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下卫生兵——共叙军民鱼水情

一路走来,眼中有光,心中有爱,善念常存。他从小时候的梦想就是当一名解放军和当一名能为百姓治病的好中医,蓦然回首来时的路,他依然为他曾经是一个兵,是一个中医大夫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他虽然不是出身自中医世家,但他有缘师承于原济南军区X医院主任中医师陈X民老师名下,他出生在安徽省萧县黄口镇,这里是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地少人多比较贫穷。他兄弟两个他排行老二,小时候家中虽然清苦,但父母还得把所有的爱给了他们,记得八岁那年的暑假,母亲说带他去大姨家,姨夫从部队探亲回来了,他一听姨夫回来了,高兴的欢蹦雀跃。姨夫就是一名军人,每次回来都给他带好吃的东西,特别是那身绿军装更他仰慕,一直是他崇拜的偶像。
到了姨夫家,发现她家小院子里聚集了很多老老少少的人,都是听说姨夫回来找他看病的,那个年代医疗技术落后,村里人生病很少去医院,头疼脑热的大多是家里老人采点这个"花",挖点那个"根"熬熬水喝了,或用石臼捣碎,哪里痛敷哪里就好了?从小他就觉得这"花花草草"很神奇!来到大姨家,他一眼就看见一位身材不算很高,但很健壮身穿崭新绿军装,特别是衣领下两片"小红旗"和帽子上的"五角星"更是夺目,"姨夫"他跑了过去紧紧的抱住姨夫,还没等他和姨夫说话呢,一位年龄与姨夫相仿的男人一瘸一拐的坐到姨夫旁边的凳子上说,"X民哥,我前些日子上房修瓦时,不慎掉了下来把腿给摔坏了,也不知道是断了还是咋回事?脚落地就钻心的痛,夜里也睡不安稳,听说你从部队回来了,正好赶紧过来找您给我看看"。只见姨夫不慌不忙的蹲下身来用手在脚踝上下看似很随意的捏了捏又揉了揉,猛然间姨夫双手旋转只听他脚踝处“咔嚓"一声,还没等人反应过来,姨夫说没事了,好了好了,你站起来走走吧!那人疑惑的看着周围人的一眼,又看了看姨夫,怯生生的站起来"啊,脚能动了,走了几步果然好了,"说了许多千恩万谢的话走了……
这神奇的一幕,在他幼小的心灵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姨夫太厉害了,像变魔法一样,手到病除,他心里在想我一定要让姨父教我"两下子",那样他回去也能给别人治病了,别人也会对我投来羡慕的目光和千恩万谢的感谢我。当晚吃完晚饭,我坐在姨夫怀里的小凳子上侧头仰脸摆弄着姨夫军装上的"红领章"抢来带"五角星"的军帽,戴在自己头上甭提多高兴了!磨叽着姨夫,非要让他教我"两下子"不可,并说我回去后好给别人治病,并比划姨夫给人治病时的动作,姨夫给我正了正军帽,对母亲说:“二姐,梁洋这孩子,我观察她好几次了,他头脑聪明,也很有"悟"性,是学中医的好材料,又看了他一眼说先好好学习,等长大了,姨夫一定把我的医术都传授给你,从此"当兵、当中医"的这颗种子就深深的扎根在他心里了。
1989年高考失利后,他怀揣着当兵、当中医的想法,只身前往济南军区Ⅹ医院,找到了姨夫说出了想学中医的想法后,开始了他艰苦卓著的学医之路,说句心里话,对他来说如果没有坚定的毅力和锲而不舍的求知欲望,聪慧敏锐的悟性,以及想通过学医彻底爬出农村生活的命运的信念,是学不好中医的。特别是中医师承学习,完全不同于院校教学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及四大经典著作都得完全靠自学,姨夫每天既要:忙于门诊,又要做骨干中医的带教任务,哪有时间像院校老师在敲黑板"填鸭式"的教学?刚开始理论学习的时候根本没有太多的时间管我,姨夫让人给我在医院药房仓库旁找了一个房间,送来了学习的启蒙教材,一套六本,济南军区"军医训练大队"的教材,他看着那和他同龄泛黄的书皮和扉页上暗红"救死扶伤发扬革命的人道主义"毛主席的题词。他一头扎进这六本书里,真是废寝忘食不知旦昼地苦读,他用了九个月的时间,全部自学完成这套正常"军医训练队需要"两年的全部理论课程,且通过考试每门考试成绩都全部在90分以上,姨夫高兴的说:"让你看这套教材,主要是看你能不能坐得住,稳住心,学得下,这堂"收心课"过关了"。第二天,姨夫亲自送来了一套《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经》《内经词典》《新华字典》又是六本书一本一笔,然后郑重地告诉他,这才是你要用你两年的时间下苦功夫,把这六本书通读熟读,特别是《伤寒杂病论》要从"第1条到398条全部背诵,我到时候要抽查的,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统一记在本上,每周六下午到我办公室或家里找我,现在来看学医过程是从中医最高最难的金字塔上往下学的由难入易,如蚂蚁啃骨头似的艰辛过程,真是一把辛酸泪……
《伤寒杂病论》原文共398条,条条经典必背烂熟于心,俗话说"不读伤寒论下手没分寸,不读张仲景治病没纲领",足见其在中医经典著作中的重要性,也是四大经典的压舱石,记得有一天中午,突然有人敲门,他开门后说,"姨夫,你怎么这个时候过来了"?姨夫也没说话,看到我手里的《伤寒杂病论》突然说把第一百二八条背给我听一下,他听到这种"点单"式的抽查是经常性的,"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因口误背成"脉微而沉"反"结胸时,没等他来的及纠正时,一本书重重地砸在他的脸上,半面脸和眼睛都火辣辣的痛,"怎么又是一个不上心的人"一字之差可要人命?"咣当"姨夫气的摔门走了,这是他第一次见姨夫发这么大的火,姨夫是医院的领导,也是中医专家保健组长,性格特和蔼,从来不紧不慢的,今天太反常了!!事后才知道刚刚王军医到药房学习中药时,把"天南星"当成"白附子"给调配处方了,幸亏被姨夫及时发现,没有造成医疗事故,姨夫把药房主任和王军医全部全部狠狠的"批"了一顿,并要求写出深刻书面检查当晚就开会当众宣读!姨夫的气没消去看他的学习进度时,没想到他又因一"字"之错!难怪姨夫发这么大的火!真是"一字之差,谬以千里,医药无小事,人命关天大"他从心里一点都不怨恨姨夫,他知道姨夫是他从医路上的引路人是他的恩师,从这以后他反而更加敬重姨夫对工作的严谨和对他当习的严格要求,从没有因为是亲属关系,在业务考核上而有任何照顾,并且明确的说在家叫"姨夫”在单位和别人一样叫陈主任,叫老师"。这四部经典著作的学习,他呕沥整整两年心无旁骛的研读,让他掌握了中医治病的基本原理,"整体观念和辩证论",其后姨夫又让他参加了安徽省中医学院中医专业大专班的函授学习,并教育他如何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并让他靠近党组织,因为他对经典著作已有解读且深有领悟,学习这些教材这对他来说"如烹小鲜"通过三年的系统中医理论后姨夫才让他跟他侍诊抄方"手把手"的教他走向中医临床。简单地说就是"二张诊桌并排放,两只诊登桌两头,患者同伸两只手,左右交换两头坐"。我和老师同时给患者诊脉,然后患者坐到诊桌另一头左右手交换再诊,四诊后老师讲解病情处方他负责门诊记录,晚上回到宿舍整理一天的病历材料,不明白的地方记本上先自己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找时间请教老师。老师在临床上最擅长治疗①面瘫②肝胆肾(病)这是医院特色门诊,每当看到老师治愈的患者送来的一面面锦旗和寄来的感谢信时,他从心理里替老师高兴分享快乐和当一名合格医生的成就感………
时光荏苒转眼间到了1995年10月梁洋顺利通过安徽省中医学院的考试拿到了中医专业大专班的毕业证,并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姨夫很想留他在他身边工作,但因种种原因未果。
11月份梁洋回到了家后,镇医院李院长听说他毕业回来了主动找到他,让他先到医院中医科上班编制慢慢解决。可他心不在"汉",他知道自己一身的"武艺"只因年龄的问题"超龄"怎能甘心留在镇上呢?他要完成他的第二个心愿当兵去部队发展,他找到镇武装部长说明情况后,没想到部长是他姨夫的患者对他姨夫很敬重,他说正常先报名参加体检合格后我给部队接兵干部说:"陈X民主任的学生,大专毕业,又是中医师,中共党员这么好的条件,部队也需要这样的人才",最终他顺利的入伍。
绿皮火车经过两天的奔驰把他们拉到了长白山脚下,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敦化市某部队教导队新兵营集训。因为是"中共党员,中医大专毕业,陈X民主任的学生"这些标签引起了集团军下连队看望新兵首长的注意,有一天下午,正在训练场上爬冰卧雪艰苦训练呢,突然,排长过来告诉我们班长不要梁洋训练了,有事先把他带到团部招待所,到了团部招待所后,排长敲门应允后立整敬礼报告"集团军首长新兵梁洋已给你带到,请指示"。这时,一位"二杠四"的军官从桌旁站起来,问"你就是梁洋?陈主任的学生,中医师,来给我号脉吧?"他在济南军区X医院学习六年,多大的干部没见过,他心里想着,然后说:"请首长到桌子侧旁坐下,主座让我坐来给你诊脉好吧"。
站在旁边的排长狠狠地瞪了他一眼,又轻轻地踢了他一下,他才不管排长这个小动作呢。"二杠四"连说:“好,好,梁医生,请坐吧,”他坐定后稍作休息简单用餐巾纸当脉诊,平心静气,中指定关,察舌诊脉后,他问首长,您:"腰痛有一周了吧?小便是不是不舒服?早上小便有泡沫,对吗?"二杠四”很惊讶地看着周围的人,又看看他说:"果然陈主任的医术全军数一二,他的学生都这么厉害呀!对对,完全对,我来前刚在哈尔滨X医院做个化验,有潜血和蛋白尿,输了三天液,刚好点就下部队看望你们,小梁大夫这怎么弄?好治吗?"他说:"首长,您得的病中医叫"热淋",西医叫"急性尿感"如不彻底治愈,很容易形成慢性的到时候,总反复可要遭罪了,最好服点中药"清热利湿通淋止痛"彻底调治一下,服用三天就能有效果?""那好吧,我就按你说的我先吃三天中药。"
首长接着说:“听团长政委说这次我们部队接来一个“小中医”,经常给战士们看病诊治,效果不错,我就先吃你三天中药看看”。排长带他去市里振兴大药房抓完药后回到招待所,他先用砂锅加适量的水浸泡药材40分钟,再武文火变换煎煮,连续煎三遍共得药液400mL分早晚两次温服。每天他早晚按时给首长送药,三天后首长到县医院血尿化验:潜血,蛋白尿,白细胞均正常。临行前,"二杠四"当着他们团首长的面说"你给我把小梁照顾好我回去后,如果小梁愿意到哈尔滨Ⅹ医院来,我让卫生处长下调令,他就交给你们了"这是人才。我们团长连声答"是,请首长放心,"送走"两杠四"后,团长亲自带我到他家给他老岳母看病,又打电话告诉卫生队长给他送一位"准军医",新兵训练还没结束他就去了卫生队,记得卫生队长在制作胸卡时,他至今还保存着这张奇怪的卡片,810X9部队医院,姓名:梁洋,职称:中医师,职务:战士。这应该是当时全军仅此一例"战士军医"吧。

从此卫生队里多了中医科,在卫生队他发现战友们来看"脚病"的比较多,因为战友们长期训练,再加上穿黄胶鞋,双脚长时间被汗水泡,造成战友们"脚癣"(真菌感染)脚趾的夹缝起泡,经常淌水,奇痒无比,严重影响部队的训练质量影响战斗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和卫生队长汇报这个可以用中药救治,并请假,早上去长白山上采挖"苦参"熬成汤药给来看脚病的战友们泡脚,很快就解决了战友们脚癣的问题,这种治疗方法在各营卫生所传开了,当年沈阳军区"前进报"还报道过这件事并在全军推广。除日常卫勤工作外,他还把从济南军区X医院那里学来的①"九点三线"口腔挑刺治疗面瘫特效疗法刊发于巜人民军医》1997/2/②"一汤,二丸,三散"高效辨证论治肝病186例临床报道刊发于《沈阳医部队医药》1997/5(增刋)。
拥政爱民"学雷锋记念日"街头义诊是部队卫生队每年经常性的双拥工作,记得1996年3月5日学雷锋纪念日团里组织我们去街头义诊,只见一位老人由家属搀扶缓缓地向他这边走来,他赶紧上前扶住老人坐下后询问才知道,老人叫"刘长顺"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时在长津湖战役中腰部受伤,这些年来经常性的受腰痛病的困扰,去了许多医院治疗效果时好时坏,听说部队医院来了位中医特过来看看。当看到梁洋这么年轻,老人摇了摇头,因是街头义诊他只能做一些简单的诊察后留下了老人的家庭住址。他把所治疗情况向卫生队长汇报后,队长也非常敬重这位老英雄,同意他的方案,他每天早晚两次去老人家里给予针炙热敷同时自费配制在济军Ⅹ医院学习时"强痛壮骨散"加黄酒冲服,经过近一个多月的悉心治疗,老人家的腰疼病完全好了,就连阴雨天都不犯了。事后老人亲自送来"鱼水情深义诊,军民共同康乐"感谢梁洋医生的锦旗。
在治疗刘长顺老人这段时间里他时常想着民间有很多老军人,军烈属他们将自己的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国防,他要用他的医术努力帮助他们减少痛苦。虽然他仅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医大夫,但能够减轻患者的病苦他觉得是一件骄傲和自豪的事情,他将他的想法向卫生队长和团首长汇报后得到团首长的一致肯定。大力开展义诊为军民共建开设了健康有我,义务为军烈属就医服务。在当地受到政府和百姓的赞予。

1998年是个特殊的年份,松内流域发生了全流域型的特大洪水,他被团首长和卫生队长任命担任第二梯队卫勤保障随队军医奔赴灾区大庆,肇东抗洪抢险保卫战中战洪魔、保健康、防疫情、安家园,抗洪抢险结束后他因工作突出被荣立团“三等功"一次。在卫生队工作期间,虽然他没有军医的编制,但他一直做的是军医的工作和职责。官兵们都亲切的称他小梁大夫。年底由于部队精减裁撤他离开了挚爱的部队,退伍后他没有离开敦化,因为这块土地承载着他的梦想和希望,也因他在卫生队工作期间,用自己所学为驻地群众解决了很多疑难重症,他们真心不让他走,他也舍不得他们,敦化市电视台曾给他做过"军中小华佗"的专题报道,给驻地群众留下了良好的医者口碑。
退伍后他不加思索的决定继续行医,他曾是一名军人,虽然退伍了,脱下了军装,但军人的本色不能改变,不论走到哪里?他都应牢记医者的使命,他都要把军区医院的人道精神和军人军医特有的"医德医术"发扬光大。他被敦化市医药经营公司敦城大药房聘请为驻店中医,坐诊期间他也一直热心为优抚对象服务为他们减免药费,赠送药品等。
2010年,又是他人生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也是他医疗技术突破瓶颈升华的节点,他筹建华晨医药,华晨中医诊所时,由于他的中医诊疗技术及良好的医者口碑得到了延边州卫生局中医处领导的赏识和栽培,领导是长春中医药大学中药系毕业,桃李芬芳,特别是对长白山中(朝)药道地药材的研究与开发深有造诣,他有幸成为领导的学生,在老师十余年的言传身教学习中,他既传承了"中医辨证论治"又结合了朝医"辩象论治"同时兼用中(朝)药特别是长白山道地药材的使用,极大提高了临床疗效,对朝医名方"清心莲子汤"的扩大使用也别有心得。同时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消息合剂"治疗胆/胃/肠(息肉)的研发及与沈阳Ⅹ医院合作申请院内制剂的工作。二十余年来,梁洋专精于药专注于药潜心致力与中医药临床工作的研究,守正创新两位中医(药)恩师的经验,并认真贯彻"医带医路"的方针政策,恪守医德以自己的"医言医行",为广大群众用心看病,多看病,少花钱,看好病努力做一个合格的草根中医人…星转斗移,多年来双拥义诊工作从来没有间断在这期间又恰遇辽宁省慈善总会副会长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张洪杰老班长的传帮带,毫无保留传授如何做好双拥工作的经验。

自1996年开始,他每年各个节假日,特别是3月5日学雷锋纪念日,八一建军节,国庆等重大节日,他始终坚持到街头公园义诊,敬老院,光荣院,军烈属家里义诊送药,几十年来,敦化的每个街道,每个村队都留下了他的脚印,在双拥这条路上,他从青年走到了半百,二十多年来不完全统计,他义诊73次,到敬老院,光荣院为老人义诊78次,走访优抚对象军烈属55次,给驻地某部仓库官兵及解放军3305工厂干群义诊24次。受众人群近万人。
2020年4月新冠疫情期间,他主动联系市武装部,市双拥办,为"稳前安后"解除入伍新兵因担心家人疫情不能安心军营而义务为48家军属送去口罩、消毒液。据统计多年来累计送药费用将近五万元,他的工作得到敦化市政府及双优办公室领导的高度赞予和好评,《敦化时讯》,敦化新闻网敦化电台多次给予宣传报道,倍增了他对双拥工作的动力和信心,这条路他将一直走下去………
2022年7月1日,他又应战友(患者)诚邀来到了日照创建"明医堂"坐诊期间,他特意增设双拥义诊诊室,开展针对优抚对象的义诊诊疗服务。

在工作期间,他接诊一位军属:许X峰,男,52岁"糖尿病并发症,肝腹水肾衰竭,近三年来因为治疗全国各大医院花费二十余万元且病情没得到有效控制,以致影响儿子许X不能安心在部队服役,为照顾父亲准备放弃续鉴三期士官,思想上有很大的波动,他知道此事后一边既要减免部分药费认真给老人调治,又要给其儿子做思想工作并且承诺"相信我的医术我会在二周内让你父亲的病大的转变"!两周后血糖稳定腹水消退许X电话中表示:老班长梁叔叔我一定安心在部队服役,不但续签三期士官,只要部队需要我,我就一直在部队干下去,你不只是治好了我爸的病,也是救了我们全家的命。经过半年多的中药调治现已回到工作岗位。且又带82岁老兵老父亲过来看诊后因他既治他儿子的病又让孙子安心在部队服役,82岁老兵给他这个新兵敬礼……
通过这点点滴滴的事使他对优属工作又有了新的认识,只有切实做好"稳后安前"的工作战友们才能安心扎根军营才能共筑钢铁长城。采访即将结束梁洋感慨的说“生命里有了当兵的历史,我一辈子无怨无悔,美好的回忆令人陶醉,使人兴奋,人生最美在军旅,我要把我所学到的医术回报于社区,让每一个人都拥有健康、快乐、平安的身体,让金达莱花开遍祖国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