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君”指什麼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這句話我過去只是囫圇看過。沒有結合孟子這句話所在的上下文的全文,根據其具體語境和當時的時代狀況,體味當時孟子說這句話到底是什麽意思。
昨日我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這個句子所在整段原文看了一遍,發現了過去沒有發現的問題:這裡的君到底指誰?
人們受後來的歷史的狀況的影響,很容易自然把“君”當成統治天下的君主,即天子。其實,孟子所在時代和秦到清的那段歷史時期的社會結構大大的不同。後世是帝王專制,而孟子那個時代是封建社會(取本義,不取大陸現行教科書和一些書刊對這個詞的用法)。所以孟子時代的“君”,和封建社會結束後帝王專制時代的“君”,含義實際是不同的。
此句所在全文是: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祖以时,然而旱乾水溢,则变置社稷。】
可以看出,這裡的君是指各諸侯國的國君,也就是下文的“諸侯”,根本不是指天子。這裡談的是民和君誰輕誰重,更准確說,是民和君對於天子誰輕誰重。這句話根本沒有談天子和民誰輕誰重的問題。只是孟子那個時代,天子沒有實權,孟子這段話表達的是一種理想,是他心目中天子當國的理想。
所以,“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祖以时,然而旱乾水溢,则变置社稷”。可以先变置的,是諸侯,即君,可以其次变置的,是社稷,民自然不能变置,所以“为贵”。之所以变置君和社稷,根本說,都是為了天子。如果民和天子衝突了怎麼辦,变置誰?孟子沒有回答這個問題,因爲在孟子心目中,兩者不會有衝突,天子必然會善待民。
後來封建社會結束,形成的正是按照孟子所設想的一個天子在上的社會。當然,這個社會實際的情況遠沒有孟子想的那麼好,這是孟子在他那個時代沒有預料到的。
但是,這句話現在變成了孟子具有民主思想的表徵。應該說,這是一種誤讀,儘管是一種誤讀,卻並非沒有意義。因爲儘管孟子這段話並沒有民主思想,只是一種民本思想:民爲天子之本,最貴。但是並不與民主思想構成對立。後世社會結構變化,不知不覺的,按照後來的社會狀況,變遷了這句話的意義。據說明朝朱元璋被這句話激怒,下令從《孟子》中刪去這句話,可見當時人們已多不知此話真意,因爲朱元璋並不相當於孟子所言的“君”,其地位更相當於孟子所言的“天子”,雖然未必是孟子理想中的天子。近代以來,這句話成了鼓勵人們推翻帝王專制統治的格言,現代被視為中國傳統思想中的民主遺產,這些一定程度上都是“誤讀”,正是人類思想史中這種現象的一個例證:一種思想,後世的“誤讀”有時比它本來所要表達的意義更有影響。
昨日我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這個句子所在整段原文看了一遍,發現了過去沒有發現的問題:這裡的君到底指誰?
人們受後來的歷史的狀況的影響,很容易自然把“君”當成統治天下的君主,即天子。其實,孟子所在時代和秦到清的那段歷史時期的社會結構大大的不同。後世是帝王專制,而孟子那個時代是封建社會(取本義,不取大陸現行教科書和一些書刊對這個詞的用法)。所以孟子時代的“君”,和封建社會結束後帝王專制時代的“君”,含義實際是不同的。
此句所在全文是: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祖以时,然而旱乾水溢,则变置社稷。】
可以看出,這裡的君是指各諸侯國的國君,也就是下文的“諸侯”,根本不是指天子。這裡談的是民和君誰輕誰重,更准確說,是民和君對於天子誰輕誰重。這句話根本沒有談天子和民誰輕誰重的問題。只是孟子那個時代,天子沒有實權,孟子這段話表達的是一種理想,是他心目中天子當國的理想。
所以,“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祖以时,然而旱乾水溢,则变置社稷”。可以先变置的,是諸侯,即君,可以其次变置的,是社稷,民自然不能变置,所以“为贵”。之所以变置君和社稷,根本說,都是為了天子。如果民和天子衝突了怎麼辦,变置誰?孟子沒有回答這個問題,因爲在孟子心目中,兩者不會有衝突,天子必然會善待民。
後來封建社會結束,形成的正是按照孟子所設想的一個天子在上的社會。當然,這個社會實際的情況遠沒有孟子想的那麼好,這是孟子在他那個時代沒有預料到的。
但是,這句話現在變成了孟子具有民主思想的表徵。應該說,這是一種誤讀,儘管是一種誤讀,卻並非沒有意義。因爲儘管孟子這段話並沒有民主思想,只是一種民本思想:民爲天子之本,最貴。但是並不與民主思想構成對立。後世社會結構變化,不知不覺的,按照後來的社會狀況,變遷了這句話的意義。據說明朝朱元璋被這句話激怒,下令從《孟子》中刪去這句話,可見當時人們已多不知此話真意,因爲朱元璋並不相當於孟子所言的“君”,其地位更相當於孟子所言的“天子”,雖然未必是孟子理想中的天子。近代以來,這句話成了鼓勵人們推翻帝王專制統治的格言,現代被視為中國傳統思想中的民主遺產,這些一定程度上都是“誤讀”,正是人類思想史中這種現象的一個例證:一種思想,後世的“誤讀”有時比它本來所要表達的意義更有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