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城谷《小说诸葛亮》( 四八)》陈再明译》23.1.18
《宫城谷《小说诸葛亮》( 四八)》陈再明译》23.1.18
出师之表 (1)
新年来临,这一年,依蜀历为建兴五年,公元227年。
到了三月,诺葛亮率师出征,宫中诸事皆委于费祎之友董允。
董允者,其父董和,乃荊州南郡人,先祖来自益州巴郡江州县,曾仕于刘璋,官至成都县令。虽为富裕之家,但持家甚俭。因不愿叨民之予,自请调迁巴东属国都尉。县民闻讯,夾道挽留,其数竟达数千人之多。后来,升为益州郡太守,李恢为其部吏。于是,董和成为刘璋时代的名臣。
出师之表(2)
有其父,不一定有其子,后汉中期时粱商之子梁冀,即为其例。惟董和教子有方,培育其子董允为良才,遂为诸葛亮所青睞。官中诸事皆委之于他,亦即丞相府的大小诸事都由他去处理。
仲春之末,诸葛亮举荐董允为侍中,并拜为虎贲中郎将,随军出发。丞相府改由蒋琬、张裔二人料理诸事。
遂至三月,诸葛亮决然出师。这时,诸葛亮四十七岁,刘禅二十一岁。诸葛亮呈上《出师表》,曰:″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之表(3)
《出师表》,述及侍中、侍郎的郭攸之、费袆、董允等人,皆为良实之士,志虑忠纯,是经先帝提拔,作为陛下之用。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愿陛下重用他们,以兴汉室。、、云云。
向宠者,荊州南郡宫城县人,丞相府长史向郎之侄,长于军事。昔日,刘备攻打东吴之时,虽败却无伤亡撤退,受到刘备的赞许。
《出师表》述及诸葛亮本人云:″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以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写到这里,诸葛亮忆起在隆中的恬淡的农耕生活,不胜感慨系之。
出师之表(4)
《出师表》继云:″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弩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最后,诸葛亮云:″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泗,不知所云。“
刘禅皇帝下诏曰:"诸葛丞相忠诚弘毅,忘身忧国,不负先帝之所托。由是励其身,完成大业,是为所盼。″
出师之表(5)
刘禅明示远征军,由诸葛亮亮统率二十万兵卒,授与旄棋犛竿,付与军事指挥权,由他专断,执行天罚,恢复旧都。
在选择谁作先锋时,是魏延,抑马谡?诸葛亮颇为犹豫。为此,杨仪建议云:″魏延若作先锋,由于他的傲慢,必定坏事,不如不选他。″ 此因杨仪与魏延的关系,如水火不融,才出此言。
最后决定,由魏延、马谡二人都作先锋。赵云、邓芝统领全军,委赵云为镇东将军,委邓芝为中监军-扬武将军。以二军为阳动部队,声势浩大,诰诰荡荡出征。
此外,诸葛亮之子乔,准备带领齐方之子仄、老岱之子岫,作为别动队出发,可是,诸葛亮却说:"齐仄应留守成都。″ 齐方也就不让其子随队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