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历史类文本阅读记录
阅读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兴趣和当时的喜好。2022年,我几乎把所有的关注点都集中在了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一代的书籍阅读上。从事广播电视行业,影视剧的个别情节引起了我的兴趣,2021年播出的《上阳赋》,对于这一段架空时期皇权和门阀政治的此消彼长有一定的影视化表达,联想到门阀政治的兴盛时期,又再次阅读田余庆的《东晋门阀政治》。今年,继续循着这个兴趣点,选取了几部该领域的文本精读。
1. 《三国志·蜀书》
《三国志》记录较为简单,裴松之作注,对简约的事件或者此间提到的人物进行了较详细的注释。读初中时,四大名著中最爱《三国演义》,看了书,看了电视剧,那时候心里对诸葛亮就有一种特别的偏爱,心中所爱是文学作品中神化了的孔明先生。再年长些,突然想去看看历史中的诸葛亮(当然史书里的诸葛亮也未必就是真实的他,只是历史中的他),《三国志》里的诸葛孔明。
2. 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
《东晋门阀政治》开启了我对中国中古史的兴趣,我很想去了解将近两千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经历了秦汉,中国社会是怎样一个图景。看《秦汉魏晋史探微》印象比较深的是田余庆先生对蜀国新旧势力、蜀国格局、诸葛亮评说,对“跨有荆益”的设想渊源、实践的梳理等,读来都颇有收获。《暨艳案及相关问题》一文通过抽丝剥茧、史料钩沉、横纵向比较,将暨艳在江东化的第二阶段为什么受到孙权的强势打压作了深刻地描写,尤其是先生认为“暨艳澄检郎署,受影响受损害最大的不只是一群倖进的年轻人物,而是一个急于在社会政治中上升到统治地位的阶层”,是有很深的史料洞察力和卓绝的史识,先生对事件的钩沉常常使后进者拍案叫绝。我们无法走进历史,但能用有限的史料接近历史。我想,这也是田先生历史写作中让人着迷的地方。田余庆书中对《隆中对》格局,诸葛亮的评价,对“跨有荆益”的设想渊源、实践的梳理等,读来都颇有收获。
3. 李凭《北魏平城时代》
北魏孝文帝,是教科书里大胆改革、融胡入汉的游牧民族领袖代表,他推动了民族大融合,也似乎为后世留下了一个不一样的异族统治时期。平城,是孝文帝执政前北魏政权都城,是当时一座联系着鲜卑族过去和未来的城池,在这里,北魏政权完成了政权的优化,汉化进程不断推进,融入了更多的汉元素,也为后来孝文帝统治带来了更大的可能。该书从北魏建国道武帝的经历开始,以史料勾勒出北魏发展历史中重大事件。
还未完全看完的:
1.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史学大家陈寅恪先生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先生在叙论中说“聊供初学之参考”。看了那么久的历史书,读到了陈寅恪才算是开始学历史吧。先生在书中展现了传统史学家应有的修养,“综合旧籍所载及新出遗文之有关隋唐两朝制度者,分析其因数,推论其源流”,对于一个论点,使用大篇幅的、广泛的史料进行论证,这也是在提醒后学者,中国史学的基础就是史料,在浩如烟海的史书中找到线索并不断找更多的材料佐证,这就是学习历史的人最基本的能力,但过去前辈们精读文本、对史料的熟识程度已是吾辈难以企及的了。
2.川胜义雄《六朝贵族制社会研究》
3.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
4.谷川道雄《隋唐帝国形成史论》
宋人陈善于读书的心得和见解,恰能表达我最近看书的体会:“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陈善《扪虱新话》)今年所看的这几部著作,作者对史料的熟稔程度登峰造极,使用史料发微探索的功力炉火纯青,能从一小段史料发微,从而找到与更大的事件的联系或者是钩沉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非后学者轻易所能企及。刘知几曾道史才、史学、史识为史家三才,在史学的道路上,陈寅恪、田余庆等史家光彩夺目。每每拜读其文,不禁惊觉,历史这门学问真的穷尽一生也不可能对每条史料熟稔,史家们尚且不易。悔之晚矣,求学时代未能尽可能多地细读文本,就在身边的图书馆也未必日日登门。只望多些时间细读文本,在史料里多接近历史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