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22年度读书总结
查看话题 >2022年度读书总结
回想起来,困惑和焦虑充斥着我一整年,有一段时间还特别的迷茫,一方面是在琢磨自己的职业规划,是继续待在原地还是转向其他方向和领域,另一方面是公司经历了管理层的变动,所有的一切要重新适应,明年的具体形势也是个未知数,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读书来缓解现阶段的迷茫焦虑,帮助我静下心来思考。
今年年初定下来的阅读目标很简单,每月大概两本就差不多了,作为一个并不喜欢阅读的人,“不出意外”地没完成自己今年的保底阅读目标,和许多动辄一个月能看好几本书的友邻自然是没法比的。我的阅读比较功利,选取的书籍大多是社科类的,其中不乏热门书籍,顺带夹杂了一丁点外国文学。到年底了,跟风写个总结,把今年读到的还不错的书盘点一下,也是要激励自己明年在阅读上能够下更大功夫。

《在人间》
当我翻过一本厚书的每一页时,灯光的红色火舌就会颤巍巍地摇晃,随时有熄灭的危险。灯芯随时都可能沉默在气味难闻的灯油里,油烟刺激着我的眼睛。但所有这些不便,都消失在我看画报及其说明词时所得的乐趣中。
这些画在我的面前把世界扩展得越来越宽,它用神话般的城市去装饰这个世界,并让我看到了高山和美丽的海岸。生活在美妙地伸展开来,大地变得越来越诱人,人也越来越富有,城市越来越多,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
很惭愧,这本应该是义务教育时期必读书目吧,一直放在书柜里就没有碰过,直到今年1月份我才开始真正读它,然后3月份读完了《我的大学》,现在可以说,在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让我最震撼也最喜欢的当属这本《在人间》。书中描绘的是阿廖沙步入社会后的一段难忘经历,而且这段经历一方面帮助主人公逐渐培养起了正确的认知,另一方面也让他重新点燃了对生活的信心。我很难想象,那段俄国底层社会最压抑痛苦的时期,阿廖沙是如何顽强地生活并且成为我们后来认识的那个伟大作家的?几乎每一个章节,主人公都会遇见不一样的人,幸运的是他遇到了很多善良的人帮助他成长,船上的厨师斯穆雷只要有空闲时间就会召唤阿廖沙给自己念书,由此让阿廖沙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后来的裁剪师傅太太和玛尔戈皇后也都极大地鼓励阿廖沙阅读大量的文学名著,书籍成了阿廖沙在苦闷日子里的精神良药,帮助他走出自我困境。
《中国国家治李的制度逻辑》
面对辽阔国土上多元的文化和民众,观僚组织制度——可以说,任何组织制度形式——无法单独地有效实施一铜体制的权丽,实现其所承担的责任,解决其所面临的问题。因此,一铜体制的维系需要其他相应的治李机制来渗透和连接这一体制所覆盖的各个层次和角落。
大概能理解为什么这本书会变得如此敏感,作者将中恙和基层关系运用比较时髦的组织学理论来进行讨论,试图去解释一铜体制与有效治李的关系和矛盾,这其中结合了中国的历史沿革并借用了一些西方的理论视角来说明有关国家治李所面对的现象和挑战,包括国家的运行执行过程、应对问题的能力与方式、处理危机的决策机制、中恙与地方振府的关系等等,将不同章节内容串起来看,就好像能够看到一个高效的国家机器如何运转起来,非常生动形象。所谓的“层层加码”,“拼凑应对”以及“共谋行为”等现象,在一些企业组织中也会出现,作为企业管理来说,我认为也有研究的意义。总的来说作者无意去评价其中的好坏,正如他本人所说:“这一视角有利于我们透视上述种种现象背后的逻辑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对这些现象合理性与否的价值判断。”
《颠覆式创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生存法则》
在旧版的《创新者的窘境》的封面上有这样两句话:“就算我们把每件事情都做对了,仍有可能错失城池。面对新技术和新市场,往往导致失败的,恰好是完美无瑕的管理。”也就是说,在破坏性创新、新市场和新的价值网里,如果你仍然用旧的价值网逻辑来做,即使每件事都做对了,也会面临失败。
这段摘录的文字恰好印证一个熟知的经典案例,当诺基亚CEO在记者招待会上公布同意微软收购时说到: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但不知为什么,我们输了。它输给的其实不是友商,是时代,是工业时代思维输给了互联网时代思维。在如今瞬息万变的移动互联网时代,这本书并不能也不可能给一个标准答案,但是它给我敲醒了警钟,提醒我在当下,需要真正意识到互联网的巨大影响力,意识到我自身需要去主动思考,即便我现在完全不在这个领域工作,但我有可能因为我狭隘的认知而被这个时代淘汰。这本书也是啪啪打脸了我之前读到的经典商业书籍《基业长青》,虽然不能否定《基业长青》中的所有内容,但是这正说明我需要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事物,将来的基业长青很难存在,企业会面临一个需要颠覆式创新的环境才能生存。所谓的创新者的窘境是每一个大公司都会面临的问题,企业和企业的竞争实际上是各自所在的价值网的竞争,价值网都是有一定边界的,大公司的价值网之外会存在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创新者的窘境,而小公司就需要在大公司的价值网之外寻找机遇,用不同的逻辑体系来打败大公司,从而实现超越。
《LIFE Film Noir》
In the end, noir is, in the words of critic Roger Ebert, “the most American film genre, because no society could have created a world so filled with doom, fate, fear, and betrayal, unless it were essentially naive and optimistic.”
黑色电影对于当代电影的影响已经有很多著作都介绍过了,LIFE杂志策划的这一期有很多幕后故事,其中的文化评述读起来也相当有意思,不过我不认同它把黑色电影作为美国的特定文化产物,毕竟欧洲也有着很多不错的黑色电影。书的整体结构编排很简单,目录看起来就像是黑色电影片单,依据年代和制作分为Classic Noir和Neo Noir,其中Classic Noir包含了很多我们熟知的经典电影,比如《马耳他之鹰》、《双重赔偿》、《劳拉》等,Neo Noir则包含《出租车司机》、《唐人街》、《低俗小说》等的介绍。除此之外,Tabloids And Film Noir这一节从摄影和纸媒的角度来说明30年代的媒体是如何给予黑色电影充分的灵感和养分的,而Offscreen Noir这一节则聚焦好莱坞明星私下存在的黑历史,把银幕形象和现实形象做了一次有趣的对比。确实,黑色电影阐明或者说揭露的是美国梦的黑暗面。
《强势》
虽然你明白必须强势,可一旦遇到事,你又会觉得“我做不到”“我不能那么干”,或者相反的,你会发怒、咄咄逼人、大喊大叫——这些都不是强势。强势最重要的是心理素质,就是坚持、执着,就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说出你真正的意愿。
如何在工作、恋爱和人际交往中快速取得主导权,这是我也在思考的问题,记得初入职场时我就因为性格过于乖顺老实而被人甩锅,因为我们自身的怯弱而造成被他人控制的情况数不胜数,当我们选择拒绝时又感觉内心愧疚和焦虑,似乎被一种社会教条束缚,而作者运用心理学、语言学和行为学的研究设计出一套“系统性自主疗法”,通俗地讲就是强势法则及语言技巧,它能够帮助我们克服内心的障碍,做自己行为的评判者。书并不是通篇在讲理论,而是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场景和案例教学,针对反职场PUA、有效拒绝、应对他人操控式批评、职场面试、处理亲密关系等实际情况都提供了一些较为有效的解决方案。于我而言,强势法则就是要求自己保持独立,不论是处于平等式关系还是权威式关系亦或是其他关系中,都应该真诚并且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让自己舒服的同时也让对方能够理解并尊重自己,在矛盾中达成和解或者寻求折中的方法。不过由于文化差异,某些语言技巧还是显得咄咄逼人且生硬了点,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来改进。
《The Vanishing Half》
He unzipped her funeral dress,folding it neatly on a rock, and they waded into the cold water, squealing, water inching up their thighs. This river, like all rivers,remembered its course. They floated under the leafy canopy of trees, begging to forget.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的评价在3星和4星之间反复横跳,私以为有些对角色和情节的扩写非常多余,这可能是被很多人诟病的一个点。把种祖问题、身份认同、跨杏别这些时下流行的元素都添加进去并没有达到更好的效果,所幸,整本书还是打动我的。作者用比较细腻的文字展现了一个三代人的家庭故事,Mallard小镇上的浅色双胞胎Desiree和Stella想要改变现状,她们逃离小镇,开启了一段自我探索和寻找的旅程,而她们日后的不同选择影响了她们自己以及下一代的命运。Desiree选择嫁给一个黑人丈夫,但家暴让她逃离家庭回到了Mallard小镇,和母亲相依为命,Stella则丢下Desiree,选择假装成白人,隐姓埋名嫁给了一个白人有钱家庭,多年来都没有联系过Desiree和母亲。小说中的Stella明显过得要比Desiree好很多,成了一个富太太,但这条线有着在我看来更强烈的情感矛盾,这种矛盾冲突自Desiree和Stella各自女儿在洛杉矶相遇时开始变得越来越具体,也由此改变了她们的生活。在阅读过程中我能联想到当年美国社会种祖隔离的种种痛苦经历,随着名权运动的发展,有一些问题逐渐得到改善,但还远远不够,如今它依然撕裂着整个美国社会。
《置身事内》
改革前,企业的大多数税收按隶属关系上缴,改革后则变成了在所在地上缴,这自然会刺激地方振府招商引资。地方政府尤其青睐重资产的制造业,一是因为投资规模大,对GDP的拉动作用明显;二是因为增值税在生产环节征收,跟生产规模直接挂钩;三是因为制造业不仅可以吸纳从农业部门转移出的低技能劳动力,也可以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增加相关税收。
这是本非常不错的政致经济学科普读物,它完全不同于传统的经济学书籍,以一种更加务实的方式让读者了解中国振府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离不开振府这个主体,中恙和地方振府深度参与到了国民经济的每一环,所以首先必须要了解振府的运转和政府在市场经济中扮演的角色。第一章地方振府的权力和事务从政府自身角度出发回顾了政府治理的特点和运作模式,感觉像是又读了一遍《中国国家治李的制度逻辑》,从第二章讲财税和振府行为开始,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和对应的镇府行为和镇策导向就变得很清晰了,把土地财政、地方镇府招商引资、城市化和工业化、地方债务等有效串联起来,并说明镇府运用的一系列配套改革措施来解决出现的问题,同时对当下的热点话题有着详细的解释和评述,在每一章节的背后还有特别丰富的扩展阅读,提供给读者继续探索学习的途径。
《生活的艺术家》
大多数人为他们的形象而活着,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把自我作为起点,更多人心中空空如也,这是因为他们忙忙碌碌,把自己塑造成这样或那样的形象。他们浪费、消耗大量的精力去塑造一个想象的外表,而不是拓宽或发展自身的潜能,也没有致力于自我表达和有效沟通。
49年过去了,全世界依然还在解读李小龙所留下的文化遗产,对于多数人而言,李小龙仅仅是一名演员,然而当今流行的综合格斗运动的发展离不开李小龙的影响,他对于世界武道变革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甚至成为了一种特有的文化符号。武术既是他的运动方式,也是他思想的训练方法,之前读过的《李小龙技击法》是从截拳道的角度来理解李小龙街头格斗的理念和智慧,当读完《李小龙信札》后又逐渐了解到了很多往事,到了这本书,能够看到的应该是一个完整的李小龙形象,他并不是荧幕里塑造的一介武夫,他在思考,在短暂的一生中寻找自我,诚实地剖析自我和表达自我,不断探寻人生的真谛。我觉得我们需要重新认识李小龙。
《Death of a Salesman》
He had the wrong dreams. All, all, wrong.
这又是一个震撼到我的故事,它呈现的是一个被美国梦击碎的悲剧,读起来让我十分压抑和心碎,Willy是一个比较典型的相信个人魅力和勤奋付出终有回报的人物,年轻时长途奔波,不辞辛劳地推销公司的产品,梦想成为像Dave Singleman一样能够被众人尊敬爱戴的推销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慢慢变老,精力大不如前,辛苦为公司奋斗一辈子到头来还被公司解雇,最后被逼得走投无路。究其原因,与其说是推销员Willy的美国梦的破碎,倒不如说是Willy个人的性格和认知导致的这样的悲剧。Willy混淆了梦想和现实,他总是沉浸在过去的荣耀光芒中无法自拔,提起自己在新英格兰地区的傲人成绩,天真地认为自己应该是那个成功的人,另一个原因是他没有一种务实的精神和态度,以为个人魅力是走向成功的关键因素,并且把这种错误的观念传递给了儿子Biff,Willy困在了一个由自己筑造的牢笼中,被生活的假象迷惑,终其一生自欺欺人,不能看清生活的真相,也不能认清自己,终被残酷的现实击垮。
《可能性的艺术:比较政治学30讲》
“自由霸权”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原本发源于西方国家的经济自由、镇治自由、社会自由不断向外传播,欧美内部的市场自由成为全球的市场自由,它内部的政治模式开始助推全球的政治转型,它内部的社会观念也向全球各个角落渗透。
政治是一门可能性的艺术、可行性的艺术,是次优的艺术,从刘瑜的文字中隐约能感受到她对于比较镇治学的一种浪漫情怀,更重要的是她带领我们普通人去理性地看待我们周围发生的一切,为此特意建立一个简单明了的参考系来作为镇治的评价维度。如果说国际局势正如多米诺骨牌一样,那么当下时代是什么样的状况呢?我们在镇治和历史课上都学过,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然而我觉得她有一点说得非常有道理,我们需要对习以为常的现象提出疑问,为什么现在的大趋势是和平呢?难道仅仅是因为二战结束,全世界都渴望和平那么简单吗?同样还有一个翻阅本书前就一直在我脑海萦绕的问题,为什么名主在很多国家出现“失灵”了呢?我也知道“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道理,具体的问题究竟出在哪?将一个个国家纳入到比较的视野,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国家丰富的镇治生态和名主转型之路,它们经历的种种名主衰退都是宝贵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