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易》的传承》
《 汉代《易》的传承 》陈再明 23.1.21
《易》的传承 《易》,最早是由鲁商瞿传承下来的。由他传给鲁桥庇子庸,齐田何子装继其后,再传给丁宽,然后则由施雠、孟喜、梁丘贺、焦延寿四人传承下来。由是施家有张、彭之学;孟家有翟、白之学;梁丘家有士孙、彭、衡之学;焦家有京房之学。但《传》中有″言《易》者本之田何之家″一语。可见,田何是统绪中的关键人物,在西汉有相当大的影响。这就说明《田何易》三传而至田王孙为博士,四传而至施、孟、梁丘极一时之盛,成为西汉易学的主流。 《孟喜易》有改师法的问题。众推孟补博士缺,宣帝以他改师法而不用。"师法″不是说以师为法,而是把师法所说的,赋予以法的权威性,这一观念,在孟喜以前巳经就有了,不能说《孟喜易》改师法。 京房受《易》于焦延寿。可是,孟喜的弟子翟牧、白生,为何不承认《延寿易》即孟氏《易》?因他两人皆为博士,代表田何系统的正统《易》学立场。 然则卦气说,何以至东汉成为汉《易》的主流呢?因为在战国中期前后,阴阳观念已进入于《易》的范围,这在对《易》的解释上提供了一大便利,也是一大进步。但此时只见于系辞、说卦,尚未应用到卦与爻的本身。阴阳观念对汉代发生了很大的影响,于是表现为时历运行中之气,其与卦及爻的结合,由此而形成卦气说。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