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需要系统的支持以及更多的现实生活
无法自省的人终将按照模板生活,所有环节的衔接过于顺畅是模板之所以成为模板的原因,读希望小学,读地方初中,上县城高中,进二本大学,然后毕业考公结婚然后生子。这种环节与环节之间的紧扣让人很难抵挡住,要是家里再有一个蛮横专权的父亲和辛勤劳作的母亲,那么以上的环节只会衔接地更加迅速,以上几句话就已经把小镇青年的三十年人生概括完全。当然其间的痛苦肯定是难以概括,每个小镇青年都有自己的痛苦。但也似乎离不开对父亲强权反抗失败的懊悔以及自身条件的后悔,但人生就是存在一些如果这样就好了以及如果那样就好了的懊悔时刻,而就像我突然发现我一直在写同一种东西一样在往后的人生一直念叨。应激性是指一切生物对外界各种刺激(如光、温度、声音、食物、化学物质、机械运动、地心引力等)所发生的反应。如果受到刺激的源头已经趋于稳定,那么一些事情也会在余下的人生被念叨无数次。那么如何跳脱出魔咒般的无聊生活呢?我想或许需要系统的支持。
刻板印象这件事随着看到的事情越来越多日渐变得好笑了起来,是真的会惊讶于人怎么能够如此恰当地跳进刻板印象的箩筐,和我着凉之后必定耳朵肿胀一般,简直是一分一毫都不差。男的在成长过程中变得发福、爹味、爱聊时事政治,国家大事,爱开黄色玩笑,最终臭不可闻。而且速度真的是惊人,和重庆的出租车和武汉的公交车一般。而不得不说的一点是人们也似乎乐见这种刻板印象在一个个体身上出现,每个人如同食腐的野狗一般撕咬活生生的例子,并向世人宣告,我早就知道会这样。互联网更是放大这一特征,符合刻板印象的男性集聚在一个平台,符合刻板印象的女性集聚在一个平台,互相攻伐,甚至平台内部之间也互不相让。covid对当下人的状态影响十分巨大,在三年的训练下,人们更习惯于生活在互联网之上,而突然的放开,似乎更让人不得不生活在网上。手机的使用时间一不小心就十小时往上。那么更加深刻板印象,自然所谓人与人的互相理解变得不可能,男与女互相理解的难度则仅大于中国男足战胜阿根廷男足夺得世界杯冠军。这也许还有一种解法,那就是更多参与到现实生活中去。
先聊聊根本就不存在的系统的支持吧(笑),系统的支持在这里指向教育,不仅是在求学阶段的教育更包括成年之后的教育(显然这一部分更难)。求学阶段的教育尤其重要,一些知识必须被单独教给孩子们,我一直觉得十岁以下的朋友已经出现爹味的话,那么大概率不是他自己选择而是教育的失败。一些知识被统称为通识,比如对他人的尊重尤其是对异性的尊重,认识到人的复杂性,关爱自己和身边的人,我想也许能够解决一些问题。不存在的事物确实是因为需要花大力气,大功夫去做,如同国足挑战阿根廷一样。
更多的现实生活似乎更加现实,可以尝试多走走多看看,也不需要走多远,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即可。以一台摄像机的身份去观察他人的生活,也许会发现刻板印象之外的东西。比如发现武汉的公交也有不那么快的时候,但司机也许永远会理直气壮地在你的方向为绿灯时行使他右转的权利。也就是说,也许更多参与现实生活之后会加重你的刻板印象,也许能够发现点刻板印象之外的东西。毕竟这才是现实生活有趣的地方,事情不总是一定这样抑或一定那样,现实就在原地,等待你去看看。再伟大的摄影师也要走出去,走上街去,把自己束缚在床上一遍又一遍地刷新手机是没有意义的,你不会因此突然得到更深的见解。也可以一台摄像机的身份观察自己的生活,试着接受新的刺激,试着跳脱出怪圈。
© 本文版权归 #PicnicDog#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