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前篇)
在看战国后期到汉代的玉器的时候,要同时看这两种状态并存的现象是否合理。粗糙的痕迹往往在宽凹槽里,平面是极度细腻的晶粒状态。这种比较粗糙的锉磨痕迹,在战国中期之前很常见,到了战国中期往后,很难在玉器的边缘看到了,只有剑饰的背面,镂空玉器的镂空处还能看到。这两种锉磨痕迹,发展到汉八刀,算是到了最顶峰的状态了,这种工艺直到东汉,就基本算是结束了,高古时期就到了尾声。虽然这个时期的锉磨工艺发生了更细腻的变化,工具也有了变化,不过鉴定的方式和战国中期之前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一是锉磨痕迹粗糙细腻的状态随着纹饰起伏,顶部细腻,底部粗糙的状态没有变化。二是无论如何细腻,晶粒状的痕迹不均匀,无方向,不规则的状态没变化。三是无论周边的切割,镂空,起墙,这些难以加工的位置,依然保留下了以前时代加工工艺的延续,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这个时期的玉器,在此之外,只需要留意砣痕更锋利这个特点即可。归纳起来就是两个方面,砣痕更锋利了,锉磨更精细了,但是无论砣的接续还是锉磨的方式,痕迹,都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锉磨工艺,在整个高古玉的时期来说,文化期、商--西周、春秋--战国中期、战国中期--汉,大致来说,能分为这几个比较明显的锉磨工艺特征的区分。这些特征表现在线条里,也表现在表皮上。鉴定玉器时,先要从造型纹饰上定年份,然后定纹饰线条的工具特征,同时佐以同时代的锉磨特征,这几个方面不能出现大的背离,不能脱离时代。否则就要提高警惕。玉器鉴定是一个细而又细,慎而又慎的技术,这个技术没有任何复杂,无非是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这个技术没有一招鲜,如果想弄明白玉器鉴定,一定是把各个时代玉器的造型、纹饰、线条、皮壳几个方面都要理解深刻,否则任何一个短板,都会造成玉器鉴定的不全面,一个不全面就会造成万劫不复。战国中期之前的锉磨痕迹,在长线条里表现的特别明显,同一件玉器上的锉磨工具还相对比较统一,因为纹饰的需要,这种锉磨工具表现出了一致性,虽然看着是一致的锉磨工具,不过从微距里可以看到这种锉磨工具的加工特点是低效,磨损,在锉磨的接续上很难做到从头到尾的不变。在锉磨痕迹里,可以看到工具无论单向锉磨,还是往复锉磨,都会有长条凸脊不规则,互相抵消形成细腻的晶粒和长条凸脊伴生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