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记录日记
查看话题 >大奶奶的最后一份礼物

我的大奶奶,
93岁,
前两天,她闭上了眼睛,
她死了,
不需要多么难过,是喜丧。
我对她的记忆不多,因为日常当中鲜有交集。只是我奶奶还在世的时候,她偶尔会过来,两个人坐在门前,不知都在聊些什么,岁月写在了各自的脸上。
现在,她们又可以相聚了,说不定我奶奶会像一位导游一样,带着她参观我们所不知道的那个地方。
无论在哪里,有些熟人总是好的,不至于慌乱和不知所措,就像手里早已拿着一张详致的旅游地图,在心里有了底,也少了些许的畏惧,多了一份信心。
我自知对她并没有什么感情,那宗亲深情的纽带似乎早已荡然无存,唯有一丝血脉下的连接,还在苟延残喘。
我对着她叩了三个头,我也对着那透明的棺椁,再一次瞥见了她,我抬起头望了望,她闭着双眼,但她的脸依旧从容,仿佛还活着,只是略微干瘪的身躯,似乎被抽空了一切。
我记得她以前来我家找我奶奶的时候,虽已耄耋,但精气神依旧十足,双耳挂着金色的吊坠,穿着朴实但却整洁干净的修身衣服,俨然一位穿着旗袍的上海n na,能够看出她年轻的时候应该很有气质。
我总觉得,这个世界上漂亮的女人有许多,但真正有气质的并不多。漂亮是先天的,而气质是后生的,气质就像衣服,代表着一个人的品味。有些人昂贵的衣服穿出了义乌小市场的感觉,有些人廉价的衣服穿出了时装周的style,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气质。
我掰起了手指头,又在心中计算,大奶奶的人生经历了太多,经历了二次世界大战、新中国成立、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卡塔尔世界杯激战正酣,但依旧没有中国队,似乎这一切就在昨日,还在她的人生陆续上演,但突然就嘎然而止。
虽然她只是时代下一个不起眼的配角,大多数时候只能在这偏安一隅,有些落后又有些闭塞的地方,但谁能否认她们所经历的这一切呢?这是她们本身所经历的,也属于她们的财富,我们不可能经历别人所经历。
在我们这边,人死了一般在家里停留三天。
第一天,布置好灵堂,将老人置于大厅,并将这一噩耗第一时间告知亲朋好友,乐队、厨子就绪;
第二天,在外的亲朋好友陆续回来吊唁,有的一到门前就嚎啕大哭,有的面无表情,就像一张褶皱的旧报纸一样,还有的,比如那些还没怎么经历人生,经历过死亡的孙子孙女们,跟在大人后面,大人让做什么就做什么。只是他们在心里似乎也知道,这是一件悲伤的事情,所以大概也没有欢笑的;
第三天,一大早天还没亮就去殡仪馆,引导车在前,车上的LED循环播放着亡者的姓名、年龄等信息,然后灵车在后,一身魆黑,送行的车辆陆续在后,都打着双跳,黑夜里,远远望去,犹如一颗颗闪烁的星星。火化完之后,回到家,进行最后的告别,然后就去墓地进行安葬。
在我们这,一个人的最后三天大概就是这样子的,有些匆匆,但亡者应该也比较着急。既然已魂飞魄散,也希望早点去往那另外一个世界,好开启新一段的生活。在这耽误一天,去往那就得晚一天,晚一天,以后再投胎回来也得晚一天。这样看来,三天足矣,既能料理一切,也不至于太匆忙,囫囵而过。
第三天我也随着车队去殡仪馆,但时下疫情期间,殡仪馆只允许灵车进去,因此大部分亲友都在外等候,因此我也得以第一次从外面窥看我们这里的殡仪馆。
怎么说呢?外面看的话,如果不看门前的几个大字,可能不会以为这里是殡仪馆,反而可能认为是哪里的荒野饭店。
偶尔的一缕黑烟从建筑物间瞬间飘起、消失,然后无影无踪,我知道,又有一个人从此香消玉殒,去往另外一个国度了。
我记得我奶奶过世的时候,我也来过这里,那时还在疫情前。我记得当时里面很嘈杂,就像在一个集市当中,能够听到许多哭泣的声音。那撕心裂肺的恸哭声,似乎是发自内心的,合时宜,但多少让我有些反感。我在臆测,这哭泣的人群当中,有多少人是人死了才回来的。
我们就喜欢做表面文章,这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习性。可能有些人在这“传统”的调教之下,也不得不做,乡亲邻里,总以最后的哭声来评价一个人孝顺与否的标准,至少是标准之一。
我站在殡仪馆的外面,当时我就在想,我的大奶奶见到我的奶奶第一句话可能会说些什么呢?思来想去,我的大奶奶多半会迫不及待地说,士美(我奶奶的名字),现在那边正在对抗着一场瘟疫,已经三年了,还没成功,差不多就是在你走后不久就开始的。
而我的奶奶可能会说些什么呢?她可能会回道,那我还挺幸运啊,躲过了一场大瘟疫。
我的大奶奶可能会说,你还别说,你就是很幸运,现在那边发明出一种检验瘟疫的方法,叫作核酸,可能说来你也不懂,反正就是要用棉签戳嗓子,有时候三天两头戳,戳的嗓子都快没了。
我的奶奶又问,你那么大年纪了还需要戳吗?
我的太奶奶回道,我们是重点人群,必须得戳,上面说了这种瘟疫对老年人危害更大,特别是那些有疾病在身的,更是不堪一击呢。
我的奶奶说,都一大把年纪了,还戳什么戳,戳三年了,嗓子也受不了的。
……
她们可能还会有其它的一些对话,我奶奶疑惑的点在于,现在现实世界里还发生了哪些变化。我太奶奶存疑的地方在于,现在这个世界的生活究竟怎么样。她们彼此交换意见,就好像各自手握着对方新的生命线。
太奶奶走的最后一程时,太阳已经爬上了山腰,放眼望去,送葬的人群绵延数百米,每个人都穿着各式各样、不同的衣服,走在旷野里,有种相斥的感觉。
在这个凋敝的季节,前不久村民们播撒的麦苗已泛新绿,这或是仅存的一点生机。长长的路就好像一座T台,我们一同为大奶奶进行人生最后的闭幕演出。
在路上听到两个人在彼此交谈,其中一个说,她去世的时间既不耽误大人周一上班,也不耽误孩子周一上学。
言语中透露一种庆幸,不然又得这边请假那边请假的,现在好了,两不耽误,彼此都可以含着笑。
我的大奶奶是周五过世,周日安葬的。显然,她最后的去世,谁都没有耽误。大概她也不想给别人增添太多的麻烦,索性死得其时,就算留给亲人们最后的一份礼物吧。
写到此,文章也要结束了,我对于大奶奶显然是陌生的,但我不知为何要提笔写这篇文章,大概是记录我所经历的。我想将自己的一切,某一天全部写下来。重在记录,有无价值,并不是我所考虑的问题。记录本身就是一种意义。
蔡崇达在其新书《命运》当中写到,这人间从没有生离,也没有死别。这人间不过是,天上的人来了,天上的人回天上去了。
那么,大奶奶也回到天上去了,与她天上亲人团聚了。风和日丽时,她又会和我的奶奶坐在一处,远眺屋前,彼此轻声慢语,回味曾经的时光了吧!
此刻,外面飘起了雪花,打在窗户上,发出噗呲噗呲的声响,苍茫大地,银装素裹,似乎又不远了,一年又快要结束了。
是的,又将结束了,春天还远吗?或不远,但又很远,在当下,谁能说得清呢?
陈禄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2024年度总结:断断续续,离职一转眼快三年了 (4人喜欢)
- 2024年度阅读记录:九十八本书的曼妙旅途 (5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