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学:人们对世界认识的成长
作为中文,形而上是一个翻译,《易传》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说法,在最初的翻译家心里,形而上学应该是一种研究“道”的学问。
形而上这个词汇源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弟子们将老师讲述前辈哲学家研究世界本原理论的讲稿汇总成一本书,原意为“物理学之后”。所以,形而上学讨论的是世界本原,或者说世界存在的学问。
马克思曾经批判形而上学是静止的、孤立的,我觉得对形而上学的这种批判和巴门尼德、柏拉图这一派系有着比较大的关系。古希腊哲学家认识到大千世界只是人们感知到的现象,在纷繁芜杂、不断流变的现象背后,隐藏着世界的存在。巴门尼德把存在设想为一个静止的、有限的、完美的球,这个完美的球在我们的感觉之中形成了万千现象。而柏拉图则把存在设想为“理念”,理念是碎片化的巴门尼德的存在,尘世中的万千现象都是理念的摹本。柏拉图常用的例子就是床,尘世中虽然有着万千个不同的床,但是它们都是床这个理念的摹本。很显然,巴门尼德的存在之球和柏拉图的理念都是静止的、孤立的存在。
再谈一点,形而上学问题不止是直接的关于世界存在的研究,它反映了人们对世界认识的成长。威廉詹姆斯在《实用主义》里讲过一个故事,大家在争论一个问题:人绕着松树跑,松树背后有一个松鼠,松鼠趴在松树的另一侧转,始终让人看不到,问人是不是在绕着松鼠跑?大家为此争论了很久,威廉詹姆斯解释说,关键在于如何定义“绕着”,如果绕着指的是人在松鼠的东面西面南面北面跑,那么就是绕着;如果绕着指的是人在松鼠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跑,那么松鼠对着人的一直是肚子,人就没有绕着松鼠跑。
很特别的是,威廉詹姆斯把这场争论称为“形而上学争论”,我认为在西方哲学家的思想里,形而上学很多时候带有柏拉图理念的色彩。在柏拉图的观念里,是用“理念”来解释世间万物的,而理念本身并不需要解释。人们之所以有争论,就是因为他们的观念里,“绕着”是一个自在的、完美的柏拉图理念,我们要讨论的是,某一个行为应不应该归属为“绕着”。而威廉詹姆斯则把柏拉图理念下降到尘世之中,“绕着”不再是一个自在的、完美的、不需要解释的理念,而是一个承载着尘世经验的工具,我们既可以这样定义,也可以那样定义。威廉詹姆斯通过调整词汇的定义,破解了人们的争论。
这个争论很像形而上学的观念成长的历程,在哲学上有认识论转向、语言学转向的观念变迁,形而上学则从本体论一步步裂解出认识论和语言学的分支。维特根斯坦说,词语的背后并没有指向一个本体论的存在,而是人们之间相互沟通的语言游戏。在使用词汇来描摹世界的时候,我们应该研究每个词汇的使用情境,从而找出词汇在此时此地的内涵。这个想法与威廉詹姆斯的用法是如此一致。我们不应该这样考虑问题,这个行为是不是“绕着”,而是用另外一种方式考虑问题,如果我们这样定义这个词,那么。。。。这样,词语就从自在的理念转变成为承载着尘世经验的工具。
只是理念代表的完美神圣,变成了应该每时每刻考量使用情景的语言游戏,形而上学的神圣性就被消解于无形了。
汤圆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古代单方面权利义务关系的十大后果 (3人喜欢)
- 对于阳明先生知行合一理论的反思 (1人喜欢)
- 读《实践论》谈知行合一 (1人喜欢)
- 扬弃传统文化之称呼学 (1人喜欢)
- 扬弃传统文化之中医概念体系的缺陷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