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精灵开启的世界---系列1
说到“兔”这个词的时候,脑中第一闪念是丢勒《野兔》的浮现,家中有个兔姐姐,最近又在粗浅地关注一些艺术、哲学、二者关系之云云,故萌生梳理兔之相关绘画、艺术点点之念......
现在小豆进入正题...
国家、地区为主线,时间、艺术类型为副线。
中国
兔在古代有祥瑞、机敏的美好寓意。我国兔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远古的新石器时代。兔子被视为祥瑞之兽,兔与人类相伴了数万年。
据考古学家袁靖介绍,迄今为止,在全国数百处出土动物遗存的遗址中,发现有兔子遗存的遗址有 79 处,涉及22 个省市自治区。从地域范围看,东起山东, 西至新疆和西藏,北起黑龙江,南到广东,在全国范围内大都分布有出土兔子的遗址,但大多数遗址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从时间跨度看,大多数遗址主要集中在新石器时代,也包括夏商周时期和汉代。
兔子长相温顺、可爱,自古兔形的玉器、青铜器、瓷器、绘画等器物时常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这种兔形尊在青铜尊中是首次发现,1992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M8号墓出土。
大小:高22.2厘米、长31.8厘米 。形状:卧兔形盛酒器,上部的敞口长颈尊与下部的卧兔(腹中空)相通。兔作匍匐状,双目前视,两耳向后并拢,四足蜷曲,足间有矮长方形器座。纹饰:兔身两侧饰三层依次凸起的圆形纹饰,由里向外依次是涡纹、四目相间的斜角雷纹和勾连雷纹。
周朝是中国青铜铸造的巅峰,有着丰富动物造型的青铜器问世,这里面也包括兔形青铜器。


这件西周时期兔形尊是目前所知中国时代最早也是唯一一件立兔形尊,距今已有2900年的历史了,兔子三瓣豁嘴,两只大耳上举,短尾下伏,形象十分写实。这件立兔形尊背上还有一只伏卧的小兔作为器盖的钮。虽然它的形体很小,但鼻眼清听,相当传神,它与立兔相结合,好似表现一只原本安安静静伏卧在草丛中休憩的小兔,突然被狩猎队伍的马蹄声、弓箭声惊醒,当即站起身来四下观瞧,并随时准备逃跑的场景,艺术构思十分精妙。兔尊后脖颈处有2行13字铭文,标明它当时一位名叫“典”的贵族,因为周王命令小臣“丰”赏赐给他一件较正弓的用具,他为了纪念这件事情而制作的。

车衡通常为一根圆柱形的木棍,其主要功能是缚軛驾马。这件器物的主体呈空心圆筒状,用于插入木衡起到稳固和装饰的作用。双兔立于圆筒之上,作反向奔跑状,俯首曲肢,圆目长耳,臀部相连,腹部两侧装饰有云纹。这件车衡饰铸造精良,双兔形象写实,造型生动活泼,是西周青铜车马器中的精品。



文物中常见玉雕兔子,不管是神话还是传说,用玉来雕只兔子可谓是一语双关!几乎每个朝代都有玉质的兔形器物。


权平底,底心有一圆孔,中空,顶部饰一兔纽。器身薄施一层青釉,釉色泛黄,施釉不到底。器物顶部兔钮四周刻划一周莲瓣纹,外壁上半部分刻划六组小团花,间隔处饰篦划纹,外壁模印莲瓣纹一周,每组莲瓣内刻划一束植物纹。 此权造型端庄,兔形钮栩栩如生,釉面玻璃质感强,开细碎片纹,模印之纹饰清晰,布局规整,线条流畅,富于艺术美感。此权为隋代青瓷器的典型之作。


卯兔在十二生肖中排位第四,方位为正东,时辰代表早上5点到7点。
唐代苏鹗《苏氏演义》中道:兔十二属配卯位,处望日,月最圆,而出于卯上。卯,兔也。其形入于月中,遂有是形。意思是兔十二属相配卯,望日(农历小月十五,大月十六)月亮最圆,月亮上有像兔样的形状。




在中国古代,白兔往往被视为祥瑞之兆。古人还将白兔与孝行相关联,如《旧唐书》和《宋史》都曾记载行孝之家出现白兔、灵芝等祥瑞的故事。
这件白釉兔,兔蹲踞于八边形台座之上,昂首前视,双耳后抿。通体施白釉,台座底部露白胎微泛黄,兔眼点褐彩。巩义黄冶窑窑址曾出土造型相近的素胎残件,结合胎釉特征判断此件器物当属巩义窑产品。
巩义窑是古代巩义地区窑口的总称,其中以黄冶窑和白河窑最为著名。巩义窑历史悠久,始于汉,发展于北魏,成熟于隋,鼎盛于唐。巩义窑以在中国陶瓷史上产品种类众多,名声显赫,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尤其是早期青瓷窑炉和早期白瓷的发现,填补了中国陶瓷史上的空白;唐代白瓷、绞胎、颜色釉瓷无不体现高超的工艺技术水平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唐三彩、唐青花更将中原文明和草原文明、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相融,构成中华民族呈献给世界的珍贵历史遗存。

全身施透明白釉,造型圆润,唐风拉满。(可以和上面一只唐兔对比看)

瓷兔小巧玲珑,活灵活现,是一件孩子们的玩具。唐宋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人们更加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家中长辈在乞巧、春节等节日里为孩子们购买各种动物玩具已渐成风俗。为适应这种需求,工匠们也捏塑出造型各异的动物售卖,为儿童们所喜爱。此件瓷兔应是当时出售的儿童玩具。




枕略呈扇形,枕面边缘刻划花叶纹,中心为复线长方框,内有一花瓣形开光,开光内刻划黄兔、绿草、白色的土地。开光外为黄色剔花卷枝纹。施釉至枕侧一半处,釉边沿饰复线装饰。枕背面有一圆形通气孔。素底。此枕主题纹饰更加突出,设色淡雅清新。从现存实物资料看,宋代大多数三彩枕以绿色为基调,辅以黄、白、褐等色,几乎不见蓝色,配色清新明快,柔和淡雅。纹饰主要有人物、花鸟、动物等。

碟敞口,斜折沿,平底。外壁无釉。内壁施黄、绿、白三彩釉,并以刻花为饰。内底刻划坡地上兔子一只,饰有刻划的花草纹。小兔两耳竖起,作回首观望状,似在草丛间奔跑跳跃,自然生动。 契丹族建立的辽代,国人以游牧、渔猎为生,本无陶瓷生产。随着与中原地区交往的不断深入,中原的陶瓷器和制瓷技术传入辽国,并逐渐为其掌握和发展。此件三彩器的造型、纹饰、烧造工艺等各方面均可见中原地区五代以来制瓷业的影响。 目前所见,辽代烧造三彩釉陶瓷器的窑口有内蒙古自治区赤峰缸瓦窑、辽宁省昭乌达盟巴林左旗林东南山窑、北京龙泉务窑等。

此兔长耳短尾,四肢腾越,善于跳跑的特性刻画得非常真实,只是颈部相交之绳带有何含义尚不清楚。

长6.7厘米、宽2.6厘米、高3.6厘米
史绳祖是南宋时期的一位士大夫,著述颇丰。在他与继室的合葬墓中出土了金银器、玉器等38件珍贵文物,反映了南宋时期的高超工艺水平和审美取向。
这件兔形镇纸也是随葬品之一,由和田青玉圆雕而成,呈伏卧状,兔子双耳软绵地贴于背上,腹部、腿部刻短细线条,似为兔的软毛。双眼圆润有神,三片小嘴唇加以两侧阴刻的胡须,好似在微微颤动。

青玉兔纽方印,玉质带灰,印面未刻,纽及边角有伤。

长6.2厘米、宽4.4厘米、高2.6厘米
兔身卧伏,四肢收屈,弓背丰臀,短尾下垂,长耳后抿紧贴项背,全身圆润饱满。兔双眼为圆圈状,眼梢线向左右延伸,抿嘴,鼻子、胡须和四爪均用阴刻粗线条勾勒,兔毛以平行的细短阴线刻饰,装饰性强。腹背竖穿一孔,可系可佩。整体似作觅食状,质朴敦实、憨态可掬,有唐宋遗风。




俑作为陪葬品在中国拥有数千年的历史,有人和动物各种形象,明十二生肖三彩俑的工艺惟妙惟肖,反映了当时的生活风貌、艺术情趣。十二件俑均塑人捧生肖,作站立状,其中六件帽冠施绿釉,方形底座中空;另外六件帽冠饰绿彩,方形底座为实心。人俑面部露胎,着交领广袖拽地长袍,双手平交于胸前,扎束腰带,外衣施淡黄彩,内衣领口、袖口等处施绿彩釉、绘褐彩,釉色明快,富有层次感。
生肖俑亦称生辰俑,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其后,生肖与人的命运相结合,逐渐神秘化。
俑作为陪葬品在中国拥有数千年的历史,有人和动物各种形象,明十二生肖三彩俑的工艺惟妙惟肖,反映了当时的生活风貌、艺术情趣。


三彩琉璃手托兔女立像瓦,明,瓦长9厘米,口宽10厘米,通高38厘米。 瓦背为仕女立像,左手托兔,右手长袖后摆,隐于身后。瓦身部分残缺,釉彩为黄绿两色,但人物仍为黄、绿、白等三彩琉璃。故宫收藏的此类琉璃瓦件,皆出自山西,还有八仙、武士、宦官等不同身份的人物,其造型生动,衣饰各有特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是研究明代琉璃的重要实物。采用手持生肖动物或人身生肖动物首的形象来表达十二生肖的做法在我国有悠久的传统。这种手持小兔的仕女形象很可能亦是生肖瓦的一种,借以寄托人们的美好愿望。

兔纽,其左耳后垂,右耳未损必微耸,兔首侧视,若觉异状,似闻奇声,栩栩如生,印面“封”阳文1字,细边,宜作姓氏解。同样兔纽铜印,另见2枚,现存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二印皆较本印大,其大者阳文“嘉靖己丑武士”,即明代晚期嘉靖8年(1529年)本印应该同时。

墨外形作一方一圆相接,相接处饰云纹。圆形部分一面饰树下与兔子,另面「癸卯解元」楷字,面上并有穿。方形部分边框起棱,一面「古歙岩镇程君房制」楷字,一面:「夜光维何,顾兔在腹。冉冉天香,逮尔场屋。幼博」程君房楷字诗文,由其诗文中描绘夜中见月,并思及「场屋」的情景,可知是藉景而言事,并用以祝贺进取功名的墨品。墨侧有「寥天一墨」、「辛丑年造」楷款。





瓷瓶的四面画了四只形态各异的兔子,它们或卧伏在地,或回头而望,憨态可掬,情致宛然。

兔子越过海浪的形象,在中国殊为少见。大都会博物馆认为,这种动物跨海而行的图案,是呼应了明代前期郑和航海远下西洋的活动。
(小豆会联想到是否和日本的“波兔”形象有关)




青花缠枝花卉兔纹瓶,明代


玉质,青白色,带淡黄赭斑。雕兔形,一只前足举起,作回首状,口衔灵芝。此间雕工甚粗,与另外十一件肖形器组成十二生肖。




兔青玉质,局部黄沁为人工染做。玉兔呈伏卧状,四足弯曲向前,背部、双耳处有数道阴刻线刻画出毛绒质感,口衔灵芝,更显玉兔之温顺可爱。玉兔嵌有红宝、碧玺等彩色宝石八颗,颜色明艳洁净,从青玉的底色中透出闪闪的斑斓,赋予玉兔灵动之感。此兔造型圆润,雕工洗练,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兔为月宫灵物,灵芝是传说中的仙草,兔衔灵芝的形象更增添了吉祥长寿的寓义。



十二支神是指十二地支的守护神,对应十二生肖的形象,其中玉兔是清晨5点至7点卯时的守护神。本品为上海博物馆所藏一组玉雕兽首人身十二支神坐像中的一支。
玉兔尖嘴、圆眼、竖耳,身着交襟宽袖长袍,曲膝半趺,右手持折扇,左手握拳上举。整器集圆雕、阴刻、浅浮雕等多种技法于一体,雕琢精巧,玉兔支神摇扇持物,怡然自得。


圆明园西洋楼海晏堂十二生肖铜像之一兔首,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后经相关部门努力,2013年由法国皮诺家族捐赠,从此国宝回归中国,并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兔儿爷大约诞生于明朝中期。传说有一年北京城里起了瘟疫,月宫中的玉兔捣药为百姓治病去灾,人们据此塑造了多姿多彩的兔儿爷形象,在北方地区广为流行。除一身金甲红袍、端坐于莲花座上的正统兔爷儿形象外,常见的兔儿爷还分为戏曲角色型和生活型,前者脸谱穿戴、身段神气;后者更加世俗化,贴合社会时尚,如剃头师傅、鞋匠及卖馄饨、卖茶汤的……社会群像应有尽有。


扁圆形壶身,装饰黑地五彩流云,似乎象征仙境,两面开光内各装饰有小景画,一面是双兔与灵芝,一面是溪岸双兔。带画珐瑯盖,搭配象牙匙,盖面饰正面朵花及卷草纹。在有限的空间中所制作的小景画,画面之描绘极为细致,兔的毛发、岩石的肌理、成片的花草背景,都一丝不苟地呈现。底有白地蓝方框红书「雍正年制」宋体字款。《活计档》雍正八年(1730)珐瑯作纪录提到,雍正九年(1731)曾烧成「黑地珐瑯五彩流云画玉兔秋香鼻烟壶」,即可能就是这件鼻烟壶。

歙(shè)石,砚作圆形,以弦纹相围而成砚堂,无墨池,石色黑,有罗纹刷丝及眉子细纹,砚首壁侧刻:「仿宋玉兔朝元砚」,楷书七字,砚背亦以弦纹一道相围,中刻一轮明月照大地,一兔作回首望月之状,周缘镌清高宗御题砚铭乙首,楷书:「小圆大圆如月盈,其中更孕玉䨲(nóu)形,文房受墨宜管城,宣毫顾处能无情。」款题:「乾隆御铭」,钤印一:「会心不远」。带紫檀木盒一,盒盖面刻:「仿宋玉兔朝元砚」七字。

这个像盘子似的家伙其实是一块墨,上有十二生肖形象,兔子在三点钟方向。这个墨块非常有趣,其中心是一个表盘,上面甚至还刻有罗马数字。这块墨的原始创意来自于乾隆皇帝,他首先御制了这种西式表盘加十二生肖的墨块。后来,这种形制被屡次摹仿复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