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回乡路

宝鸡火车站,对少年的我而言,是一扇通向未来的大门。我曾多次驻足在站前,遐想命运会将我带向何处。
2023年元旦当日,我们一家三口乘G1970次列车从上海返乡,列车途经四省,停靠十余站。我已经两年没有回老家过年了,平日里虽也有返乡,但终究与过年不同,此次我提前回来,一路揣着复杂而沉痛的心情,猛然间发现,回乡这条路,我已走了二十年了,尽管出发地不同,但终点都是宝鸡。
2003年,我离开故乡外出求学。那是我第一次到省外去,在此之前,我最远去过省会西安。我去到江西省抚州市读大学,同为地级市,抚州那时城市发展程度远不如宝鸡,我得出这个结论的依据有两条:其一,抚州火车站除了有一班通往南昌的列车,与其他地方均不通车;其二,抚州没有综合性的商场,就连大型超市(两层以上有电梯的超市)都是我到抚州后第二年才建成的。可想而知,从这样一个南方欠发达的小城,来往于北方地级市,不会是一场容易的旅程。
03年农历年底,学校放寒假,同学们纷纷返乡。我从抚州回家要先乘坐两个小时的大巴到南昌,接着从南昌坐火车到宝鸡。来大学报到时是父母二人一同送我来的,我们三人为了省钱,买了两张硬卧票和一张硬座票,车程24小时,我们三个人在卧铺车厢的两张硬卧上面轮流休息,如果遇到乘务员来查票,父亲便被赶到硬座车厢去。寒假我一人回去,家里自然想让我买卧铺票,路上不要太辛苦,相对也安全一些。我第一次从异乡回家,对春运一点经验都没有,完全低估了买火车票的难度,那一年别说卧铺,就连硬座票我都没有买到。
少年不知辛苦,我兴冲冲拿着行李步行半小时,从学校附近的长途客运站乘大巴车到南昌。车上放着俗不可耐的音乐,我看着窗外的风景浮想联翩。我很喜欢独自乘车,尤其是火车,沿途偶尔闪现的农田山脉、城市一角,或是村落的房舍、水塘、牲畜,都让我觉得新奇有趣。夜晚,灯光会由远及近地照亮一些景致,或是停靠在某个不知名的小站,我像看小说一般,将自己代入到眼前的环境中,想象着生活可能的样子。
在没有高铁的年代,南昌站算得上是相当气派的车站了。以蓝色玻璃为主体的建筑,折射着乘客对旅途各异的心境,或明亮,或阴郁。站内规划简洁而明了,很容易找到所乘列车对应的候车室。而其他餐饮、休闲、卫生等配套设施也丰富而又精致。
南昌至宝鸡的绿皮列车下午发车,次日下午到达终点站,我原以为上车站一会就很容易能补到卧铺票,然而现实狠狠地让我体验了旅途的辛苦。站,并不是轻轻松松的站在座位旁边,而是像仙鹤一样,被挤得恨不得只立着一只脚。出发前准备的食品根本没有机会拿出来吃,水更是尽量不喝,因为去一趟位于车厢两端的卫生间,简直是穿越人山人海,好不容易一路致歉挤回原地,此前站脚的地方又没有了,谁也不愿意腾出半个身子的地盘给对方,每一个拿着站票的人都在努力寻找一个尽量舒适的落脚点并拼尽全力捍卫自己的领地。绿皮车是没有空调的,密密匝匝的呼气让整个车厢温暖而气味复杂。有一次,乘务员大概看我一个小姑娘被一群男人挤着不好受,便将我锁在了车厢连接处。那里站几分钟就冷的来回跺脚了,但是空气却干净多了,还能倚靠在墙边歇歇,然而一个中年男子不合时宜的从相邻车厢走到了我的旁边,一边抽烟一边打量着我,看得我心里发麻却又无路可退,直到列车到站停靠站台列车员来开门时,我才飞一般地钻回拥挤的车厢,感受着呼吸带来的暖气和众目睽睽的安全。
列车行驶大约十几个小时进入河南境内后,会有一些卧铺空出来,这个时候站在补票车厢的人就会近水楼台先得月,抢先补到票。这也是后来才有的经验,补票车厢虽然人最多,但是能第一批补到票,更容易苦尽甘来。
补好票,从硬座车厢走到硬卧车厢,瞬间体会到了赶路和旅行的差别。后半夜的卧铺车厢非常安静,我不急着去躺下休息,总是先独自一人坐在车窗边的折叠座上,拉开窗帘,拿出零食,欣赏一会沿途的风景,虽然大部分时候窗外都是黑漆漆的,并看不到什么景致,但我很享受那一刻的心境。
四年大学本科期间,寒假我几乎都是买站票,人挤人站十几个小时挨过去的,倒也没觉得辛苦,其实像我一样后半段补卧铺票的是少数,大多数打工人为了省点钱,宁愿一站到底,因为站票的价格非常便宜,我记得我那时买的学生票,一张票只要44元,而卧铺要多好几倍的价格。
暑假相对买票容易一些,毕竟没有春运的人潮,有时会有同学拿着我们的证件集中乘大巴车去南昌站购票,这样买到的几率高一些。有时我从杭州回宝鸡,因为男朋友彼时在浙江大学读书,我暑假有时去找他玩,有时去那边上一些英语相关的课程,然后我们一起从杭州回宝鸡。杭州往宝鸡的火车票没有南昌至宝鸡的紧张,但浙赣线简直要了命了,我每次从南昌到杭州几乎都是全程站过去的,直至下车都补不到坐票,更别提卧铺了。现在回想起来我都佩服自己,我不但能从夜幕降临一直站到第二天早上,而且在人挤人的车厢里,我还能在下车前把脸洗了,在众目睽睽下把妆化了,精力充沛、容光焕发地去见男友。
07年我考上研究生去上海读书,那年寒假前忘了是在哪里看到的消息,学生凭学生证可以买三折机票,我一算这跟硬卧价格相当啊,我都没有坐过飞机,我要去体验一下从大城市坐飞机回家的感受。那时网络售票还没有流行起来,而且学生票是要看证件购买的,我记得我一个人从桂林路坐公交车又换地铁,拿着手机看地图,一直到静安区找到了地址上说的那家旅行社,是真的,真的三折买到机票了,是上航的飞机,我很兴奋。我给男友打电话,他坐过飞机,我让他给我讲登机的流程,生怕自己找不到登机口误了飞机,也怕闹笑话。
第一次坐飞机很顺利,登机手续办理的很顺畅,也没有晕机也没遇到气流,从那时起,我回家的交通工具多了一个选项。上海真的是很对我的气场,因为本科是英语专业,口语发音也很标准,所以我没费什么周章,就找到了一个在培训机构做兼职少儿英语教师的工作,每月有千余元的收入,再加上读书时是半公费,每月还有几百元的补助,觉得生活一下子宽松了起来。从那时起,我告别了站票回家的日子,体会到了大城市的交通便利。
然而在没有互联网售票的年代,买票仍是一件难事,每次都要提前几天开始去火车站或车票代售点排队买票。我所就读的上海师范大学离上海南站很近,只有两站公交,而且公交车票价很便宜,只要一元,我们就选择去南站买票。南站的售票点在南广场二楼,一楼有时也会开放,我记得有一年,买票的队伍从火车站的楼里,一直蜿蜒几圈排到了沪闵路上,后来可想而知,没有买到票。次日又走到田林路的火车票代售点去,终于捡了个漏,尽管是我很不喜欢的上铺,但也总算能躺着回家了。
那些年,每次返校爸爸为了给我买到一张卧铺票,总是半夜十二点去火车站售票点排队(火车票零点开始发售),尤其是冬天,要提早很多就去排队。售票点的窗口还没有开,大家都只能哆哆嗦嗦地在那里等着。后来爸爸经朋友介绍,认识了火车站的工作人员,每年给人家送礼,帮我解决了买票难的问题。现在爸爸来上海,我在手机上随便点点就能帮他把票买好,卧铺票也不考虑了,我直接给他买高铁的商务座,既舒适又节省时间,然而回想起那些年买票难的日子,买站票的日子,虽有很多酸楚,而那些难又何尝不是支撑我一直前行的动力呢?
2011年底12306开通,列车开始实行网络售票。电话订票依然是购买火车票的另一途。我2010年研究生毕业,工作地点离上海站不远。最开始,我们都是两条腿走路,网络购票和电话购票一起操作,想着买到的几率大一些。那时刚工作,工资收入是按照实习生的标准发的,每个月只有几千元,而春运期间的机票几乎没有折扣,我也无法再享受学生证购票的待遇,只得把希望全部寄托在购买火车卧铺票上。然而神奇的是,我在单位的电脑上买票逢买必中,难道是因为单位离车站近,网络传输快吗?后来我们几个在上海工作的发小的火车票都由我来购买,至今,我的12306里都还保留着他们的身份信息,记忆中仍保留着我们一起回乡路上的点点滴滴。
回乡从最开始独自一人,到与男友二人结伴,到与一众发小同行,而回到家乡的内容却都延续一致。亲人团聚和同学聚会是两大亘古不变的主题,我们不远千里,总要想尽办法回到老家,现在回想起来,那时还没有乡愁的概念,但就是执着得觉得就是要回去,不管怎样也要回去看看。
14年底,我第一次在外过年没有回去,因为那一年八月我生了孩子,担心旅途颠簸对孩子身体不好,我们决定留在上海过年。父母在老家,公婆从宝鸡来到了上海,然而那一年过的并不开心。如果当时我能知道此后近十年间,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的亲人们陆续离世,我一定会珍惜每一次返乡,尽可能的多回去看看。
19年底,疫情爆发,我们选择高铁出行,购买了商务座,因为一节车厢只有七八个人,相对飞机安全很多。那也是我第一次乘坐高铁商务座,体验到了金钱带来的便利和舒适。
19年的农历春节,也是我们最后一次阖家团聚,此后两年春节,因为疫情我们没能回去,直到22年底再次回乡过年,亲人已走了两个,我们再也不能像以往那样过团圆年了。
20年间,我共有四次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回乡过年,而这缺失的四年一辈子再也补不回来了,也许今年是我最后一次回来过年了,从明年起,我在异乡生活的日子已经超过了我在故乡生活的时间,对女儿而言,她心目中的故乡是她的出生地上海,对我而言,故乡是亲人。
如果我能够回到从前,找到那个站在宝鸡站前,向往外面的世界的女孩,我会告诉她,小城永远是她的底色,生活会善待每一个努力的人,生活也会令过往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