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建议与箴言》(德)叔本华
1、衡量一个人的幸福感,不是看令他高兴的事,而是要看令他烦恼的事;如果烦恼的事越琐碎、越微不足道,那么他就幸福。一个人若是被琐事惹恼,说明他过得不错,因为处境不幸时,人是感觉不到琐事烦忧的。
2、任何社交圈存在的前提就是要求其成员相互适应、相互制约。这就意味着社交圈越大,其总体基调就越乏味、无趣。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能成为他自己。如果他不喜欢独处,那么他就不爱自由,因为只有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社交圈永远都对一个人加以限制,这无法避免。一个人的个性越强,他就越无法牺牲自己的个性去迎合社交需求。一个人可能喜欢独处,也可能只是忍受独处,甚至尽量避免独处,这取决于个人价值的大小。独处的时候,可怜之人只会感受到他自身的可怜,觉得是一种很重的负担,而伟大的思想家就会感受到自身思想上的丰富,因而喜悦。一言以蔽之,当一个人独处时,他真实的一面会显露出来。进一步讲,一个人越是站在金字塔尖,他就越无可避免地会感到孤独(古言:曲高和寡)。要是周遭的人和事不去搅扰他,那对他就是恩惠了,因为如果他不得不和很多人来往,这些人还不是他那一类的,那么他们会对他产生不好的影响,扰乱他内心的宁静,实际上他们会夺走他的自我,并且不会给他们带来任何好处。
3、若一个人被迫只能依靠他自己,又能忠于自我,那么他会更加幸福,西塞罗甚至说“这种境况的人——一个人完全依靠自己,他的幸福都来源于自身,不可能不幸福。”一个人自身拥有的越多,别人对他的意义就越少。这就是自给自足的感觉!一个人的个人价值在于其自身时,他就具有自足性,这让他不会为了世俗的社交活动而做出巨大牺牲,更不会刻意追求别人的认同而否定自我。而普通人好交际,他们会为了交际去讨好别人,表现得彬彬有礼,这些人及缺乏这种自足性——他们宁愿忍受貌合神离的交际,也不愿意独处。更有甚者,世上的人们不尊重真正有价值之物,反而推崇那些无价值的东西。因此,品质优秀、出类拔萃的人就宁愿遗世独立。如果一个人本身有些价值,他要做的就是降低自己对生活的要求以维系或扩大他的自由。再者,既然他必须和其族类有些关系,那么就尽量减少接触,避免走得过近。做到这些,就是人生的真正智慧了。
4、他们头脑里的思想是多么单一!没给其他想法留有任何余地。所以人们百无聊赖也就不足为奇,你也很容易明白为什么他们热衷社交,三五成群地一起鬼混——为什么人是群居动物?因为这些无聊的人自身就单调,所以才会无法忍受孤独。愚蠢的人饱受愚蠢所带来的痛苦:愚蠢是其自身的负担。
5、几乎我们所有痛苦都源自和别人的来往,和别人来往会让人心神不宁,而内心的平静,是继健康之后幸福的第二要素。没有大量时间独处,人是不可能达到内心的平静的。拒绝社交就是为了得到内心的平静,这是明智的。关于这点,伯纳德.德.圣皮埃尔有一句恰如其分的格言:”节制饮食,身体健康;节制社交,心静神宁。”学会独处,爱上独处,和自己做朋友 ,就像赢得了一座金矿,但这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社交活动的首要原因就是相互需要;一旦这一点满足了,人们又会因为无聊聚在一起。若不是因为这两点,一个人也许会决独自待着,因为只有独处的时候,一个人才会觉得自己独一无二,非常重要,就好像他自己是世界上仅存的人类。然而在纷纷扰扰的实际生活中,个人的独特性被压榨殆尽,他每走一步,都只是得到了令他痛苦的否定。从这一角度说,孤独是人类最原始、最本质的状态,就像上帝的亚当,他享受着最原始的快活。
6、热爱孤独显然不是人性原初的冲动,它不是直接产生的,而是随着成长、心智的成熟,逐渐产生的次级冲动。只有高尚的灵魂才会有这样的冲动,而且他首先要战胜合群的本能,而且还要地址魔鬼梅菲斯特劝说的诱惑——让你拿郁闷的、摧毁灵魂的孤独与在社群里的生活做交换。
7、没有人能超越自身能力去看到更深的东西。你在一个人身上只能看到你本身就有的东西,你的智力水平 决定你能看懂他多少。如果你自身素质差,另一个人有再伟大的思想都影响不到你;你在他们身上根本看不到什么高深的思想,只能看得到自己那点鄙俗的影子——换言之,就是他身上性情羸弱、有缺陷的那部分。大多数人都那么愚蠢、低俗,用一个词形容就是粗鄙,你会发现跟他们沟通几乎不可能,除非自己也暂时低俗一些。这里,低俗和导电差不多,很容易就能传染给很多人。你很快便认清现实,也一下子懂了那句话:“作践自己”,到时候你就会愿意避开这群人了,他们跟你唯一的纽带不过是你最不以为然的那部分品行。所以你才恍然大悟,对付那群蠢货,唯一彰显你智慧的办法就是别和他们有任何瓜葛。
8、占星学也有力说明了这点,人类可怜的主观倾向太强,只能看到和自己有关的东西,任何事都能马上让他们联想到自己的命运。占星学的目的,就是要把天体的运行和人类可悲的自我硬扯上什么关系。其实天上的彗星和地上的纷扰又有什么关系呢?
9、一个人只有在应对琐事时才能暴露真正的品格,因为那时他多半会放下戒心,小事常常给我们一个好机会,能观察到一个人的自私,他可能会将他人弃之不顾,一旦小事和举止中暴露了他们人格缺陷,你会发现在大事上也同样指望不上他们,虽然他们可能会拼命掩饰这点。因此我们不该忽略小事。如果在日常事务中——生活琐事,即法律没有顾及的事情,某人言行不顾及他人,见缝就钻,损人利己,只做对自己有利的事,只方便他自己,不要给他任何信任。
10、在野蛮国度里人吃人,在文明社会里人骗人,这就是世态炎凉。
11、这世上流通的货币是纸钞而非真金白银,自尊和友谊也是如此,这世界上流行的并非真正的自尊和友谊,而是做尽了表面功夫的装模作样和虚情假意。另一方面,我们应该诘问,是否有人配得上“真金白银”。要我说,比起人们虚伪的示好,我更尊重一条摇尾巴的忠犬。
12、如果要向敌人隐瞒,也别透露给朋友。如果我缄默不言,秘密就是我的囚徒;如果我走漏风声,我就成了秘密的囚徒。沉默之树会结满和平之实。
13、日常的琐事常使我们烦心,我们可以将其视作生活对我们的磨练,这样遇到大灾大难时,我们就能够承受,也不至于因为太过安逸而失去承受痛苦的能力。人面对日常琐碎的烦心事时应该全副武装——不管是我们和他人的不同 ,小争吵,还是他人不当的言行、邻里的闲言碎语等生活中类似的讨厌之事,我们都该意识到这些,更不应该往心里去,计较这些琐事,为之闷闷不乐,我们应该奋力地一脚踢开这些绊脚石;真的没理由去想他们,更不该花时间去反复思考。
14、年轻时,我们总以为生活中重要的人和事会大张旗鼓地走进我们的生活,但是到了老年,当我们回首往事,才发现他们都是悄无声息地潜入,不走正门,而是从侧门溜进来 ,并未引起我们的注意。
15、我们年轻时盲目乐观、充满活力,部分是因为我们走在人生的上坡路,还看不到死亡的影子,而下山时,我们才能看到,一旦越过山顶,死亡开始进入我们的视野——之前我们只是听说有死亡这回事。我们因此精神萎靡,意志消沉,感到活力一点点衰退。严肃认真代替了年少轻狂,你甚至可以从 人们脸上看到神情的变化。只要我们还年轻,无论别人说什么,我们还是会认为生命无穷无尽,可以大肆挥霍时间,但当我们年纪越大,就越知道时间宝贵,因为到了暮年,我们的每一天就像死刑犯在等待审判。另一方面,随着岁月增长,一切看起来都那么无足轻重;我们年轻时觉得生命像堡垒一般坚固稳定 ,现在看来,不过是一晃而过的寥寥片段,一切梦幻雨露,眼中的世界不过是浮华泡影。
16、为何老人回首过去会觉得人生如此短暂?原因在于人的记忆容量很小,装不下 漫长的人生。人不会再死死抓住鸡毛蒜皮的事情不放,很多不愉快被抛之脑后,记忆空间所剩无几!因为通常而言,人的记忆力和智力一样不完美,就像学过的东西不复习就会忘记,过往的经历也是如此,若一个人不想让记忆石沉大海,就要练习回忆。如果上了岁数,我们就不习惯想那些细枝末节,也不会为了不快的事劳心费神,只记得那些必要的事情。但是不重要的事情会越来越多,因为一开始看似重要的事,会由于不断重复而失去重要性,以至于到了最后,我们都忘了他们发生过多少次。因此我们更容易记得早年而非晚年的事情。我们活得越长,能让我们觉得重要的事情就越少,再没什么事值得劳心费神,也没必要放进回忆。换言之,它们发生了就过去了,没人在意。时间溜走,不带有一丝痕迹。进一步讲,如果发生什么不愉快的事,我们都不愿意去反复思考,尤其是那些伤害虚荣心的事,一般都是这样,因为很少有降临在身上的不幸和我们毫不相干。这样一来,人们时刻准备忘记那些不愉快的事,就像抛开不重要的事一样。正是出于以上两种原因,我们记忆特别短暂。一个人的生活越是被占得满满当打枊,他能记起的事就越少。我们就像远航的水手,远去的过往就像岸边的轮廓,每一分钟都在越来越小,越来越模糊,直至无法辨认。一个人年纪越大,所作所为、所见所感在他脑海里留下的痕迹就越少,所以我们可以说,人们只是在年轻时充满意识地生活,而到了老年,这种意识只剩下一半了。随着岁月增长,人对于周遭的人和事的意识逐渐减弱,生活中的时间匆匆而过,没给我们留下什么印象,就像看了一千遍的艺术作品,对我们没有任何视觉刺激。人们忙忙碌碌,但是过后也不知道自己究竟做了什么。
17、航海家只有通过观察岸上的物体渐渐变小、消失,才能判断船开了多远。同样,人只有看到比他年纪轻的人一天天长大 ,才能明白自己的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