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作
2022年的岁尾,几乎每个公众号,每个app都在进行一年一度的总结报告,各种大数据的统计,用尽全力用几页PPT来总结这一年每个个体的行为。
到了这个2023年的岁初,又上行下效般的拿出了一篇篇新年寄语。怕是这空白一般的2022让人有太多的遗憾和不甘,希望用接下来一年的时间尽情地填补。
由于这一年来几乎除了手机和偶有几次的无人机飞行,其余再也没有其他的拍摄。自12月25日起便翻遍了整个手机的相册寻找最为满意的照片,渴望能凑出9张还看得过去的照片能做个“总结”。这一定是这一年的“代表作”。
岁末的文娱生活最令人期待的还是开始周更的《我们民谣》,其中三拖一组合中,柳爽唱了《Monica》,在介绍这首曲子的时候说到这首歌曲是大多数人认识他的最初的美好印象。但似乎00后的观众们并不埋单,似乎大家开始混淆“敲门砖”和“代表作”的两个不同概念,一遍遍地喊着《漠河舞厅》。
回想起12月份的时候聊到《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之于坂本龙一,抑或是如今《漠河舞厅》之于柳爽。音乐人似乎都有过这么一个拧巴的阶段,它越火,越觉得无聊。
昨晚又看到余华每每说到《活着》却从来不避讳谈及代表作,笑成《活着》让他“活着”。
有趣的灵魂要突破无聊的那个零界点。思来想去,可能一个音乐作品太过于简洁明了了。早些年,一个音乐作品给到人的思考时间被牢牢局限在5-10分钟,到了如今的碎片时代,更是被压缩到三到四个小节。人听到,到思绪开小差后回过神来产生共鸣,着实是有限的。
而文学作品却要好过许多,不说那些大部头,再精炼的散文作品也好歹上千字,描述一个故事,一个场景,好歹花了不少力气。而作者也更能夹带一些私货,不同次的访谈都能讲出一些新的创作背景故事,听众也多是津津有味,一趟流程下来便也就不无聊了。这便有好的“代表作”。
无论是怎么样的艺术形式,都是一些异常敏感的人,在普通人不曾感触的瞬间有感而发,用手中的武器将这些细节记录并二次的艺术加工。正如坂本龙一在人生的后半段对于《劳伦斯》的再次感悟,正是自己抵触的大众共情一次一次的给在悲痛中的人们带来力量,于是一次又一次的为需要的人们弹奏起。
可能这一年来,手机里也没有真正的代表作,但请在未来的一年里用最熟悉的武器去记录一些感触,用我自己的武器。若是再给看到的人们带去一些共情,那就是额外的收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