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topic of history in tea books“闽中地暖,雨前茶已老而味加重矣。……北苑所造之茶,不许过数,入贡之后,市无货者,人所罕得。惟壑源诸处私焙茶,其绝品亦可敌官焙,自昔至今,亦皆入贡。其流贩四方者,悉私焙茶耳。”过分追求春茶上市的时节,是恶趣味。明前春茶、雨前春茶,要分产地而论。过分追求清明前生产的春茶,会导致违背物性的腊月出新茶。而蜀地正月便自然出新茶,明前茶一点也不值得矜贵。对福建来说,谷雨前产的茶已经叶老味重,已然属下品。北苑官焙出品的茶,不准超过定额,悉数上贡,流入市场的数量很少。一方面表明北苑官焙生产能力过剩,有意限制生产,造成了饥饿营销,一方面客观保障了茶树的休养生息,提高了茶叶品质。于是相对官焙茶场,诞生了私焙茶场。这里“私”,非“走私”,仅相对“官”而言的“私”,具有民营经济属性。宋代具有非常严格的官榷专卖制度,茶税亦是国家重要财政收入,民营茶场在销售、运输和流通环节均受到严格监管,纳税之后的买卖是具有合法性的。王复礼,号草堂,其《茶说》见清-陆廷灿《续茶经》:“武夷茶,自谷雨采至立夏,谓之头春,约隔二旬,复采,谓之二春,又隔又采,谓之三春。头春叶粗味浓,二春三春叶渐细,味转薄,且带苦矣。夏末秋初又采一次,名为秋露,香更浓,味亦佳,但为来年计,惜之不能多采耳。茶采后,以竹筐匀铺,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俟其青色渐收,然后再加炒焙。阳羡岕片只蒸不炒,火焙以成。松萝龙井皆炒而不焙,故其色纯。独武夷炒焙兼施,烹出之时,半青半红,青者乃炒色,红者乃焙色。茶采而摊,摊而摝,香气发越即炒,过时不及皆不可。既炒既焙,复拣去其中老叶枝蒂,使之一色。”文中称武夷茶,自知非宋人所言。王复礼是清初康熙年间人,寓居武夷,陆廷灿任崇安知县时他已经年届七旬,其记载武夷茶制作方法,说明清初武夷山生产岩茶工艺已臻成熟,即经典的半发酵的乌龙茶。福建武夷山的制茶工艺延续了宋代北苑官焙的制作传统,有其发展脉络和历史渊源,这种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其他茶叶产区能够模仿。武夷岩茶的制作工艺繁复,自春至秋,延续六个月,经过多次烘焙,产生极致高香,俗称岩茶,茶叶品类属于乌龙茶类。从中可窥知武夷岩茶的一二特性:首先,重香气。第二,摇青生色。第三,又炒又焙。从原料选择来看,武夷岩茶重视外在感官享受,而以茶水下肚后的身体感受为次。闽中地暖,谷雨前茶叶已老味重。明知叶子已老,味道苦涩,武夷岩茶并不尽早采细嫩芽尖,而是整个春天持续采新叶,采叶不采芽。甚至入秋,依然会再采一次叶,取其香更浓味亦佳。整个春天萌发的茶叶,逐渐由肥厚转枯细,味薄,带苦。这种观察是细致的,符合植物生长规律。从科学角度分析,即春茶经过数度采摘之后,新萌发叶片中的氨基酸和果糖类成分含量减少,而受日照产生的茶多酚日益增加,于是茶叶的鲜爽和甜度日减,苦涩度益增。如此一番二番又三番采摘的茶叶,会好喝吗?肯定不好喝。武夷山茶自古苦涩味重,并不出名,未曾受到青睐。唐朝名茶以四川蒙顶和太湖阳羡顾渚为首。宋朝定都开封,距离四川茶区更远了,北方人执政经验又不老到,忽视水利,原本鱼米之乡的太湖流域在北宋初年即海水倒灌,陷入一片菏泽,民不聊生,遑论采茶了。不得已,改从黄岗山以南的建安北苑取茶,宋代官焙制茶为去其苦涩,采用极细嫩毛尖,又过水蒸研,压榨去膏的方法,才得缓解。历经明清,失去官方订制的计划经济庇佑,需要兼顾产量和成本的福建茶农,终于悟出获得市场青睐的秘诀在于制作高香,发明出一套扬长避短,满足感官的半发酵制茶工艺。得益于北苑官焙繁复工艺的传承,此种极度依赖人工手作的制茶法在武夷山得以诞生。【饮中八仙:杜甫诗《饮中八仙歌》】
摇青,是乌龙茶特有的制作工艺,今日仍旧延续此手法制茶的地区,除了闽北武夷山,闽南安溪,还有广东潮州凤凰山,以及随着泉、漳、嘉、潮四郡移民东渡,一度占据居民九成份额的海峡对岸。摇青,顾名思义,摇晃茶青。乌龙茶通过摇晃茶青互相碰撞和摊晾茶青静置发酵的交替进行,让茶叶边缘破损,发生酶促氧化反应,产生茶叶香气的千变万化。从外形上看,茶叶叶片边缘因酶促氧化反应而泛红色,叶片未发生发酵反应的部分则依然是青色,半青半红由此而来,绝非“青者乃炒色,红者乃焙色”,康熙年间的王草堂并不能懂得生物化学反应。与之相对应的是过度摇晃茶青,即成揉捻。过度堆积摊晾,温度偏高或者静置时间稍长,即成完全发酵。那样产生的茶色,也非半青半红,而是完全发酵的红茶了。于是,乌龙茶和红茶的分水岭即在于发酵程度的拿捏,而它们共通之处则在于茶香的丰富层次以及变化。以武夷岩茶为例,传统乌龙茶的完整制作工艺是:摊晒…阴晾…浪青…摇青…摇青N次…杀青…揉捻…烘干…低温慢焙…端午前再焙一次…中秋前再焙一次。浪青,是徒手翻动茶青。摇青,是用筛子摇晃茶青。浪青,更温柔,摇青,稍剧烈。选择以浪青为主,还是摇青为主,则是轻发酵的台湾乌龙、安溪清香型铁观音和半发酵的武夷岩茶、凤凰单丛,两类乌龙茶内部的差别。王草堂所言“又炒又焙”的“炒”,是指杀青工艺,乌龙茶的高温杀青,是相对高温,起到遏阻茶青继续发酵的作用,但茶叶依然保留活性,为后面的焙火提香预留转化空间。“揉捻”是为了塑造形状,条索好看,同时减小体积,利于储存和运输。“焙”则是武夷岩茶、凤凰单丛极致高香的秘诀。至今在福建山区,传统的焙房依然容易见到,焙房的底层为炉灶,灶口对着室外,添柴燃烧,彻夜不息,茶师每隔片刻便巡查一次,控制灶火温度,通宵达旦,数日不眠不休。这份工夫耗尽了制茶师的心血和一部分生命。制茶愈久,人亦老。【舟中夜雪:杜甫诗《舟中夜雪有怀卢十四侍御弟》】
“盖尝以为天下之物,有宜得而不得,不宜得而得之者。富贵有力之人,或有所不能致,而贫贱穷厄,流离迁徙之中,或偶然获焉。“唐庚和苏轼是眉州老乡,比苏轼年轻三十岁。钱钟书对他的评价是北宋除了苏门诗派和江西诗派之外,诗写得最好的一位。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自古以来,中国人对于极致好物的追求都是既真实存在,又有审慎反思的。从这篇《斗茶记》能够读出,唐庚对于得物的一种态度。这与苏轼的“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又是何曾相似哉。明代《古贤诗意图卷》
(to be continu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