是预判,并非必然发生的,更何况内容表述压根不存在误导。
如果观众会误解,那很可能是他本身就存有顽固的偏见。这是我们需要包容的。
综合意见之后,我们反复斟酌字句,对关键处做了表述的优化,也适当增加了一些说明以强调我们的态度。
每个人的认知都是局限的,我们做不到让每个人都认同,唯有做到问心无愧。不必畏惧他人批评而束缚自己,遇到了,“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便是。
3.包容异类,终止内耗
虽然认同并坚守“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但有时还是会被无理的批评困扰。那是由于不被理解而产生的不爽与不甘,恨不能将对方驳得体无完肤、哑口无言。
可是,将对方驳倒了又有什么用?这样就能杜绝无理的批评吗?
只有明理的人愿意转换立场思考,“杠精”“键盘侠”的嘴是永远堵不住的。
我们有过一篇非原创的文章,收集整理了网上和书中与茶相关的一些文字。那篇文章从标题到内容都试图迎合大众的心理——喝茶时照搬或改写到朋友圈,相当“接地气”,在各个平台都获得了远超于我们其他文章的阅读量、点赞量、评论量、分享量。
但是,我们也因此收获了第一个批评:俗不可耐。
看到这个评论后,我羞愧了几日。因为我自己也很看不惯充满功利色彩的这篇文章,觉得它与我的偏好、茶的调性完全不符。
后来,看到越来越多的评论,又觉得若不是这样的文章,我们还吸引不来那么多的粉丝,更不会发现其实也有很多人关心这些文字的内涵——并非只为了发朋友圈,还因为产生了共鸣。
反观那个评论“俗不可耐”的人,反观当初的自己,心胸确不够开阔。
我们还遇到过一个恶劣的批评,成功地让一个合理的观点变成了无理取闹。
它评论的文章,提到了潮州工夫茶艺中每次续茶前用开水冲洗所有茶杯的目的。我们依据自己参考的不止一方的资料,交出了“给茶杯加温,从而刺激茶香的释放,这样喝起来特别香”的答案。
这个问题跟当地的习俗和人们的习惯有关,没有标准答案,我们也相信这个行为的目的不唯一。所以,那个恶评提供的答案我们是认可的——每次斟茶之前需要回收茶杯,有可能混淆各个茶杯的使用者,因此冲洗一遍更卫生。
但那个恶劣的批评者为了显摆自己,用潮汕话评论,失礼地骂了脏话,丢了潮汕人的脸面。
我们没有得罪过他,他却用这样的口吻,我理他作甚?
这一次,我没有丝毫的不爽与不甘,做到了包容异类,取其精华,抛之脑后。
4.茶是包容的
央视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中,有这样一段话:“茶是包容的,在不同国度、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的人手中,茶呈现了无穷无尽的可能性。”这是讲茶的传播以及茶在他乡的融入与影响。
莫说茶在他乡,就是在已有大约两百款茶的中国大地,它也仍有无限可能性。只要你肯发掘,茶就能包容你的一切种法、制法、喝法,生出万般变化。
茶对你我都很包容。
落到每一个人,茶可以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中的“茶”,成为生活必需品;也可以是“琴棋书画诗酒茶”中的“茶”,成为精神修行的一部分;还可以什么都不是,不被放在眼里。
你可以喝得充满仪式感,在繁复的步骤中思考茶和“我”的存在;也可以喝得很简单,一投茶,一注水,一咕噜喝下去。
设置门槛的、贬低他人的,从来只有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