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黑天鹅”的思考
对“黑天鹅”的思考
:
电影《黑天鹅》勾起了我脑海中一个暌违已久的词——quarter-life crisis(青年危机)。
电影中的女主角妮娜,一方面在芭蕾舞表演上,追求perfect,并渴望在新剧中同时饰演黑、白两天鹅的角色;另一方面,苛求完美的她在现实生活中,遭受严重的心理疾病的干扰,幻想出与她抢黑天鹅角色的lily,受尽折磨。
与影片中的妮娜类似,在我们生命1/4时期(差不多25岁左右),我们中大多数会经历一段自我怀疑,情绪不稳,迷茫将来的日子。叫做quarter-life crisis(译作四分之一生命的危机)。
在这段时期,我们原先校园内静止,安逸的生活被打破(对比妮娜在新剧表演前重复,枯燥,单维的芭蕾训练),一下子由单一的学习生活步入有多元价值体系的社会中去,面临就业,婚姻等物质层面、人生意义的追寻,未来价值的判定等精神层面问题的困扰,出现迷茫焦躁的心态,甚至像影片中妮娜一般出现过激的反应,引发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前些天在知乎上看见一个网友热议的新闻:一个系清华大学出身的大学生在一家公司面试时遭淘汰,得知淘汰的消息后这位大学生表示非常不解,多次问公司相关人员索要被淘汰的理由,疑有黑幕。
可能在学生时期人们对价值的评判标准并不多元化,但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并非单一层面的GPA抑或名校出身所能界定。
社会是多元化的,它包含着旧式制度和思想的淘汰,和新式理论的生成。
所以,当从大学这一较为简单的“小社会”真正进入到复杂的社会大环境中时,碰壁、被拒绝是很常见的事。
对于初次体验的大学生来说,也是很现实并且一定会遭遇的事。
毕竟职位的合适与否,并不和纸上打印出来的成绩成正比,追求perfect也不是获取所需东西的护身符。
在纽约大学Tisch 艺术学院的毕业典礼上,演员罗伯特·德尼罗提起最近一次被拒绝的事:他在尝试《塞尔玛》中马丁·路德·金的角色中,自我感觉良好,认为此角色就是为他创设的,结果遭到拒绝。
当然,这还不是最惨的拒绝经历,他曾七次试镜《战鼓轻俏》——先试演其中一个角色,后面试了导演和制作人的职位,又回去面试了另一个角色……最后什么也没捞到。
然而日后他却拥有《教父2》《美国往事》等多部经典作品,跻身奥斯卡影帝。
他告诉新一代:并非努力就能获取好结果。并鼓励他们尝试各种机会,保持内心的开放,去体验新事物。
一直觉得雪莉·桑德伯格(Facebook首席运营官)的一句话言简意赅而意蕴无穷:在当今时代下,职业发展不再是传统的爬梯子模式。
:
在《黑天鹅》两个小时内各种矛盾元素集中式地激起、碰撞中,我们发现妮娜 的quarter-life crisis还受到其母亲早期教育和价值观的影响。
妮娜的母亲原本也是芭蕾舞演员,因怀孕不得不终止自己的事业,于是便将梦想强制过继给她女儿——从小送妮娜学芭蕾,不许妮娜很晚回家,每晚用音乐盒为妮娜催眠并每早喊他起床,对妮娜日复一日的训练 ……
写到这里,一个新词“古人”突兀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在另一篇文章中,它表示一些人活在当下的时代潮流和意识形态中,却仍用过去的思维方式来指导着自己的行为和表达。
与妮娜母亲类似,一些根深蒂固地驻扎在上一辈中的观念,或忽略了时代的发展,或与新思潮碰撞、冲突,在不符时宜的情况下,潜移默化地嫁接给下一代,加重了下一代人的quarter-life crisis。
比如名校情结,反映了上一辈人“雏鸡变凤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观念;
比如“读书无用论”,则是上一代及早成立自身的事业的观念和新时代”终身学习”理论之间的矛盾……
曾在知乎上看见一个问题:是询问普通一本考研到清华读硕士,再去哈佛读博士的可能性。
显然题主具有很深的名校情结,这本无可厚非,并且从其出发点来说是值得赞扬的。
然而面对社会中产阶级中各种为教育而疯狂的集体现象,我们不禁想追问:
最优秀的学校是否等价于最优秀的个人?最优秀的个人的存在又是为了什么?是为了以后稳而舒适的生活?还是在诺奖星云奖名单上看到自己名字那一刹那的快感?
在时代大流中,跟随现阶段特有的“清北复交”,“金融、CS、IT最挣钱”的主流价值观,是否最适合自家孩子的发展需要?还是只是让他对“学习”这一项基本技能感到恐惧并变得排斥?
可见,在这一时期,青年不仅要在自身的愿景和自身条件的局限这一对矛盾中斡旋,还要在上一辈的期许中寻找妥协,以期在面临quarter-life crisis时顺利地找到出路。
那么我们如何在这两点之间谋取一个平衡?下面有两点小建议:
:
1.不应将人生的繁荣只定位在前20-30min.
好莱坞编剧顾问 悉德·菲尔德 的三幕剧理论有这样的表述:
在长达两个小时(120多分钟)的电影中,应该在第一部分(大概20-30min之间),设一情节点,突出主角必须实现的目标;第二部分(大概在影片一半的位置),凸显在实现目标过程中的各种矛盾,主角与苦难的对抗;第三部分则是最后的结局。
而经历着quarter-life crisis的我们,显然还只是处于“影片”第一部分,却巴不得把第二部分的精彩纷呈也移植过来。
比如很多人观念中的学习模式是这样的:人生第一部分完成本硕博的研读,后两部分靠着第一部分的老底一招鲜吃遍天。
于是,在这种主流的价值观影响下,高考贴吧上的励志文和考研公众号中的“打鸡血”文章盛行,他们或一抒在考研n战中“置死地而后生”、“涅盘成凤”的豪言壮语、励志箴言,或大慨对前三年的浪费光阴,以致没有拿到保研名额的后悔哀怨。
然而却很少从中看到因为之前的不努力,而引发他们对于人生第二,第三部分的反思和规划。
这倒让我想起了一个西方国家“终身教授”的轶闻:一篇在比较东西方学术生存之道的文章中谈到,欧美学术界拥有大量的懒散成员,他们早年活跃于学术界,在拿到终身教职之后往往不再奋斗,十几年不出一篇论文也是常事。
这也体现了他们意识形态上的“搁浅”,搁浅在影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将第二部分之后的情节一股脑涌到第一部分中,从而降低了影片的整体价值。
因此,个人建议,不应只将人生的繁荣定位在前20-30min,并不需要在能力还不够,家里并不能良好支持的情况下,直接慷慨激昂地冲刺最好的大学,可以先选择就业一段时间,等完成了人生资本的原始积累过后,再进行硕士生博士生的研读。
常看到一些人,本科过后直接工作创业,在攒足资本后,在三十多岁的年龄段进行读博或出国深造。
可见,学习并不是青年的主战场,而是具有终生性质的任务。
(悉德·菲尔德)
④:
2.提前接触社会的多元,体验不同职业
很大一部分经历着quarter-life crisis的人,他们初期根本没有一个对社会不同职业角色较为全面的初步了解,与此同时,绝大多数人的第二、第三部分的方向都是由第一部分不完备的视角决定的。
就像《黑天鹅》中的妮娜,她的人生方向——芭蕾舞演员,其母亲在早年就已经帮她确定。
他们前期没有多样化的人生体验,于是,在面临crisis时便没有应对它们应有的多样化的能力,同时,他们也没有多元体验后对自身兴趣的充分了解,在后期只能随大流前进。
前文谈到桑德伯格的一句话——“职业发展不再是传统的爬梯子模式”,如今我们到更像置身于一个拼图迷宫的游戏中,走出迷宫靠的并非是管窥蠡测,而是收集更多的拼图,以获取对整个迷宫更清晰的认识。
因此我们发现,在单一的职位和人生模式难以实现价值的今天,斜杠人生成为一些追求自由和体验的年轻人的方式。
然而“记者/演员/摄影师”这样的斜杠青年角色,并非那些躲在本学院本专业的温室下,打着网络游戏,只完成课本知识应付GPA的人生模式所能够抵达的。
个人认为,在经历了繁重冗长的应试12年之后,本科这一宽松的学习阶段更是为涉猎世界的新奇,接触社会的多元而准备的。
作者:阿佚,能抱着书从早看到晚的书磕,旅游途中热情爱交友的话痨,喜欢在健身房挥洒的汗水。善于将学到的专业知识用于剖析社会热点,对教育研究,哲学问题,心理学抱有极大的热忱和学习耐心。爱出去见识新的世界,领略各地风土人情。
985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