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需要特别智能
- 第一代智能机器人很可能是:机器伴侣/机器护工。我们可以稍微设想一下这两者的应用场景,他/她们并不需要特别聪明,但他/她们必须能够完成特别精细的交互动作,换句话说他们应当给人以非常接近人的感官感受(触觉、视觉等)而非智力冲击。假使能够实现这样的智能机器人,就足以对人产生巨大的生理/心理影响,机器就有可能融合进目前人类的生活,他们甚至可以成为“自主”的消费者,部分地化解目前人类的低生育率/少子化/老龄化危机。
- 假设一个物理层面非常接近人的触感/质感的机器人,她/他能够自主地穿衣服/换衣服,能够自主地完成自我清洁,能够像人那样使用家用电器,他/她就会成为我们的机器伴侣,他/她不需要太聪明,也许就是目前的OpenAI/ChatGPT的处理语音/文字的能力,就能完成和我们的互动,甚至他/她会根据输入信息,自主/半自主地进行消费活动,比如买什么样的衣服装扮自己,买什么样的食材,学习烹饪等等。这种以人类为中心的人类/机器的全方位融合并不需要很高的智能,研发的重点在“感官”和“互动”,比如人工皮肤,精细的可学习的行为/动作等,当然也包括对自然语言的处理和理解。一个以服务于人类为目的的智能互动机器人的研发仍是以AI为范式的,商业前景远超目前的人工宠物/战斗机器人。关键是上瘾和产生依赖感。
- 机器伴侣真正吸引我的地方是,他/她部分地成为了一个“消费者”。他/她有点像是个升级版的宠物,与宠物不同的是,他/她可以“半自主”地完成消费行为,或成为加速/升级人类消费行为的助推器。在低生育率/少子化的今天,消费/经济规模的萎缩是体制不愿意看到的。在现代社会里,普通人首要的职责是成为一个“合格”的消费者,一个14亿消费者构成的社会,其价值要远高于1亿消费者所构成的社会,而机器伴侣能够发挥的正是消费倍增器的作用。当然,他/她也可以是生产倍增器。
- 理解了以上场景,机器护工的应用就很容易理解了,我们发现机器护工和机器伴侣本质上依赖于相同的技术,即对人类触觉及精细交互功能的模仿,机器伴侣给自己穿衣服和机器护工给别人穿衣服是一回事。人类社会的老龄化是低生育率及少子化的必然后果,所以机器护工和机器伴侣同样具有庞大的商业前景,他们本来就是一个entity。
- 在人类社会与后人类社会之间也许会存在一个以人类为中心的人类/机器混合体,其实现的技术门槛远远低于我们的想象,属于基于现有技术就可实现的规划。
- 假如我们沿着这个方向前进(这几乎是必然的),其后果会是什么呢?
更多类似短评:Short Comments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