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是一座有风的城市
你又一次回到这里,在某个寒冷的冬季。
同样的地方,一切都熟悉又陌生。熟悉,是你知道每一条街道的名称,每一个犄角旮旯里都有你曾经的身影,陌生,是你已和这里的人事以及他们的故事失去了连接,城市的变化里没有你,而在不同时空中变化的你早已成了它的异乡人,那些崛起的高楼和闪烁的霓虹灯替代着你心中的狗尾巴草和星宿,凝结的被深埋,关于你熟悉的一切像碎片那样散落在许多人的心里,不被言说,不被回忆。
那一晚,风吹如故。赣江边上常年大风,并不温和,而是冷冽。这座北纬28度的南方之城比许多地方更加寒冷,原因就在于这凛冽的风。很多人并不喜欢这风,说气候不好不宜居。我承认,冷,确实是冷,是北方人无法承受的湿冷魔法攻击,可这熟悉的感受却让你无法去唾弃它,就像是执手偕老的爱人,容颜无存,可那股亲切感还是让人留念,那是一种比多巴胺分泌更隽永的慰藉。风向星座的我对于风有着自然的亲切感,赣江的风,泰晤士河的风,我经历了无数次妖风肆意,它可以让你寸步难行,也可以将你托住,它可以让你孤独,也可以将你紧紧包裹。我大概就是喜欢它的这种无特定属性亦正亦邪的样子,就像我喜欢这座城平庸而繁华的样子。
不远处闪烁着冷艳的红光
无数次,我行走在这江边,八一桥总是存在于视线里,它将所有的回忆串起。我相信,和我一样,许多人的心里都有关于这座桥的一些不可言说的碎片。它曾经连接了繁华的市区和昌北郊区,再后来它又连接了逐渐衰颓的老城区和更繁华的红谷滩新区,它比南边的南昌大桥更雄伟气派,而北边的赣江大桥又太偏僻遥远。随着地铁和江底隧道的开通,它已然逐渐失去了它的唯一性,可依然是每日车马骈溢长龙拥堵。而除了这些宏大壮观的场面,这座桥也承载着城市发展中人们更隐匿微妙的情感。桥底下的那片空间,早上是老年人休闲娱乐的场所,打牌,锻炼身体;中午是打工人避暑的地方,一排排赤裸的男子横平竖直地躺在桥底下午睡;下午这里是舞者排练的地方,幽静且柔和;而到了深夜又是寂寞男女约会甚至交易的地方。这人世间所有的好坏,需求和欲望,都发生在这桥底下,一千个人就有一万个故事,不变的永远是风,从遥远的地方,带着远方陌生的空气,穿过这桥底,裹挟着汗水的酸臭,潮湿的霉味,江面的腥味,还有爆炒辣椒的呛味。
当然也不止桥底下那个阴暗的角落,还有春天的芬芳,夏天的馥郁,秋天的通透和冬天的暖阳,栀子花从不和桂花同台相争,樱花却总和海棠争妍斗艳。这一切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关于这座城市的印记,一个极为抽象的符号,可又能让你回溯最具体的体验。我们终究是符号的生灵,不断地在编制自己的意义之网,只为了回归到那最为本质纯粹的经验里。
除了城市的符号,还有成长的符号。记得也是某个冬季的午夜,在一辆网约车上,小哥不断循环着周杰伦的歌,从《娘子》到《半兽人》,从《东风破》到《斗牛》。周边,城市的灯火早已熄灭,一片漆黑的八一桥,只有江面上零落的航标灯,微弱的光亮更衬托黑暗。黑暗让人丧失时间性,那一刻瞬间被拉回过去,回到那个不论是在昌北菜市场附近的街道里,还是人声鼎沸的胜利路步行街,都有无数个喇叭放着周杰伦音乐的年代。你可能在寒冷的冬季点一盘炒粉悉悉索索,也可能是在暴晒的夏季撸一把烤串热火朝天,而听到的永远都是同样的音乐。记得从胜利路到中山路大概有三家美特斯邦威,要不是冲着周杰伦,我其实更愿意去炫谷青年街买BAPE的A货。
之所以成长的符号如此令人触动,只因为,成长,亦即漂泊与流浪。生命初始,你就被抛进这世界,抛入一座城,别无选择。作为被原子化无家可归的现代人,我们向往着平淡圆满的大结局,无悲怆、无惊哀、亦无嗔痴、无生离死别、无爱恨波澜,可又哪来的那么多圆满。你爱过的,离开了,你愿为之付出的,梦碎了,你想留下,却不得不离开,你想离开,却不得不留下。旅人们都明白这一点,于是总会被那些“不知所终”的情境所感动,旦夕俦侣,露水风情,一曲濡沫,终身涕零。
记得曾经有两个北方人,也是在某个寒冷的冬季,风过无痕,他们迷路了,朝我们问路,声音中带着疲惫和无奈。然后,那一男一女的背景便消失在红谷滩霓虹灯的深处,一切依然又都不一样了,湿冷的空气里存留淡淡的烟味,熟悉又惆怅的味道,而灯光下,我和我的影子早已面目全非,我成为了我不认识的自己,而我始终记得这次邂逅,即出生到现在,这座城给我留下的所有印记,我遇到的所有人和事,我看到的无数陌生的双眸,那总总无言的表达,你怎么能轻易遗忘。故事从这里开始,它孕育了我所有的欲望,而故事也在此结束,欲望在此被埋葬。
记忆的碎片组成了生命的荒原,流离失所的人总是在不经意间热泪盈眶。你不知被什么触动,你看到了生命的有限和流逝的无力,你也更懂得了逝去的价值也获得了伤痛的力量。
我不知道南昌市民对于当年没有保住清华北大分校有多在意,没有好大学,没有好企业,人流外出,经济远不如周边的长沙、武汉、合肥之类,这些可能让你不好在酒桌上吹牛,可也在某种程度上和资本保持了一定的距离,得以让南昌的依旧很南昌。在各地都不断追求更新从而失去了质感的潮流里, 南昌似乎在以一种越来越本土化的方式发展。扁担巷,瓦子角, 建德观、蛤蟆街、樟树林,你到那些地方去,人们的眼神与三十年前无异,21世纪的风里依然有20世纪的清凉。
无论春夏秋冬,我都愿意去八一桥走一走,江面上总是有风, 风诉说着回忆,而另一边,落霞与孤鹜齐飞。
图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