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见书】《文笔》其一
我总是这样:某种连续性的读物,得来之后,先是随手翻翻而已,非要积累到一定的量,某时某刻,或者心血来潮,或者实在是不好意思了,再集中一一消化——当年对待《南方周末》《万科》《读库》,我均如是。“虽不善饮,酒不可不备;虽无暇读,书不可不藏。”我想,藏书而不读,不过是一时的,自己需要的,只是静待那个“暇”,以及读书的心情吧?
最新的例子,是翻阅《文笔》。《文笔》为季刊,是一本民间读书刊物,创刊于2007年7月,由邹农耕先生主编。《文笔》刊名集字于鲁迅先生遗墨。《文笔》为32开本,正文60页加上四封共计两个印张,均选用轻型纸印制。承蒙邹农耕先生惠寄,三年来,手边已积存12册矣。近期闲来无事,便欲通读一遍,并作笔记。
国内的民间读书刊物,有影响的不下十种,作为新创的《文笔》,为求“和而不同”,在发刊词中开宗明义:“文因笔而生,书画因笔而成;笔以文而名,笔以书画而灵。”又云,《文笔》之名,既取“笔到心到,文笔生辉”之意,又寓“文字画书,笔墨纸砚,文理艺概通达,笔墨涵盖尤宽”之旨,文采既能风流,妙笔无妨生花。我以为,“文笔”也可作“文港毛笔”的简称,这一点,该是编者选择此名的应有之意。立足于“华夏笔都”文港,《文笔》侧重于毛笔文化研究,可谓得天独厚别具一格。“一家文墨”、“笔下沧桑”、“笔情墨趣”、“笔文赏析”诸栏目,从不同层面展现笔文化和人生风景,让人叹为观止。
《文笔》总第一期出版于2007年7月,为“夏之卷”。
笔友凌翩在《如梦令•赞文港毛笔》的注释中,提及“在网上看到”农耕笔庄主人邹农耕应邀在江西省教育学院讲授毛笔知识一事,大约即源于我写的《命名:“鱼素”或“札记”》吧?转引几段话:
“毛笔是书写汉字最适宜的工具,只要汉字不灭,就总有人对它不离不弃的。全世界所有文字,只有汉字书法成为独立的艺术,电脑技术再发达,汉字书法总不能不用毛笔和宣纸。远东和南洋用筷子吃米饭的人,差不多占了世界人口一小半,这些人能用筷子即能用毛笔,即不用毛笔亦能接受汉字。汉字书法艺术的生命力植根于世界人口一小半之中,自不必悲观,那么毛笔也不必悲观了。笔和筷都是竹头字,用材都是竹子,竹子和水稻又都是禾本科植物,其产地范围正好包括了汉字文化圈。在文化地理学和文化历史学上,这个现象似乎也值得研究,从人与自然的角度来研究。”(钟叔河《不离不弃的毛笔》)
“过分夸张文字的魔力,连类也夸张起书写工具的笔,如果不是书生的自我膨胀,那其中恐怕也暗藏着玄机:一是可以用笔写的文章荫蔽权力的运作;二是权力运作受阻时,可以诿过于文字,脱却权力行使的责任。古往今来多少被权势者‘做坏了’的事情,都栽赃到了几篇文章头上,便是证明。其实,如果仅仅几篇用笔写就的文字,既不足以兴邦,也不至于丧邦,就像讨伐腐败的文字,哪怕连篇累牍,贪官们连看都不屑。他们害怕的还是权力之刀、法纪之剑,而世情的盛衰也端赖如何实做,而不是如何书写。”(陈四益《笔的功效》)
“白纸依靠墨水的笔划来获得它的意义。这种被动性贯穿着它的开始与完成,纸张的白与墨水的黑在它们各自的极端产生绝对性的交叉——价值在这里体现了:墨水要在白纸上挖掘的,是比白纸更洁白的东西。往往就是这样,我在桌上铺开纸页,某种过分耀眼的光芒,使我落下去的笔尖感到异常地沉重。”(远人《笔的怀念》)
“所谓‘敬惜字纸’,我想一方面是对知识的推重、对传统文化经典的敬畏,另一方面该是对于纯粹的字的恭敬,也就是说要以虔诚的心态来书写,而不是离经叛道,胡写乱画。”(刘文华《民国记忆下的笔墨》)
“也有人在读书时,分外喜爱记诵故实,这对于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自然有它的意义,然而如果只是热衷和滞留于此,却不能上升到哲理的高度,进而洞察人类历史的奥秘,就不太值得仿效了。如果既不去追求深刻的思想,又缺乏对众生的关怀,而只是沉溺于摩挲和炫耀知识的碎片之中,自然就只能在混沌的日子里转悠了。”(林非《“读万卷书”出自何典?》)
最新的例子,是翻阅《文笔》。《文笔》为季刊,是一本民间读书刊物,创刊于2007年7月,由邹农耕先生主编。《文笔》刊名集字于鲁迅先生遗墨。《文笔》为32开本,正文60页加上四封共计两个印张,均选用轻型纸印制。承蒙邹农耕先生惠寄,三年来,手边已积存12册矣。近期闲来无事,便欲通读一遍,并作笔记。
国内的民间读书刊物,有影响的不下十种,作为新创的《文笔》,为求“和而不同”,在发刊词中开宗明义:“文因笔而生,书画因笔而成;笔以文而名,笔以书画而灵。”又云,《文笔》之名,既取“笔到心到,文笔生辉”之意,又寓“文字画书,笔墨纸砚,文理艺概通达,笔墨涵盖尤宽”之旨,文采既能风流,妙笔无妨生花。我以为,“文笔”也可作“文港毛笔”的简称,这一点,该是编者选择此名的应有之意。立足于“华夏笔都”文港,《文笔》侧重于毛笔文化研究,可谓得天独厚别具一格。“一家文墨”、“笔下沧桑”、“笔情墨趣”、“笔文赏析”诸栏目,从不同层面展现笔文化和人生风景,让人叹为观止。
《文笔》总第一期出版于2007年7月,为“夏之卷”。
笔友凌翩在《如梦令•赞文港毛笔》的注释中,提及“在网上看到”农耕笔庄主人邹农耕应邀在江西省教育学院讲授毛笔知识一事,大约即源于我写的《命名:“鱼素”或“札记”》吧?转引几段话:
“毛笔是书写汉字最适宜的工具,只要汉字不灭,就总有人对它不离不弃的。全世界所有文字,只有汉字书法成为独立的艺术,电脑技术再发达,汉字书法总不能不用毛笔和宣纸。远东和南洋用筷子吃米饭的人,差不多占了世界人口一小半,这些人能用筷子即能用毛笔,即不用毛笔亦能接受汉字。汉字书法艺术的生命力植根于世界人口一小半之中,自不必悲观,那么毛笔也不必悲观了。笔和筷都是竹头字,用材都是竹子,竹子和水稻又都是禾本科植物,其产地范围正好包括了汉字文化圈。在文化地理学和文化历史学上,这个现象似乎也值得研究,从人与自然的角度来研究。”(钟叔河《不离不弃的毛笔》)
“过分夸张文字的魔力,连类也夸张起书写工具的笔,如果不是书生的自我膨胀,那其中恐怕也暗藏着玄机:一是可以用笔写的文章荫蔽权力的运作;二是权力运作受阻时,可以诿过于文字,脱却权力行使的责任。古往今来多少被权势者‘做坏了’的事情,都栽赃到了几篇文章头上,便是证明。其实,如果仅仅几篇用笔写就的文字,既不足以兴邦,也不至于丧邦,就像讨伐腐败的文字,哪怕连篇累牍,贪官们连看都不屑。他们害怕的还是权力之刀、法纪之剑,而世情的盛衰也端赖如何实做,而不是如何书写。”(陈四益《笔的功效》)
“白纸依靠墨水的笔划来获得它的意义。这种被动性贯穿着它的开始与完成,纸张的白与墨水的黑在它们各自的极端产生绝对性的交叉——价值在这里体现了:墨水要在白纸上挖掘的,是比白纸更洁白的东西。往往就是这样,我在桌上铺开纸页,某种过分耀眼的光芒,使我落下去的笔尖感到异常地沉重。”(远人《笔的怀念》)
“所谓‘敬惜字纸’,我想一方面是对知识的推重、对传统文化经典的敬畏,另一方面该是对于纯粹的字的恭敬,也就是说要以虔诚的心态来书写,而不是离经叛道,胡写乱画。”(刘文华《民国记忆下的笔墨》)
“也有人在读书时,分外喜爱记诵故实,这对于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自然有它的意义,然而如果只是热衷和滞留于此,却不能上升到哲理的高度,进而洞察人类历史的奥秘,就不太值得仿效了。如果既不去追求深刻的思想,又缺乏对众生的关怀,而只是沉溺于摩挲和炫耀知识的碎片之中,自然就只能在混沌的日子里转悠了。”(林非《“读万卷书”出自何典?》)
马国兴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读库》延伸出的单行本 | 书目提要 (2人喜欢)
- 流水行云:事关《读库》2400—2406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