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珣:踏莎行义,气壮山河
文/林歌,80后,文学爱好者,旅游规划师。行遍千山万水,写过四海八荒。新浪微博@林歌,公众号:握刀听雨堂

1136年,准备整兵北伐的岳飞,写下了壮怀激烈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此时,北宋已经亡国了十年。
距离欧阳珣为北宋在金兵铁蹄面前发出最后的呐喊,也已经过去了十年。
十年前,在经历第一次开封围城战后,已经被金人吓得魂飞魄散的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决定割让河北绛州、磁州、深州三地议和。
力主抗战的欧阳珣,被派做监丞,作为使者,前往金营“交接”割让深州。
这位与唐代大书法家同名的欧阳珣,字全美,吉州庐陵人,崇宁五年进士。
最初只是一名小小的地方县,后来才调任汴州主事。再后来历任晋秘书郎,迁大司成军司录、湖广知州、中书侍郎。
金兵大举南侵的时候,投降派白时中、李邦彦主张割让河北三镇向金人求和。
素有大志的欧阳珣,与九位志士联名上书,大声疾呼:“祖宗之地,尺寸不可以与人!”
力陈祖宗之地尺寸不可送人,金人南下志在吞宋,割地亦来,不割地亦来,只是迟早而已。为江山社稷计,不如力战,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他以一名文官的身份,反对割地求和,力主与战,并与兵部侍郎李纲上书抗金五策:“战败而失疆土,日后要收复理直;不战而割让疆土,日后要收复理屈”。
他还曾写过一首《咏潘湖故园》:节义重狮山,潘湖洁吾心。遥遥梦国安,气壮山河清。
展现抗金救国、为国为民、忠贞不屈的精神。
为了表示抗金的决心,他甚至亲自临阵到汴州城下指挥,并率武安军夜袭金营。
金军统帅完颜宗望大怒,起兵进犯宋军。
但欧阳珣辅的主战决心,遭到了李邦彦、张邦昌等投降派的排挤,将他连同李纲等抗金派一同贬谪。
为了报复,也是为了羞辱,主和派权臣竟将欧阳珣派作割地的使者,往深州与金人交割。
临出发前,欧阳珣被加封为朝请郎、将作监丞。
欧阳珣怀着悲壮而又屈辱的心绪,踏上了不归路。
行至关山的时候,一腔忧愤激发了他的词怀。
他奋笔写下了《踏莎行》:
雁字成行,角声悲送,无端又作长安梦。青衫小帽这回来,安仁两鬓秋霜重。
孤馆灯残,小楼钟动,马蹄踏破前村冻。平生牵系为浮名,名垂万古知何用。
字里行间充满悲愤之情。
上片言:南飞的大雁与悲壮的角声,送我去与金人谈割地议和之事。这是青衫行酒的丧权辱国的事情,我像潘岳一样顿然愁白了双鬓。
下片言:驿馆残灯,城楼钟鼓,催我踏冻前行。平生为浮名所累,即使得了万古清名,又有什么意义呢?
忧国深心、人生感慨一并写出,令人为之浩叹。
这是心声的抒发,更像是一封遗书。
来到深州城下,欧阳珣见城上军民坚守不降,知道民心士心未解,于是大声恸哭:“朝廷被奸臣所误,以至于此。我是拚着一死来的,希望你们能忠义报国,切不可将祖宗之地让与豺狼!”
前来交涉的金使,觉得被欧阳珣戏弄了,不由恼羞成怒。
他们命人将欧阳珣擒住,用囚车把他押往已被金人占领的燕地。
与此同时,东京开封城外围失守,京城很快陷落。
金兵诱使欧阳珣叛国,充当新朝宰相。
但欧阳珣视死如归,非但不投降,反而骂不绝口。
金人无奈,残忍地在他头上浇上羊脂。
他请求从脚下烧起,好让自己有更多时间怒骂。
金兵最终架起干柴,一把火点燃了欧阳珣的血肉之躯。
一缕英魂随着熊熊烈火升向天空。
时年四十有六,赐谥号为“文节”
欧阳珣以小官行大义,奉使宁违朝命,城存身死,功在社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