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意义很多,但绝不是炫耀和攻击他人的工具
“根据艾瑞指数,截止2020年8月,豆瓣适用人群年龄占比中,24岁及以下,以及25到30岁,即90后或更小的人群占比超过59%,31岁之上的成熟人群占比40%左右。从地域上看,豆瓣用户集中在广东、江苏、京沪等强省。”
以上数据来源:艾瑞指数,截止时间2020年8月。
豆瓣从什么时间变成这个样子,到处是杠精,读书数量成了炫耀资本,攻击别人成了彰显个性,在虚拟世界刷存在感。或者一开始就是,我太后知后觉?
从豆瓣适用人群年龄比例可以窥见一些端倪,比如年龄偏小,网上搜到的数据显示:24岁以下用户占到31.06%,25-30岁占比28.43%,31-35岁占比20.29%,36-40岁占比15.13%,40岁以上占比5.09%。
但是不能说年轻人都是杠精,我在现实生活中看到很多年轻人虽然热血和高调,但是也懂事、说话办事有分寸。但是豆瓣里这几年总是碰见特别幼稚的,特别自以为是,心理年龄像是未成年的杠精。你没招他惹他,正常的支持某一评论,他跑来单独回复你,杠精你,输出一些偏颇的形而上的价值观,然后说你玻璃心。我真是一把年纪了,可能落伍了,不懂什么时候不尊重人怼人成了有个性。年轻不该是不知礼义廉耻的挡箭牌,彰显个性也不该是攻击别人的代名词。也许虚拟世界攻击别人的代价太低了,导致有的人在网络世界打字留言完全不顾后果。试问,现实中,这些杠精敢与面对不同的声音吗?或者你能处理好你不喜欢或看不惯的人际关系吗?
前几天和老爸小酌两杯,喝的微醺时,老爸说现在的世界让他很恐惧。他讲了最近看到的一个新闻:河南开封叶婷实名举报父亲被殴打致死事件。这个新闻随着网络网民和媒体等不断的炒作和发酵,一直在反转和更新,看的老爸心惊胆跳又直呼毁三观。老爸一辈子老老实实工作,老老实实做人,他常说他那个时代虽然信息闭塞,但是人们也都简单,没那么多事。现在每天网上都大量的信息,甚至攻击谩骂、随意跟风,网络暴力仿佛法外之地。直至近些年,乔任梁被网络暴力致死,还有最近的“网课爆破”导致一位普通教师心梗致死等极端案件的发生,很多网络平台开始实施实名认证、对网络暴力类攻击语言加以约束等措施,但是依然有人打擦边球,在现实生活中不敢说的话不敢发泄的到网络世界攻击别人,而这些人通常并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是错的。就像盗窃的罪犯一般不会认为自己的行为是犯罪,他自诩是为了生计,且大多数犯罪者因为看不到被害方,而自动忽视行为的伤害性。但你能说行窃时没有被害方在场就不是犯罪吗?当然不会,对吧。可是同样的,因为网络的虚拟环境,让有些人可以不用直接面对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对对方造成的伤害后果,导致这些人不觉得自己的行为是可耻的,是侵害到对方权益了,反倒讥讽对方是“玻璃心”。这个情况,一是网络环境还需要再加强管理和监督;二是对青年人的教育环境要反思。
我们父辈一代物质匮乏,信息不发达,精神世界看似也不宽松,但是人和人之间讲究个基本的礼义廉耻,即使在村子里,文化程度不高的人群中,也是要个脸面的,会说有的话有的事别去说别去做,做了不美气(意思是不太好),以后抬头不见低头见,还要相处。
我们这一代当年也是披着80后的标签成长,在长辈眼里仿佛也是标新立异的异类,可是在表达思想的同时,最基本是知道尊重他人的。并且随着为人父母,社会经历,慢慢懂得了很多人的不容易。
除此之外,还想谈谈读书这件事。
豆瓣很多小组和话题和读书有关,最近我关闭了很多,因为看着实在不喜欢。不喜欢把读书这件事当成去星巴克喝咖啡一样吹捧和炫耀,晒书房晒书目晒阅读数量。这是干什么呢?晒书目不如你写一点哪怕是你看到哪个章节带给你的感触呢。原谅我的浅薄,对这种行为的着实不理解。我读的书不多,但是真的喜欢读书。书在我的生命过程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看到豆瓣很多人把读书拿来装饰自我,着实让我不舒服。
五六岁刚认识几个字时,最开心的事就是有时妈妈带着我路过家附近的报亭时,别的小朋友盯着糖走不动,我盯着一本连环画或者儿童画报挪不动脚,妈妈把它们买来交到我手上时。翻着纸张,看着画和文字,会问妈妈,似懂非懂,但是特别开心。后来爸爸转业回来,第一次领我到他的房子里,只有一间屋子,一张床,一个书桌,一个洗脸盆架,然后是一个书柜,瘦长的摆在狭窄的屋子里,还有一些书在地上放着。后来我们的家越来越大,不管是两室一厅还是三室两厅,书柜都是爸爸最在意的家具,他的书也越来越多。我整个童年和青少年时期,都会到他的书柜找书看,从一开始垫个小凳子找,到后来趴地上找,像是找宝藏一样,其乐无穷。爸爸因为看书多,思想行为上很开阔,为人却很低调,从没见他跟别人吹嘘过自己看了多少书,待人谦虚又礼貌。我中学时看《花季雨季》,看《三重门》,他会等我看完要去看,看完还跟我讨论,哪个写的更好。从不会说,这种小孩写的书看来干嘛,会由衷的赞叹韩寒的写作功力。对待同事、朋友、下属,都是耐心引导,从不攻击别人。有一天,我透过楼上窗户看到爸爸在院里散步,穿着简单的休闲夹克和牛仔裤,一路有人跟他问好,他爽朗的笑,走路健步如飞,根本不像快70岁的人,状态坦荡又自信。我还总是看到以前的下属和同事找他聊心事,他从不打击别人,都是耐心的听,或表达尊重和支持,或善意的安慰和引导。我想看书很重要的一点应该是让一个人的品质和人格逐渐丰富和完整,或不断自省,或趋于成熟,或知行合一,或更加豁达。不管是哪一点,但绝不是出去炫耀或者居高临下攻击别人的工具。书可以是工具,作为知识、休闲、进修等等方式的载体,读书也可以为了工作、为了放松、为了充实自我、为了解答疑惑等等,但是读书为了炫耀和攻击他人就太可耻了。
罗翔老师在《法治的细节》里,一直在强调道德的重要性,强调秩序的重要性,法律是道德的最低底线,没有被法律审判不代表你是一个好人。而有的人,对自己的要求太低了,评判别人时太轻易了,太容易就严于律他、宽于律己。把说话犀利当个性,把尊重他人当妥协,盲目跟风当潮流……根本就不懂读书真正的意义在哪,简单的把读书分为功利和非功利,当成快乐和消遣、装饰和炫耀的资本,真是太亵渎读书了。
《我在岛屿读书》里余华、苏童、西川,哪一个人读的书不比你豆瓣里的“伪文青”读的多、读的精,但是三个老头坐在一起讨论鲁迅的《狂人日记》、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没有罗列书目和炫耀读的冷门书,都是被时间和岁月检验过的经典书籍,而且读一本是一本,还会不断重读,主要聊的也是感悟,没人会说我这个月或者这一年读了30本书还是300本书。读书拼数量真是东施效颦、夜郎自大、削足适履、可笑至极。书只是工具,重要的不是你使用了多少次这个工具,重要的是你在使用这个工具时的体验带给了你什么。可以是思考,可以是醒悟,可以是疑惑,可以是行为上的践行,可以的太多了……唯一不赞同的是读了跟没读一样,纯粹消遣。当爆米花电影了吗?另外,你看这些文学大家,没有一个是张狂的,都是修为自身、宽待他人,当房琪有点不好意思的说自己平时看亦舒和韩寒的书时,苏童老师马上说,没有什么好丢脸的,一本书只要让你感觉和它相遇是有价值的就是好书。(原话不记得了,大概这个意思)真的好喜欢听这些老头子聊天,真豁达,不给我通告费,都想去听一听他们的聊天。
这才是爱书爱读书的人真正该有的样子吧。
余华说他一开始读书就是功利性的,为了写作,为了能挣稿费。他在爱好和现实面前自食其力,没有把读书看成是多了不起的爱好,更不会一边嘴上说着“仁义道德”,一边行为上到处扎别人。读书的初衷有那么重要吗?重要的是读完书以后你做了什么,你的内心和行为都有了什么不同或者收获。你一年哪怕读365本书,读完你跑来网上攻击陌生人,这就是你“日积月累的阅读带给你的骨血和灵魂”?真是可笑,你知道什么是灵魂吗?有灵魂就让你攻击陌生人?还称之为“讨论”?
不知豆瓣那些怼天怼地对空气的“文艺青年”们,你质疑一年看不了100本书的人,是因为驱动力不足,不够坚持的时候,你质疑每天晚上8点到10点都可以读书,2小时就能看完一本书时,有没有想过在你“岁月静好”的“阅读”时,是否有人在替你功利性的负重前行,有没有人在刷碗收拾家务、考虑第二天怎么挣钱,继续供养你的“快餐式阅读”生活,而你可以无忧无虑的看小说、看漫画、打游戏时,是谁在背后为你的“非功利性”生活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