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科
人体解剖、全身系统、中枢、大脑结构、脊髓结构、肌肉及周围神经的结构。融会贯通。
常识:神经内科,是将“脑血管”与“其他”分开的。
神内急重症:脑梗,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病:癫痫、帕金森。脑部问题比较稳定,可以考神内保守治疗。否则就需要神外,神经介入手术。
造影、支架。
神外,开颅手术:主要涉及脑血肿、脑出血。神外和脑血管有融合的趋势。
神内,越网上门槛越高,读博深造。
北京:协和、天坛、宣武
上海:华山医院、瑞金医院
广东:中山大学附属医院
西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西安交大一附院、四川大学、中南大学
东北:吉林大学附属医院、哈尔滨大学附属医院
神经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脑炎;神经感染性疾病:脑炎、脑膜炎。
神内和精神科(抑郁、焦虑、双向障碍),有一定交叉。因为精神疾病,可能涉及大脑部分区域有器质性改变,脑卒(卒)中。
神经内科做科研,趋势就是结和机器学习,要有分析。尤其是核磁共振检查,神经影像学检查,人工只能帮助分析一些临床数据。人工只能帮助诊断、帮助治疗。
神经内科是独立二级学科,不属于内科概念,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及周围神经组成。[1]神经内科是研究神经系统疾病、骨骼肌疾病的临床医学(一级学科),主要通过内科手段进行研究。疾病种类有脊髓、脑血管疾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脱髓鞘性疾病,运动障碍疾病,癫痫,头痛,变性疾病,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等。
神经内科主要检查手段包括:
头颈部MRI(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简称NMRI台湾又称磁振造影,香港又称磁力共振成像,是利用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简称NMR)原理,依据所释放的能量在物质内部不同结构环境中不同的衰减,通过外加梯度磁场检测所发射出的电磁波,即可得知构成这一物体原子核的位置和种类,据此可以绘制成物体内部的结构图像。)
CT(Computed Tomography)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它是利用精确准直的X线束、γ射线、超声波等,与灵敏度极高的探测器一同围绕人体的某一部位作一个接一个的断面扫描,具有扫描时间快,图像清晰等特点,可用于多种疾病的检查;根据所采用的射线不同可分为:X射线CT(X-CT)、超声CT(UCT)以及γ射线CT(γ-CT)等。计算机辅助的 X射线扫描在对大脑疾病和损伤的诊断中起着革命性的作用。传统的X光检查最多只能产生一幅大脑阴影的图像,这样的影像分辨力不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者设计了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tomography,简称CT)。
CT是以X射线从多个方向沿着头部某一选定断层层面进行照射,测定透过的X射线量,数字化后经过计算机算出该层面组织各个单位容积的吸收系数,然后重建图像的一种技术。这是一种图质好、 诊断价值高而又无创伤、无痛苦、无危险的诊断方法。它使我们能够在任何深度或任何角度重建脑的各种层面结构。
CT能够显示出脑创伤后遗症、损伤、瘤脑和其他大脑病灶的位置,这样,也就可以通过CT来诊断 一个人行为变化在脑水平上的病因。广泛应用在科研和临床领域多为多层螺旋CT。它具有较传统CT扫描范围大、图像质量好、成像速度快等优点。据专家称,由美国通用公司生产的全世界最先进、运行速度最快的64排螺旋CT能10秒快速完成全身扫描,5秒无创完成心脏检查,1秒能精确立体完成单器官检查。
CT的出现无疑是技术上的一大进步。之后,其他新的脑成像技术也相继出现。
ECT,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仪。是一种利用放射性核素的检查方法。ECT成像的基本原理:放射性药物引入人体,经代谢后在脏器内ECT外或病变部位和正常组织之间形成放射性浓度差异,将探测到这些差异,通过计算机处理再成像。ECT成像是一种具有较高特异性的功能显像和分子显像,除显示结构外,着重提供脏器与端正变组织的功能信息。[1]
ECT的显像方式十分灵活,能进行平面显像和断层显像、静态显像和动态显像、局部显像和全身显像。除此之外,它还能提供脏器的多种功能参数,如时间-放射性曲线等,为肿瘤的诊治提供多方位信息。主要用于甲状腺癌、骨骼等部位肿瘤的检查,尤其常用于骨转移性肿瘤的检测,比普通X线拍片可提前3-6个月发现病变。因此,对一些较易发生骨转移的癌症。
PETCT,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显影剂:18F标记的FDG。PET-CT能早期诊断肿瘤等疾病。由于肿瘤细胞代谢活跃,摄取显像剂能力为正常细胞的2-10倍,形成图像上明显的“光点”,因此在肿瘤早期尚未产生解剖结构变化前,即能发现隐匿的微小病灶(大于5mm)。
脑电图、
诱发电位及血流变学检查等。
神经内科疾病有些倾向于内科治疗,也就是以神内治疗为主,有些要神外的介入,进行综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