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之旅散记
匆匆忙忙来,匆匆忙忙去,从落地到离开,我这次在北京呆的时间,只有20个小时,真的是地皮都没有踩热啊。
最开心的是我12日到达,当天傍晚就下了鹅毛大雪,见识了2023年北京的第一场雪,知足了。
以前来北京,都是有明确的任务,也有其他人一路,所以不能独自贪欢玩耍。以任务为导向,也没能好好看北京城。这次是一个人上阵,凡事亲力亲为,也不用争分夺秒,慢慢走慢慢看,还可以用心用脚来感受北京。人只有闲下来,才看的到更多的东西。
北京的第一印象是萧索,荒凉,鸟窝多。在南方看习惯了绿色植物,来北京看不到,一眼望去,光秃秃的树枝上,可见的只有大大小小的鸟窝,很扎眼啊。可惜的是,只见鸟巢,不见鸟儿。鸟儿都去南方过暖冬了。人也懂这个道理,这个天气,海南的东北人,非常多。
北京的第二印象是很大,这个感觉什么时候到北京,都不会变化。北京这么大,压迫感和渺小感,都很明显。对我这个喜欢步行的人来说,这大也让我觉得很费脚力。这次怕冷,来北京时穿了皮鞋,下次来北京的明智之举是运动鞋,因为仅仅一个地铁站里面,就可能有1000米的距离。这在重庆,只有换乘轨道线,才会有的情况,在北京,这却是常态。在地铁站, 我常常找不到北。因为在重庆,地铁出口常见的是4个;在北京,出口常见的有8个。由此可见北京线路之多,北京城市辐射之大。我在地铁上看北京的轨道网,如一只爬行的百足虫,真的是密密麻麻,让人望而生畏。
走在如此大的北京城 ,我依靠的对象,不是熟人,不是陌生人,不是亲朋好友,而是高德地图和腾讯地图。这两个地图,不但准确的告诉我所在的位置,而且是告诉我前往目的地的公交地铁方案,不止一个,供我选择。我这次没有迷失在北京城,全因为它们的存在。它给我解决了燃眉之急,但是最大的一个问题是,这个系统没有装进我的大脑,所以我离开北京,我对北京的印象模糊,我对我走过的路,模糊。
这个世界上的事情,真的很有趣。你自己不下功夫,你依赖的系统,终将把你抛弃。所以,那些提倡不用大脑记忆,不去自己下功夫装大脑系统的人,以后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语和思想了。
每个人,每一天都要努力的装自己大脑的系统,不装的话,空空如也,只能由别的系统摆布。系统要装,而且要不断更新,才能适应新的环境,新的情况。人有时候,真的要像电脑,人工智能学习,学习它们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言行,永不厌倦,永不疲倦。
这次去北京的第三个思考,就是终于明白了蔡志忠老师说的,像一粒盐掉进水里。蔡老师强调的是融入而又不失自己,融入。我以前理解不了。这次到北京,我必须放弃重庆话四川话,说普通话,好与不好,都必须学。我必须打破自己地域的界限,才能和别人交流。我必须打破我执,站在站台前,不怕别人耻笑,认真的核对地址,方向,不怕别人嘲笑我的普通话,不怕别人一眼看出我外地人的身份,什么都不怕,像一个小学生一样的找路,找公交车站,在别人的指导下购票。谦虚的心态,我这次北京之行,终于有了。
不确定,随时随地的不确定,让我北京之行没有变得更糟糕,反而更坦然从容。办事情,办成一件事,主要靠坚心和行动,而不是计划和与预案。随机应变,不抱怨,不依靠,不攀附,靠自己的能力来选择,来应对。没有标准答案,没有正确与错误,没有好与坏,有的只是每一个当下的念头。这样做决定,心里没有很多计较,却非常的坦然,也不会去后悔,或者认为不应该。
拥抱不确定的旅途,反而更自在。
多年以后,我都没有想到,这趟北京之行,给了我这么多的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