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的“三苏″父子》
《唐宋八大家的"三苏″父子》陈再明23.1.17
研究古文的,有所谓 “唐宋八大家 ″一说。其中唐代两个,都是北方人,韩愈退之,昌黎人;柳宗元子厚,河东人。宋朝六个,则江西与四川两省平分秋色,欧阳修永叔,卢陵(今江西吉安)人;王安石介甫,曾巩子固,临川、南丰(皆今江西抚州)人;"三苏″(″老苏″苏洵明允、“大苏″苏轼东坡、″小苏″苏辙子由),四川眉山人。 ″三苏″,因为他们父子同以"文章擅天下″,既能享盛誉于当时,又能传声名于后世。苏家三父子,也就正是这一时代中孕育出来的人才。老苏先生本来有三个儿子,最长的一个名景先,早死了,剩下轼、辙两个,老先生十分爱惜这两个儿子,对他们的教育,固然下了不少的工夫,至于对他们的命名,也包含得有一种教训。在他的《嘉祐集》中,有一篇《名二子说》,是这样说的: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斃,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轼辙兄弟,不单只有这样一位贤明的父亲,便是他们的母亲,也不失为一位贤母。《宋史》的《苏轼传》,载有如下一个故事: ″当苏轼还只有十岁的时候,他父亲游学四方,家居的时候很少,轼辙兄弟的教育,便由他们的母亲程氏担任。有一天,他们的母亲读了《后汉书-范滂传》,给他们讲范滂的故事。范滂是正直的人,因被诬卷入党錮之祸,问成死罪。临刑前对母亲说:″弟弟仲博一定懂得孝敬你老人家,我便去追随老父于地下。希望老人家不必过于悲痛。″苏轼听了母亲讲到这里,立即对母亲说:″假如轼愿作范滂,母亲你准许吗?″,程氏回答说:″你能作范滂,难道我就不能作滂母吗?″″ 《宋史》里,有苏轼、苏辙的两篇传,可是设有苏洵的传。苏明允的为人,只能从欧阳修写的一篇《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中,略知一二。铭曰: ″有蜀君子曰苏君,讳洵,字明亮,眉州眉山人也。君之行义修于家,信于乡里,闻于蜀之人久矣。当至和嘉祐之间,与其二子轼辙偕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得其所著书二十二篇,献诸朝。书既出,而公卿士大夫争传之。其二子举进士,皆在高等,亦以文学称于时。眉山在西南数千里外,一日,父子隐然名动京师,而苏氏文章,遂擅天下。君之文,博辩宏伟,读者悚然想见其人,既見,而温温似不能言,及即之,与居愈久而愈可爱,间而出其所有,愈叩而愈无穷。呜呼!可谓纯明笃实之君子也。″ 轼辙兄弟不单只在文学上有了辉煌的成就,就是他们在政治上的地位也很可注目。当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人们,分裂成为洛、蜀、朔三派,苏东坡还隐然是蜀派的领袖。像东坡在政治上所遭受残酷的打击,对他的文学修养,却不是没有关系的。老苏学成甚晚,但有意仕途,可官却不大。留下的作品比起两个儿子的少得多,现存的《嘉祐集》,有文十四卷、诗一卷。苏辙的《栾城集》,合后集三集计算,共八十四卷,大体说来,文优于诗。苏东坡称他弟苏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苏东坡称他父苏洵的诗,″诵我先君诗,肝肺为澄澈″。可见老苏的诗也写得不坏。 苏轼大于他的弟弟苏辙三岁,东坡生于仁宗景祐三年(1037),卒于徽宗靖国元年(1101),得年66岁。子由却活到74岁才死,卒于徽宗政和二年(1112)。当大苏、小苏兄弟同在仁宗嘉祐二年(1057)举进士及笫时,老苏的年龄不过49岁,他也同时考进士,但落第。经过9年,到英宗治平三年(1066),老苏死了,得年才58岁。从他们父子所享的寿数看来,所谓″老″者固不必″老″(58),″大″者亦不必″大″(66),反而是这位小弟弟,后来居上,倒多活了若干年(74),这也是很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