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苏州赤脚医生竟总结出现代防疫措施
三年新冠病毒疫情,也意外引来大家对一部电影的再次讨论。上映于2013年的《大明劫》,讲述的是明末名医吴有性和名将孙传庭联手,将治病和救国并行,又因为道不同而走向陌路的故事。其中的吴有性,则是在温病学领域做出开创性贡献的人物。

吴有性,字又可,号淡斋,姑苏洞庭(今苏州吴中区和相城区)人,生活于明末清初政权更替之际。可能是时局动荡的原因,历史上对他的记载极少极简,仅在《清史稿》《四库全书》等文献留下寥寥几笔,与他瘟疫学派创始人的历史地位极不相称。关于他的个人经历,仅《清史稿·列传》记载着几十个字:“生于明季,居太湖中洞庭山。当崇祯辛巳岁,南北直隶、山东、浙江大疫,医以伤寒法治之,不效。有性推究病源,就所历验,著《瘟疫论》。”
《大明劫》为了剧情需要,将吴有性塑造成一个郁郁不得志的御医,而后流落江湖行医,但真实的吴有性只是吴县一个普通乡官,担任家乡的族长,负责掌管户口、赋役等事务,行医最初只是他的副业,基本算是一名赤脚医生。
吴门医派
也许是本土家乡严重的疫情激发了吴又可的行医热情,并且当时苏州的行医氛围也给他提供了不少帮助。 那时苏州状元多,御医也多。在见诸记载的1400多位名医里,曾任职医官、御医的就有一百多个,他们所编撰的医学著作也多达600余部。元代的《十药神书》和明代的《神农本草经疏》都是吴门医派的知名著作。据明朝杨循吉《苏谈》所言,吴门医派的形成始于来吴行医的戴思恭。戴思恭师从一代医宗朱丹溪,不仅得其真传还善于灵活运用、融会贯通诸家所长,颇有大医风范。他的到来使吴医渐渐有了些许名气。当地有个叫王仲光的儒生慕名前去拜访求教,回去后苦读三年《素问》,又埋头钻研朱丹溪的医案,终于也成了吴中一代名医。在他的推动下,吴医的队伍愈发壮大,最终发展成为一个具有相当规模和影响的医派。

吴门医派医家众多,大致又能分为杂病学派、伤寒学派、温病学派和外科学派。不过要论起对中医学的贡献来,当然还是数温病学派最为突出,而吴有性就是这温病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明末瘟疫大流行
吴有性生活的明朝末期,遭遇了千年一遇的寒冬,异常寒冷的气候引发“旱灾—饥荒—瘟疫”的恶性循环。
有专家认为,明朝末年那场席卷华北地区的鼠疫才是导致明朝灭亡的最后一根稻草,即“老鼠亡明”。比如万历年间就曾经发生过三次大旱灾,而每一次都伴随着鼠疫的出现。到了崇祯十四年,一场大旱历时四年之久,随后也是瘟疫流行于全国范围。
旱灾的直接结果是出现大量逃荒的难民,而平素里就以偷吃为食物来源的老鼠也没地觅食,就会随着难民到处迁徙,有人曾在书中描述过目睹过的老鼠迁移的奇特景象:崇祯十四年夏天,在内陆地区突然出现大群大群的老鼠,它们互相咬着对方的尾巴,视死如归地渡过大江大河,进入安徽河南河北等地。迁徙的老鼠把鼠疫杆菌传给难民,并通过难民的四处流散传播到了更广阔的区域。
此外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城掠地,北京城里的崇祯皇帝,忧虑不已,他指派孙传庭去追剿李自成。但是在和李自成起义军作战的过程中,明军爆发了大型的鼠疫。
关于明代瘟疫的暴发次数,许多学者有过统计和研究,结果虽不统一,但可以肯定的是,明朝是历史上瘟疫高发、热病肆虐的时期。
根据《明史》记载,从永乐六年(1408年)至崇祯十六年(1643年),发生瘟疫流行达19次之多。

关于当年大疫的严重性,我们可以从据乾隆《吴县志》记载,吴县在崇祯十四年、十五年连续两年大灾之后又大疫,是“宋建炎金兵惨掠后,未有此奇荒”。该志卷26《祥异二》称:“十四年辛巳正月二十日至三月,多大风,扬沙昏蔽天日……五六月,亢旱无雨,蝗来,米价每石贵至三两有奇。秋初,蝗,复生蝻,禾稼食尽。复生五色大虫,啮菽,米益腾贵。自四月至冬,比户疫痢。知县牛若麟市药设局,延医诊视,疗者什三,死者什七。推官倪长圩与若麟日收露尸,给槥瘗土以万计。”又云:“十五年壬午春,米贵石至三两三钱,麦石二两三钱,民益艰食,流离窜徙,老稚抛弃道旁,城乡房舍半空倾倒,死尸枕藉……五月十四日,县西南境大雨雹。嗣后淫潦不止,又大疫。若麟设局施药,得疗者半。”
"科学"的总结归纳
江浙一带气候溽暑,本就极易滋生热病,遇上那场鼠疫后,尽管“市药设局,延医诊视”,结果却仍然是“疗者什三,死者什七。”到最后,疫区里只剩下一些无力逃离的老弱病残,半数屋舍都躺满了尸体。说当时“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口仅存”可是一点都不夸张。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已经安排了救治,为什么死亡率还是很高呢?原来,当时的医学界坚持“守古法不合今病”、“以今病简古书”,说白了就是不知变通,面对病因不同的瘟疫还是只拿出张仲景的那一套《伤寒论》来应对。有当作伤寒来治结果却贻误了病情拖延致死的,也有一通猛药下去患者禁受不住而亡的,有因症状不是很严重用药过轻导致“迁延”而死的,总之就是治法不得其要。

吴有性发现,单就他自己所接触到的患者而言,他们大多都并未受风着凉,而仅仅只是接触过其他病人而已。于是他又去书本里找答案,结果发现这场瘟疫很有可能并不是伤寒感冒引起的。
吴有性知道,自己还需要研究更多的病例才能解开谜团,所以他又协助官府设局诊视。苍天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在无数个临床诊疗中摸索到了最有效的药方,随后还结合自己的行医案例把瘟疫的病理和治疗方法加以总结,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撰写了《瘟疫论》一书。
它是中医史上第一部系统论述急性传染病的医学著作,更是中医温病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标志性著作。《瘟疫论》。

作为史上第一部瘟疫专著,《瘟疫论》不仅为整个温病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还体现出了吴有性不破不立、敢于质疑和革新的精神。《瘟疫论》开篇便推翻旧说,明确指出瘟疫和伤寒根本就不是同一种病:“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这对以往医家认为温病由时气、伏气、瘴气所生及百病皆生于六气的观点来说,实在是很大的突破。
而这“异气”,又被吴有性称为杂气、庚气、病气、疫气。之所以称之为“杂气”,是因为它并不止有一种,而每一种都有其“特适”性。吴有性在临床诊治中与之“交手”数次,终于确认了它传染的特性:“邪之所着,有天受,有传染”,“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邪从口鼻而入。”这也就是说,他认定时疫能通过口鼻、与病人接触而感染致病。可我们要知道,吴有性说这话的时候大约生活在距今四百年前,那时候的医学界还普遍认为“邪从皮毛而入”,而吴有性所说的,不正是现代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吗?如此先进的见解,简直让人怀疑他是不是穿越过去的。

不过吴有性也表示,尽管不论男女老少一旦接触到此气便会被感染,但最终是否发病则取决于它的量、毒性和感染者自身的抵抗力:“若是其年气来盛厉,不论强弱,正气稍衰者,触之即病。”“其感之深者,中而即发。感之浅者,邪不胜正,未能顿发。”翻译过来就是说如果病毒来势凶猛,遇上身体素质稍差的人,就很容易感染致病。但如果身强体健或者病毒毒性较弱,那么感染后就存在不发病或晚发病的可能,也就是所谓的“无症状感染”。

吴有性行医治病,注重从临床实践中得出理论真知,又主张学以致用,对庸医们沉迷纸上谈兵现象提出严厉批评,他对于当时“不思现前事理,徒记纸上文辞”的医界学风十分不满。书如其人,作为他唯一一部传世之作的《瘟疫论》,并没有像同时期其他医书一样,重视文字辞藻修饰、频繁引经据典,而是以朴实无华的文字真实记载医理医论。全书充满了质疑求实精神,系统阐明了瘟疫的病因、发病条件、传染方式、病变趋势、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手段、禁忌和选方用药。

清代医家戴天章曾高度评价吴氏撰著的《瘟疫论》,“真可谓独辟鸿蒙,揭日月于中天”,赋予吴有性温病学说开山鼻祖的历史地位。
吴有性这位乱世名医,开创性构建的戾气致病学说,无限接近于200年后西方世界提出的病毒学说,在世界传染病学史可谓伟大创举,令人叹服其思想的超前。秉持“世道更替,医道长存”的吴有性,为清代温病学派的形成发出了先声,他也因此得到了“治温证千古第一人”的赞誉。自明朝以后,继承吴有性学说者众多,这些追随者不断对《瘟疫论》进行注释、补充,使之思想光芒穿透历史,照耀于当下。
参考
- (明)杨循吉《苏谈》中载:“于是仲光之医名吴下,吴下之医由是盛矣。”
- 《吴江县志》
- (明)吴有性《瘟疫论》
- 吴有性:明末最美逆行者 https://zhuanlan.zhihu.com/p/409317067
- 吴有性,乱世治瘟疫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吕可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