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读书回顾及10本推荐书目
每到年尾,照例要看下过往一年都读了什么。对于读书的回顾,也是对于人生经历的回顾。2022年,整体感觉有点魔幻。新冠疫情在这一年进入第三个年头,不断考验着人们的耐心,政府的治理能力,以及经济的耐力。年初开始的俄乌战争,以及其背后的世界各国的博弈,不断发酵。当我按照时间线整理书籍名称,打印后放在我旁边的时候,便仿佛有了一种上帝视角来俯瞰2022年的经历和心路历程。 我所读书籍,更多的是希望在书中找到对现实困惑和好奇的答案。1月份制定年度计划,我读了《五种时间》、《蔡钰批判性思维15讲》、《精进 3:找到你的潜在生态位》。2月份俄乌战争开始,我读了《日俄战争:20世纪第一场大国间战争》、《欧洲之门:乌克兰2000年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及太平洋的起源》。6、7月份美国不断加息,我读了《美国商业简史》、《从大到伟大2.0:重塑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分析与思考-黄奇帆的复旦经济课》。8月份涉足养老产业,我读了《银发世代》、《保险学(第七版)》、《给忙碌者的个人保险课》。10月份2O大召开,我读了《邓小平时代》、《斯大林传》、《君主论》、《二手时间》。12月份证监会放开不动产私募股权投资,我读了《一本书读懂私募股权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基础知识》。 许倬云在《往里走,安顿自己》中写到,“学习是你自己决定的,不是旁人决定的,你无时无刻不在决定。但是只有搜罗资料、认识资料以后,你才能够以最好的方向、最好的方式、最好的途径发展良好的性格。”整理了下从2004年进入大学至今所阅读过的书籍,2010年之前每年10-20本,2011年之后每年30-50本,一共大概528本。相对已出版的几百万种书籍,一个人终其一生,也只能阅读其中的九牛一毛而已,但这并不妨碍我们通过阅读来提升自我,增进对这个世界的认识。 接下来,分享一些这一年阅读中收集到的,关于读书和成长的佳句,并在最后推荐10本有启发的书籍。 一、关于读书的佳句 1、王志纲在2022年10月的总裁分享会上讲到,读书一定要避免读死书,读书死,死读书,而是要学会读书,读人,读世界。我自己的人生宗旨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历万端事。没有没有时间,光读书是没用的,一定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要知行合一。 2、王鼎钧《作文七巧》:读书,可以多多知道世上的事物,并且发现事物和事物之间的关联,找出其中的道理来。世界上的事物太多,太复杂,人的精力时间有限,一个读书人要有高深的成就,多半要选定一个范围,希望了解这个范围以内的所有事物,这是“从少少中知道多多”,这是“专”。 3、冯唐《成事心法》:“世间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积德,读书,修行,不断行。成事,持续成事,持续成大事,持续成好事。 4、罗振宇《阅读的方法》:仔细揣摩爱读书的人的内心,你会发现这是很多人爱上阅读的理由:在人世间走这一遭,如果不能知道自己本来应该成为什么样子,哪能甘心? 5、罗翔《法治的细节》:读书在某种意义上,正是站在人类总体经验的基础上来获得安身立命的伟大观念。只有这种伟大的观念可以赋予我们作为人的尊严,可以让我们生活得有意义、有目的、有安全感,能够让我们超越暂时的琐碎和有限,能够让我们在一种更高级的意义上审视我们的日常生活,这种观念也能够像石头房子一样来帮助我们抵御人生的艰难困苦以及命运的当头棒喝。无论是疾病的流行,还是外族的入侵,人的肉体也许很容易毁灭,但是这种伟大的观念却万世长存。 6、马未都《人的一生,都是有命数的》:我们的心灵很多时候需要慰藉,最好的慰藉方式莫过于读书。读书是一个习惯,可以系统地精读一本书,也可以快速地粗读。但是到底读什么书,我没法推荐。总有人让我开书单,要知道,没书的时候,什么书都是好书。 二、关于成长的佳句 1、李一诺《力量从哪里来:面对每一个不敢》:有一个小故事。一个犹太人给一个纳粹军官看了一大摞文件,说“这是我的学位证,这是我的职业证明”等,借此说明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这个纳粹军官说:好,给我看看。他拿过这一摞材料,转身扔进了垃圾桶,然后说:好,你现在什么都不是了!我当时听了很受震撼,因为我也曾经是那个战战兢兢地拿着一摞证书的人。如果不是证书、履历,那我是谁? 2、苏世民《我的经验与教训》:对任何组织而言,失败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企业绝对不能掩饰自己的失败,而是要进行开诚布公的讨论,分析导致错误的原因,以此学习新的决策规则。 3、冯唐《冯唐成事心法》:忽然来了百年不遇的逆境——新冠病毒,我送你十字箴言:看脚下,不断行,莫存顺逆。坚持锻炼、保持体重、少生病、提高免疫力,是“成事”的基础,也是抵御病毒侵袭的最佳手段。经历了一场“战疫”,你信了吗?信药,不如信自己。 4、纳瓦尔《纳瓦尔宝典:财富与幸福指南》:人生的一大目标应该是掌控自己的时间。理想的工作是利用杠杆效应的工作。在这种工作模式下,你可以掌控自己的时间,并能对自己的产出成果负责。如果你通过提供绝佳的解决方案给企业带来了神奇的转机,那么你必将得到金钱的回报。特别是,如果别人根本不知道你是如何做到的,他们就必须不断地付钱给你,让你继续提供这种产品或服务。而你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就是因为你的痴迷、技能或天赋。 5、宽宽《36岁,人生半熟》:人类与生俱来的哲学质地告诉我们,我们必须有智慧、有器识、有定境,才能创造更美好的世界。 6、采铜《精进 3:找到你的潜在生态位》:在职场中,不断地增加自己的技能储备是一个明智的做法。你最好让自己的“能力工具箱”变得越来越丰富。你需要突破自己的舒适区,试着捡起一项自己原先并不熟悉的技能,尝试着学起来。当然,很可能这个技能学会了以后并不会马上用得上,但是你储备着,说不定在哪一天就能派上大用场。 三、推荐10本有启发的书籍 1、《20世纪最伟大的商业领袖》,作者安东尼·梅奥、尼丁·诺里亚 这本书是清华宁向东教授推荐,英文原版叫《in there time》,一本被中文翻译耽误的书,是哈佛教授对美国20世纪商业领袖的梳理,其核心内容主要是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是利用了时势。本书所讲的领导力,是一种历史情境中的领导力,它是一种基于个人对于其在所处世界中位置的评价和理解而形成的领导力,而不是那种单单从个人特质中分离出来的领导能力。经济、社会和政治的状况总在不停地变化着,这种变化要求人们采取不同的领导方式和不同的成功之路。按照马丁·路德·金的话来说,“我们不是历史的制造者,是历史在制造我们”。通过理解我们所处的历史时代和各种情境因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我们身居何处、我们将要去往何方。宁向东教授对这本书的评价是:在我的心目中,这本书是我今年要讲的12本书中,我最看重的一本。这本书对于我们理解整个商业世界的版图,整个商业世界的底层逻辑,我个人认为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很有启示性。我有一个不成熟的感觉,就是我们中国人在二十一世纪要走的路,从美国二十世纪的经济史、企业史中,可以得到很多启发。 2、《可能性的艺术:比较政治学30讲》,作者刘瑜 这是一本充满思辨的书,有很多收获。比较政治学,用比较的思维来看待政治,用系统化的思维来看待政治,而不是把它简单化。读完之后,再看待这个世界,感觉透彻了许多。学者李普赛特曾说过:只懂一个国家的人不懂任何国家。读完这本书,让我对一些人、一些事有个新的认识。比如委内瑞拉的查韦斯,明显是个好心办坏事的典型。委内瑞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还是其经济理念,而不是外部因素。为了实现所谓“社会公平”的伟大理想,查韦斯犯了一些教科书式经济政策的错误。可以说,委内瑞拉走到今天,不是源自“坏人”的贪婪腐败,而恰恰是源自“好人”的道德激情。当正义感变得不容置疑,当平等成为唯一的宗教,恶的大门也可以被善的手指敲开。 3、《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作者兰小欢 这本书出版于2021年8月,作者是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兰小欢。本书的主角是政府和政策。核心的内容和观念是,在中国,政府不但影响“蛋糕”的分配,也参与“蛋糕”的生产,所以我们不可能脱离政府谈经济,而要了解中国的现实情况。必须深入了解这一政治经济机体如何运作,才可能对其进行判断。兰小欢这本书是我近几年读过的,关于中国经济分析最好的书。由于工作关系,与政府部门的招商部门、国土部门打交道很多,对书中的描述与分析颇为认同。 4、《翦商:殷周之变与华夏新生》,作者李硕 作者李硕有一种特别的才能,能把各种一线考古研究结果融会贯通,给你梳理出一个个的故事来。这本书可以颠覆你对《封神榜》、《周易》的认知。比如商纣王的一系列暴虐行为,不是因为他本人有多坏,而是因为这本就是商朝用活人祭祀的方式,包括纣王自杀也是把自己献祭了。《周易》里的卦辞、爻辞其实是周文王记载的一些当时的、很多都是他亲身经历的事情(抓俘虏、人祭等),没有那么高深的隐喻,更多的是为了研究如何灭掉商朝。读这种对原本认知有颠覆的书非常爽,可以拓宽我们的知识边界。 5、《一往无前:雷军亲述小米热血10年》,作者范海涛 这本书用了3天时间读完,其中有一天假期就看了半本,读的时候经常被小米团队的创业激情所感染,尤其是雷军,小米这艘大船的船长,总能够及时的调整船舵,让大船行驶在主航道上。这本书记录了小米公司从2010年诞生到2020年十周年的时间,从餐巾纸上的构想,成长为一家年销售额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在90多个国家和地区占有市场份额的全球化公司。当然,小米还在增长,2021年的销售收入是3283亿元。因为这本书的原因,我在2022年8月把手机、手表、蓝牙耳机从华为换到了小米,同时也开始关注小米的股票。 6、《我的二本学生》,作者黄灯 这本书出版于2020年,是广东金融学院黄灯老师在15年一线教学中对于80后、90后学生群体成长经历、生存状态、生命去向的观察和思考。二本学生作为全中国最普通的年轻人,他们是和脚下大地黏附最紧的生命,是最能倾听到祖国大地呼吸的年轻群体。他们的信念、理想、精神状态,他们的生存、命运、前景,社会给他们提供的机遇和条件,以及他们实现人生愿望的可能性,是中国最基本的底色,也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虽已读过有一段时间,但书中所描写的与我基本同龄的人物命运依然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7、《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及太平洋的起源》,作者入江昭 跟着《顾衡好书榜》的步伐,2022年春节期间读完了入江昭教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及太平洋的起源》,再结合顾衡老师的讲解,很有收获。由于过年前回到东北老家,见到了100岁的太姥爷,对于这段历史有了更深一层的体悟。太姥爷于1922年生于东北,这本书讲的的就是从他9岁到他19岁的一段时间,而书中很大部分内容也都涉及中国东北。这本书的时间跨度是从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变”日军向同驻沈阳的中国军队发起大规模进攻,一直到1941年12月7日日军袭击美国海军驻扎的珍珠港,进而导致美国对日宣战。书中对日本的首相、内阁、陆军、海军等描述最多,同时也包括中国国民党、共产党,以及美国、英国、苏联、德国等利益相关方。把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放在了整个世界的视角进行分析,阐明了日本是如何一步步梳离,直至最终对抗它曾参与建立并维护的国际体系的,可以让我们站在更高的维度来审视当面的悲剧。 8、《二手时间》,作者 S.A.阿列克谢耶维奇 这本书的作者阿列克谢耶维奇历时20年采访,聚焦苏联解体后,转型时代普通人带血的历史。从中可以看出前苏联人对于苏联解体的拧巴,其实现在也才解体30年左右,那代人大部分都还在。他们对于此前苏联时代的荣光、信仰,以及戈尔巴乔夫、叶利钦、普京的期待和失望。读一读,对于我们的当下也有更多角度的思考。目前政府的操作方式不见得是最好的,但也绝对不是最坏的。大部分老百姓有相对稳定的生活就够了。好多事情也不会想太多。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白白挥霍了九十年代!机会稍纵即逝,难以重复!要知道1991年有过很好的开端!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些与我一起站在白宫外面的面孔。我们赢了,我们是强大的。我们想活下去。我们享有自由。可是现在,现在我想法不同了……那时候的我们幼稚得令人厌恶!我们勇敢、诚实、天真,以为香肠会从自由中产生出来。接下来发生的一切,我们都有责任。叶利钦当然负有责任,但我们也有…… 9、《熊逸讲透资治通鉴》,作者熊逸 《资治通鉴》约三百多万字,涵盖十六朝1362年的历史,知名度很高,但真正读过的人应该很少。熊逸从2021年1月开始在得到APP开始讲《资治通鉴》,目前已有三季,从周朝讲到了刘邦进入汉中。熊逸之前讲过52本中外经典、佛学、唐诗、宋词、莎士比亚、苏轼,可以说是通古博今,所以在讲解《资治通鉴》时更加通透。正好目前听完这段的历史跟我最喜欢的小说《大秦帝国》,所以对照着学习,更加有画面感。一个人的亲身经验总是很有限的,所以在亲身经验之外,更需要依靠历史经验。正所谓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任何一种新的难题,似乎总可以在历史上找到解决方案;任何一种新的尝试,似乎也总可以在历史上找到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10、《向上生长》,作者九边 这本书我用了5天时间读完,阅读的方式包括纸质书、得到阅读器、手机得到、电脑得到,主要是可读性比较好,内容是关于自我成长的思考文集,各篇文章没有连续性。从中可以看到作者看了很多书,进行了很多的思考。记录下对自己启发较大的几句话:①简单的欲望,只需要放纵就可以实现,而高级的欲望,放纵是实现不了的,需要的是自律和克制。②“链接”本身就是财富,如果没从链接中受益,说明你链接的资源不够多。③接触真实的世界和市场,发现有些赚钱的机会和市场与主流媒体宣传的不一致,有些被人忽视的领域有赚钱的大机会。④《道德经》里前几句话总结一下连起来就是:“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把自然和社会两个层面都说了。 最后分享一段话。2009年《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在央视接受采访时讲到:我读了那么多书,只有一个准则,就是前进。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有很多的选择。最低的是温饱,然后是利益,超越利益的是名望,是权力。但是在超越所有这些东西之上,还有一样东西,叫智慧。你到这个世界来,你应该有这样一个觉悟,就是你终究是要死的。一个人悲剧的在于,就是无论他多厉害,他都要死,都有终结的那一天。那么在这段时间里,你要做什么呢?不断地看书,懂得这个世界的很多东西,知道这个世界的规律,那是一种无比的喜悦,狂喜!只有智慧和知识,内在强大,让你自己懂得很多,对这个世界你有充分的了解,你就不会有畏惧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