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22年度读书总结
查看话题 >2022读书总结‖在不确定中的确定

Hi,大家好,我是改了名字但内核依旧的贝贝,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读书总结,这是我重拾阅读的第二年,以及坚持总结的第二年。
最大的变化大概是回归到打工人的状态,阅读时间有被压缩,上半年状态比下半年状态更好一些。但读书的确会给我带来生活里不同的一面,尽量不被磨平棱角,在无人发现的角落里保留着,今年依然爱非虚构爱的深沉。我想阅读便是在不确定的生活之中,可以确定下来的事情。
先说一下2022年截止到目前已读完99本书,离九九归一一步之遥,当然本年度结束一定会读完的,但很难说再有让我惊艳的,因此可以放心总结。通过豆瓣图书数据来看,今年也不可谓女性觉醒之年,因此书单推荐也分为了两部分。
(以下书籍均可在微信读书找到)
一、从五星之中筛选的TOP6
如果选出本年度最催泪的一本,那么非它莫属。当初看副标题以为是纯纪实,然而读到最后才发现是小说,因为有着足够的背调,即使文学再创作,也依然凛冽真实,让人分不清是故事还是现实。
虽然背景发生在韩国,但人类在疫情、传染、灾难面前,现实谁又说得清呢?作者希望大家关注的并不是冰冷的一个个统计数字,而是背后每一个活生生的人,以及活生生人背后的家庭。最后的生离死别看哭了,在制度/利益/集体面前,个人意志变得不值一提,尽管他可能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一个妻子深爱的丈夫,一个孩子温暖的父亲,但他曾是一名感染者。
即使他活下来,故事也并不会因为死神眷顾就此终结。也可能会遭遇冬华的困境,日后求职路上的绊脚石,终身后遗症的痛苦,儿子雨岚上学会被歧视等等。即使最初的感染并非众人所愿,但集体意志却不需要有‘瑕疵’的人。
以前看过非典后续报道,终身后遗症的可怕,其他并发症需要治疗,截肢伤残勉强度日过活等等,但热闹过去,很少有人会去记得。也许有一天疫情慢慢淡去,也未必有人记得曾经的牺牲,未必关注那些患者后续的生活,时代微尘却是普通人的一座山。
6月时读的书,却值得放在最开篇。2022年尾整理书目时回望,三年的反复在这个冬天迎来了开放,在人生这场剧幕里的你我,只要活着便是历史,而我们都要活下去。
期待已久也值得等待,它像一口郁结的气,终于在12月被我长长地呼了出来,正因与它结束交谈,才感觉2022的书单可以完美收官了。
历史的教训谁也逃不过,看看他们的过往,想想今天,滚滚车轮碾过留下的泥点子,没错,我们也便是这样的泥点子,风干后被风悄无声息地裹挟四处飘落。在漫长的‘口罩’等待之中,我们也迎来了曙光,然而人终归是趋利避害的,为了这样那样的理由,过去的伤疤总会复原,就好像从未出现过一样,日子一天天过去,404之后再也查无此事查无此人,亦或者被书写记录的,只是老大哥想让你听到的看到的。
这是一本在绝望中,用泥点子们的血和泪写成的书,抱着没有明天的绝望,然而谁又能将未来全预料呢?就像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也未曾想到,能够活下来,能够出版这本书。
我有多少前辈未能写到底,写出的东西未能保存下来啊!他们未能坚持到最后,未能攀登到上面来!而这种幸福却落到了我的头上:我得以在铁门扉重新关闭之前,从它的缝隙里把极少的一点真相第一次传递到外面去。”
喜欢书里对于人的复杂性的描摹,结合之前读过的《她来自马里乌波尔》《二手时间》活着回来的男人》等等,我相信本书的真实性。如果总被挑刺地说作者是亲西方/阴谋论之类的,只想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他能够让此书流传于世,保留下让后世能够反思的部分,那么我就要为作者点赞。毕竟有多少人弯下腰后再也没有站起来,变成了老大哥的‘代言人’。
你可以说生活烂透了,但也可以说,跟前面的泥点子比起来,至少你现在还可以阅读!很想实体收藏的书,且读且珍惜。
观点的不同来自视野的不同,然而观念的水位在我们民众之中,依然前路漫漫。尽管有人说这本书太顺滑(浅),实际上对于普罗大众而言,大多数时候只关心自己生活的一亩三分地,但作为“国家”这个概念的一员,一切又与之休戚相关,培养社科洞察力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刘老师简单通俗地分享着她看待世界的角度,以此为切入点的话,本书不失为一本很好的科普。
衡量现实不能仅仅以理想为尺度,而且要以历史为尺度,因为摧毁进步的不仅仅可能是所谓的保守势力,而且也可能是对完美乌托邦的迷恋。用英语中的一个常用句来说就是:不要让最好成为更好的敌人。
另外有被她打比喻的遣词造句惊艳到,有时间还会再读一遍的。不过也有人会诟病,文本里经常出现的‘似乎’‘可能’这种不加考据的论证,难免有钉子锤子的味道。也许这本就像她最后写得关于可能不可能的主观判断讨论。与我而言,整本书更像是一个启发学生思考的过程,至于卷子最终的答案,则需要每个人自行找寻了。
其实我也不确定在写下这篇总结的时候,会不会被放出来,或者过了多久才能够被放出来,老大哥一直在看着你我呢,不论过去还是现在。
写下的每一个字,说过的每一句话都被“监控”着,电子信息时代反而比过去书信日记更无“隐私”,你在凝视深渊,而深渊也在凝视你。在痛苦/麻木/焦虑面前,谁又能确定自己能够保持住不被清洗的决心与理智?好的故事越过时间洪流,带来灵魂洗一击,尽管最初80年代翻译的时候就担心被禁,然而谁又能保证它会一直都在,且看且珍惜。
这也是大多数人现在生活的写照:
“让他们接受更长工作时间和更少配给。由于缺乏总体上的概念,他们只会专注于一些细枝末节的不如意之事,从来看不到还有更大的罪恶。”这未尝不是大多数人生活的现状,生活已经足够让人疲惫的时候,又如何去看见更为宏大的“理想”呢?
有一本书热门人类学叫做《金枝》,其实在我看来两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涉及到一些建国以后不许成精的部分就不展开说了。
说回到本书,其实给我最深印象,以及最喜欢它的地方并不是民族志层面的启发,而是一种上帝视角。俯瞰着故事里每个人的一生,当读者以为故事在A的时候,可能一个神转折已经到B了,而作为阅读的人,也许自己的一生也在被俯瞰,只不过这个剧本本人暂时无法窥见罢了。单纯当做故事来读还挺津津有味的,实体收藏了一本准备常看常新。
人的生活轨迹就如同海潮一样,时而平静,时而汹涌,没有人能始终平稳顺利地度过一生。生活一直在改变,而且也必须改变,在新的刺激或者环境下,即便是再平衡的生活也会改变。危机来了又过,可能短暂也可能持续很长时间,但每一次危机都必须被克服并再次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普通又不普通的一生,历史的车轮碾过,被命运反复磋磨,时代带给谦二的到底是什么?
笔者带着社会学家的思考与父亲梳理战前战后过往,这也像他后记中提过的:“如果听众没有提问的能力,便无法引导出叙述者的回忆。”未尝不是命运对于父亲谦二的一种偏爱,毕竟如他自己口述而言,下层中的下层只想活着,很多人留不下只言片语,反而那些上层一直在“发声”。
看到他稍有条件旧地重游,为不能魂归故里的战友献上刻字的铝板,以及愿意帮助战争受害者争取利益,其实他也并不“普通”。真正经历过战争与命运磋磨的人,想阅读的是没有英雄主义的、能以客观角度描述的历史书籍,普罗大众未尝不需要一种祛魅时刻呢?大概这也是这本书存在的意义。
同一时期我也阅读了《西线无战事》,只想说:枪响之后无赢家。
二、给女性伙伴的书单:
忘了最初为什么读它,但的确有着非常现实且实用的收获,推荐未婚女性多看一看,尤其里面关于婚前需要了解的内容。婚姻与恋爱并不同,国人大多数的观念是看此类内容是盼着离婚,用吴律的话反驳:“买保险就意味着死嘛?”,无非多给一些安全知识,若有一天感情不在,彼此不得不撕破脸的时候,应该做点什么,而不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真正在法庭之上,看清人性的机会太多了。成年人为个人选择负责,但婚姻牵扯多方利益,希望减轻些让父母/孩子跟着买单的成本。希望我们永远用不上,但如果用上的时候能起到最大的保护作用。
作为入门级女性权利读物是很棒的,没有晦涩难懂绕来绕去,直截了当地戳着各种父权特权的痛处,尽管有人会诟病一些例子极端,作者带有主观情绪,但不得不承认话糙理不糙。她本身的共情能力也很强,从各个章节的递进,但最后一章写给未出世女儿的应得的权利,温水终会再次沸腾。我想她写这本书,也像开篇里写到的那样,“如果知道我们面对的问题是什么,我们才能更好地与之抗争。”尽管未必给我带来很多不同的体验,但就科普意义上而言,值得被更多人看到,因此特意推荐给大家。
截取一段她给女儿的话,个人很喜欢的部分:
我希望她在任何人可能侵犯她的身体时都可以毫无内疚和羞愧地说“不”。到了一定的时候,我希望她知道,她有权完全控制自己的生殖能力,并且知道,要不要生孩子是她自己的决定,别人无权代替她决定。我希望她知道,她的性别只是我们的一个假设,她完全有权告诉我们是我们错了。我希望我们的女儿知道,成为一个男孩或成为非二元性别者不仅是可行的选择。”
即使这个现实的世界依然会让人们失望,但正因为有着一代代觉醒之人的努力,我们才能有更好的未来,作为女性,别放弃自己应得的权利啊。
适当需要补充一些财商,今年开始尝试此类书籍,明年也会加大这方面的涉猎。很好的一本FIRE入门,非常基础与实用,与其说单纯告诉应该怎么做,不如说更多的是告诉你,这样做是因为什么,就像新版前言里提到的:成功的真正秘诀是与金钱建立自觉、清晰、有主动权的关系,而不是一心要赚到某个“数字”。
因为本人自己体验了消费降级与记账生活,也希望更多的姐妹能够掌控自己的生活,哪怕最简单的记账开始。
的确国情层面未必适合我们,但比起‘术’,培养好自己的金钱观以及生活态度更重要。读的时候我在认真对比今年到目前为止的记账本,看一看哪些条目可以再细化,当能够清晰的知道自己的钱花到了何处,那么人生也走向哪里。当然跟此类大多数书一样,重复概念会显得啰嗦。
另外把工资除以全部为工作投入的时间(包括通勤、选衣服、回家回信息等等),得到的时薪与自己想要购买的物品对比,看一看购买这样一个东西,需要花掉你多少工时,瞬间下头不想再买了,大概也是一种很好警惕消费主义的参考。

历年回顾:2021年读书总结
年年岁岁,谨此纪念我又长了一岁,依然没有停止思考,希望这个系列我会一直写下去。
感谢阅读,你我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