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消费观念因为什么事件改变了
查看话题 >最近关于消费降级的一些小感悟
最近新加坡有个菲律宾女孩火了,她在社媒上分享她爸给她买的约合400RMB的包,并写明:“我的第一只奢侈品包包。”引来好事网民教育她不懂奢侈品牌。后来她的回应感动了许多人并收到了很多鼓励。她说他们一家人刚来新加坡的时候连面包新语都买不起,对她来说,爸爸辛勤工作给她买的小CK就是奢侈品。
我又想起以前那位新加坡同事,一直用OPPO Reno系列,上部手机用了三年坏了才换,并嫌Reno越卖越贵。对她来说,她从没想过要买iPhone。其实她的工资并不会太差,iPhone肯定买得起,但也不耽误嫌它贵,这二者之间并不矛盾。前阵子还认识了位高薪人士,住着地段好的优质公寓,也有车,却用着三星低端系列(甚至都不是中端),而那是她现在用的唯一一部手机。现在在这座国际化大都市,我看到许多低欲望消费的年轻人,那并不是经历过消费主义洗礼、付出了血泪教训之后通过经验总结而重返低欲望,而是从未对消费产生过多的欲望,她们不曾冲动消费,更不曾想要拥有奢侈品,而她们的快乐好像也并不需要通过消费来获取。
之前点开首页推荐的某个视频,说中国的年轻人:眼界宽、品位好、收入少。好像确实有点道理,尤其是生活在大城市的人们,触手可及最新潮的产品与服务,再加上社交媒体呈现出的假象,见识广自然了解什么是最好的,当知道什么是最好的时候,自然也就想要最好的。好像买手机只能买旗舰,买运动装备以前是耐克阿迪现在是Lululemon、Pantagonia、始祖鸟。点开姜思达的直播,我惊讶于原来还有很多看起来平平无奇的东西可以卖出那样的价钱,感觉许多东西售卖的都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产品所代表的生活方式。姜思达的带货力在平台算前几,所以他所针对的群体购买力是很可观的。
总是谈消费降级,大多是因为之前有过升级,现在才有了降级。好像只有踩过坑赔过钱之后才学会要省钱。可是为什么我们无法做到从一开始就对这些身外之物无欲无求呢?身边有些新加坡年轻女孩也会嫌耐克阿迪动辄上千(已折合成RMB)的运动鞋贵,买衣服就只有新年才买,总花费还不到一千。她们也并非都出身于低收入家庭,也有的父母就有些大牌包包,却能很清醒地认识到那些都不属于自己,自己还没有赚钱买这些的能力,更不会要求父母给自己买奢侈品。当然我说的这些例子并不代表整个新加坡年轻人的消费观都是如此,也有很多人也很崇尚名牌,但她们让我不禁反思自己,想想小时候也穿过二三十块的硫化鞋,可就在疫情前我还持续性地平均每个月都买一双球鞋,面对上千的标价只觉得定价合理,可入。我好像误把一些品牌的产品定价当成是理所当然,而没有去思考这件物品本身的价值应该是多少。
最近很多up做这个选题,说大环境使然,人们都不想买了,消费从冲动回归理性。确实也是这个时代让我们被动地开始减少消费,之前快速增长的经济让我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好,而现在,钱包缩水了,消费自然也就少了。不管是客观条件还是主观因素,好像都让我们消费降级了。我们本就该去思考物质本身的价值,而不是不假思索地接受资本给我们定好的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