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22年度读书总结
查看话题 >2022 阅读:她的痛苦终究还是要比我自己的痛苦更为重要
2022 年我的阅读主线还是继续跟随阿莱夫读书会的两个主题:「现代性」与「《艺术的故事》精读」。关于读书会的内容我写了一篇文章回顾,除此之外也读了一些觉得不错的书,下面就来一起回顾下过去一年所读的好书吧。
现代性这个主题仍然是我的重点。开年和朋友们一起读了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中的经典演讲《学术作为一种志业》,很有启发。韦伯用「世界的除魅」给现代社会下了诊断,也点明了这是一个价值多元、诸神之争的时代。对于如何自处的问题,韦伯也给出了答案:清明,对于自己所奉行的原则、所做的事、所持的价值观念有清醒的认识,知道其来源和代价,以获得生活上的一致性。对此,我也写了一些自己的理解:在不知有神也不见先知的时代,以强健的精神面对现代性的宿命
此外,我也跟着读书会读完了《西方现代思想史》,对我们今日头脑中观念的来龙去脉有了基本的了解。这是一本颇为纯粹的思想史,对观念演变的脉络梳理得很清楚,也可以看到个人肖像与时代氛围的关联。如果想要了解现代生活成型的关键时代,推荐《企鹅欧洲史·竞逐权力》,这本在企鹅欧洲史系列中也是口碑较好的一本,我尤其喜欢社会史的部分,可以看到我们今日都市生活中的诸多元素都来自于漫长的 19 世纪。
对 19 世纪欧洲的背景有一些了解之后,我们再进入具体的文学作品就能有更深的理解了。这一年我重点读了关于波德莱尔的内容。许多人将其视为现代文学的开创者,他也确实用新的方式描绘了一种新兴的都市生活,其背景便是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奥斯曼主持巴黎大改造。在波德莱尔的诗集《恶之花》和散文诗集《巴黎的忧郁》中能看到许多对于都市、人群、现代生活的描摹。而作为从浪漫主义往象征主义过渡的作家,他所运用的新手法,也体现了一种趋向现代的美学观。这些新观念在《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中可以略窥一二,尤其是其中的名篇《现代生活的画家》《一八四六年的沙龙》《一八五九年的沙龙》。我写过一篇读后感:《现代生活的画家》:捕捉瞬时之美的都市游荡者。
如果对波德莱尔生平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读一读《波德莱尔传》,作者是商科出身,做过会计,通过详尽考证,把波德莱尔的资产、收支算得很清楚。从中我们可以窥见那个时代的文学出版行业状况。而从他与父母的关系中我们也能明白波德莱尔的挥霍与拧巴究竟源自何处。20 世纪仍有人回望第二帝国时期的巴黎,并把目光落在波德莱尔这位游荡者的身上,试图在都市的种种景观中寻求现代社会的急速变化,他就是本雅明。在《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中,本雅明发现拱廊街、人群、相机、报纸、工厂这些现代的物质产物,深刻改变了人们的体验和观念,正如同今天无处不在的短视频逐渐替代了人的肉身经验。
在波德莱尔之后,我跟着读书会继续读了福楼拜的《情感教育》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记》,这两位作家从不同的角度和国度描摹了不同的人在现代化过程中所受到的冲击,今天的我们仍会对此心有戚戚。而《现代性赋格》则对上述几位 19 世纪的典型作家作了鸟瞰式的评述,试图对启蒙理性进行反思。
带着现代性的视角我还读了两本 20 世纪的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与《弗兰妮与祖伊》。
昆德拉的小说里有很多思辨,构建出一个复杂、丰富的世界。轻与重的撕扯正是现代人所面临的问题。相信偶然还是体验重复?寻求自由还是融入关系?走向虚无还是沉入感动?小说中的人物选择了各不相同的道路,也让我们不断思考路到底该怎么走。读后感在此:自由、虚无与幸福:挣扎于轻与重之间
《弗兰妮与祖伊》则是我十多年后重读的对象,感受自然大不同。塞林格的格拉斯家族系列非常迷人,这些早慧的孩子所遇到的问题正是人类步入现代社会后所产生的虚无之惑。如何破解沉溺于哲思下的精神危机?祖伊告诉我们:唯有直面这个世界的真实,尝试去理解这个世界和他人才行。真正的救赎不在远方、不在书本里、不在导师身上,而就在身边,那些让你厌恶的人就是基督本人。
由现代性延伸出一个与我们生活非常相关的主题:爱与亲密关系。鉴于自身的经历,最近两年我对这个主题很感兴趣,周围也有不少朋友常就此谈论各自的问题和困惑。这一年我分别从三个角度读了三本书:哲学角度的《会饮篇》、社会史角度的《为爱成婚》、心理学角度的《亲密关系》,对爱的目的、婚姻的演进以及亲密关系的方法有了一些粗浅的了解。相关笔记在此: 《为爱成婚》笔记 《亲密关系》笔记
接下来是艺术史部分,《艺术的故事》这一年的读书分享主要是从哥特艺术到文艺复兴,我的阅读也多与此相关。潘诺夫斯基的《哥特建筑与经院哲学》虽然只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但体现了图像学的精髓,从哥特建筑的形式中寻求与欧洲中世纪思想观念的联系,通俗清晰。文艺复兴是西方艺术史上的一个高潮,沃尔夫林在《古典艺术: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导论》中从形式分析的角度对比了 15 世纪和 16 世纪意大利艺术的风格差异,对于视觉训练非常有帮助。而在思想方面可以看看《欧洲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和文化》,这本书对人文主义的本义、兴起、传播都做了详细的论述,并且将其与意大利北部的社会变革、欧洲北部的宗教改革关联了起来。社会文化方面是近些年研究的重点,彼得·伯克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与社会》用年鉴学派的方法,统计了 600 位意大利艺术家和学者的社会背景,试图研究文艺复兴的源流与社会结构的关联,我们可以看到原材料、艺术家地位、艺术市场、宗教大众化、神话精英化等因素、变革与艺术的关系。韦尔奇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艺术》同样从社会史角度切入文艺复兴,把我们从博物馆拉回到历史现场去理解文艺复兴艺术的创作,其中最有意思的是当时艺术家(工匠)的工作方式以及甲、乙方之间的博弈,和今天的打工人颇有几分相似。
历史部分我看了点希腊史入门。首推赵林的《古希腊文明的光芒》,把古希腊社会与文化的源流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梳理得很清楚。从神话到悲剧,再到哲学,可以看到继承与反叛如何让思想文化有机生长,延续至今。赵林老师不愧是武大名嘴,能将如此庞杂的内容写得通俗有趣又有启发,深谙教学之道。感兴趣的朋友也可以去看看他的课程视频。我也记录了一些笔记:https://book.douban.com/people/freedxy/annotation/35225153/
张新刚的《古希腊思想通识课:希罗多德篇》也很好读,这是对希罗多德《历史》一书的导读,重点讲述了古典时代人们的观念,让我印象比较深的是梭伦的幸福观,现代人似乎惧怕、焦虑死亡,而古希腊人的幸福却蕴含在死亡之中。如果想要系统学习希腊史,可以先看看《希腊史研究入门》,作者将学者们对希腊史的研究史梳理得很清晰,列了很多经典书目。顺便提一下,这套历史学研究入门丛书有好几本都相当不错,值得一读。
中国史部分我略看了下作为重要转型期的战国部分。杨宽的《战国史》非常全面,材料丰富,考证也很严谨,可以作为一本参考书。想轻松一点则可以看《战国歧途》,刘勃的通俗历史写作很厉害,足以让人一口气读完。在他娓娓道来的故事中,蕴含着对今日的警醒。此外去年的爆款《漫长的余生》也值得推荐,罗新老师的写作也是平衡专业与通俗的典范,叙事能力很棒。这本书围绕北魏宫女王钟儿漫长的一生展开叙述,但材料仅限于一方墓志,无法还原她的生活细节。作者干脆将其一生作为线索串起北魏宫廷权力斗争的腥风血雨。一幕幕宫斗大戏背后,多少人从权倾天下到身死家灭也就是一瞬间的事,权力噬人,毫不留情。
最后是这一年我开启的一个小主题:衰老与死亡。一方面随着人均寿命的增加,老龄化社会给我们带来的问题和挑战越来越多,得想想怎么应对;另一方面也是自己年龄到了,对于独生子女来说,父母的老去让人颇为担忧,自己也开始思考该如何面对生与死。毕竟人通常只能死一次,没有经验可借鉴。
葛文德医生的《最好的告别》算是经典之作,探讨了美国的医疗和养老体系如何应对衰老和死亡。对此商业服务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医学技术也看到自己的局限。在选择辅助生活、姑息治疗或善终服务之前,我们也许得好好想想自主性和安全性如何权衡,活得舒服与延长生命如何抉择,如何面对丧失与孤独等问题。以及最重要的,我们能否安然面对死亡?这里正好和前面提到的古典传统中的幸福观相呼应。
《照护》是医生兼人类学家凯博文在经历对妻子的十年照护后所写下的经历和感悟。「照护」是他很长一段时间的研究课题,而让人没料到的是,「照护」最后也成为了他的肉身体验。凯博文的妻子罹患阿尔茨海默病后,他不仅要照顾妻子,也要开始学着处理那些从未涉足的家庭琐事。正是这样的经验,让他更深地理解了妻子,也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这本书也串起了很多前面提到的主题:现代分工下医疗机构官僚化的冷漠,现代社会中邻里关系的珍贵,爱与亲密关系的真谛......最让人动容的则是凯博文所阐述的「在场」:「我在这里,为了你而在这里。」我相信这会是很多问题的答案。读后感在此:作为救赎的照护:我为了你而在这里,最终成为你的镜像
对我个人来说,这两本书也带来了非常独特的阅读体验。我读的时候,外公已经出现了一些认知障碍和记忆衰退的症状,而在临近年底时他又摔伤了腿,不得不卧床几个月。我也因此参与了对外公的照护,其中的细节不多说,确实是非常难。在日复一日的重复工作中,照护者和被照护者都感到难受,但又总有一种奇妙的联结。有了这样的经验,我对两本书中所提到的内容有了切身感受,也越来越意识到老人生活之难与爱的感人之处。新的一年我也准备继续这个主题的阅读,思考生与死。
最后,再推荐一本跟 2022 年年末许多人的体验非常相关的一本书:《战斗细胞》。这是一本关于人体免疫系统的书,堪称科普书的典范。作者并非医学科班出身,但阅读了很多相关文献,咨询了很多专家,做了好多年的科普视频,口碑非常棒。免疫系统如此复杂,术语又超多,但这本书用准确又生动的比喻和例子做到了化繁为简,还能让人饶有兴致地一口气读完。看完之后只觉得造物主真是太过奇妙,免疫系统的反馈机制、多重确认、错误冗余等妙招真值得设计系统的人类好好学习。我读完之后正好和大家一同经历了 COVID-19 的侵袭,在病中就想象着我体内的这些免疫细胞在奋力战斗的画面,感觉恢复得都快些了:D
来年继续读更多好书吧!
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