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这部电视剧,是对理想主义者的一次鞭挞
我一直以来就不是特别喜欢知识分子,在我心中经典的知识分子大概涵盖了几类群体:
高校教授、党政机关干部、事业单位相关的文艺工作者,公立医院和公里教育机构中的教师群体。电视剧中周秉义和周蓉都是以上的典型。
这一类人最大的问题是:不事生产,不创造(经济)价值,但喜欢指点江山、喜欢指导小人物生活。而他们所灌输给下一代的观念,或者制订的政策,也确实可以影响国计民生。然而他们本身却很少会直接负起责任。所谓的阵痛都留给了市民阶层来承受。也就是剧中周秉昆所代表的那一类人。但阵痛承受之后,是否就一定迎来康庄大道呢?东三省的现状各位都已经知道,答案再明显不过。
不过周秉义和周蓉也要分开讲。周秉义的问题,主要是党性和人性的矛盾问题。
这一点上,本剧对他格外的宽容,编剧并没有给周秉义太多典型的官场难题,毕竟他一家子亲戚都是通情达理的好人,也就弟弟的几个朋友有点蹬鼻子上脸。这种情况放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所以,金主任的做派其实更符合事实。这个老太太和自己的女儿聊不太来,却和混迹官场的女婿谈得投机。说到底,是因为金主任已经做到了人性和党性的彻底分离,而周秉义还没有她那么决绝。也就显得没有那么老道。金老太太看出了他的犹豫,以一个“立地成佛”的过来人,给周秉义做一些人生指导,也就显得非常合适。
官员手中有巨大的权力,而权力落于凡人身上就必然引起堕落。要么迎合人性从而堕落,要么剥离人性打造清高的人设,这是每一个宦海中人必然面临的选择。官场毁人是一条古训,关于这个现象有更深刻的作品,《国画》和《梅次故事》是我比较喜欢的两本书,作品背景也更贴近现代,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一阅。
回到周秉义身上,亲弟弟周秉昆的锒铛入狱,客观上是周秉义一个天赐良机。这个时候周秉义可以高调的彰显自己的原则性和党性,不为弟弟做任何一点疏通。如果周秉义真的想帮弟弟,并不需要他真的干预司法,有很多灰色空间可以操作。既不影响原则,也可以把亲情挽回一些。但他还是选择了决然的切割,任由秉昆的同事到处控诉他的无情。这件事不但不会成为他的污点,反而会是他清廉的佐证。亲弟弟都不帮,别人自然也不好使。也可以帮他挡住以后的诸多麻烦。
但周秉义的功绩又有多少呢?编剧在最后留给他一个拆迁帮他挽尊,已经让他在东北官场中落得一个好名声。现实中的周秉义们,绝大部分都堕落成了大大小小的恭维则们。这也是人尽皆知的事实。
周蓉的问题,体现在理想主义者的绝情。
同样是另一种割舍人性的操作,但并不是因为周秉义那种官场环境使然,而是理想主义者的天性。周蓉必然是绝情的,一方面体现在她为了所谓的理想抛弃亲人,另一方面体现在瞧不起丈夫而抛弃婚姻上。她的前半生都在为了理想而奔波,父亲,母亲,孩子,都是她为了理想和爱情抛弃的对象。当她发现知识分子的冯化成竟然为了“五斗米”而去折腰的时候,对他的嫌弃和厌恶也就无法隐藏。再一次,周蓉因为自己的价值观开始疏远冯化成。
当然冯化成的问题就更大,但他好歹有个历史大帽子可以给自己遮羞。不过后来,他反思的倒是比周蓉彻底。
再一次,编剧对周蓉手下留情。当年的理想主义们,高喊着高尚的口号却将自己的生命扔进文攻武斗的洪流中,多少人不明不白的掉了脑袋,捐出了自己的小命。编剧让周蓉走了一条相对人畜无害的道路——其结果不过是自己的青春像一桶泼入沙漠的清水,没有半点作用。
贵州山区的改善,是改革开放后沿海经济发达的结果,是全国转移财政收入的结果。理想主义者们常常因为自己的一腔热情而忽视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就是这样的周蓉,仍然对那些外出务工的贵州孩子们缺乏真正的认可。她觉得自己的青春已经捐了出来,也要让其它贵州孩子的青春再捐出来,直到这片沙漠长出她心目的绿树为止。可惜,她这一辈子都想不明白,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周家,靠谁的支撑才度过那个漫长困苦的岁月呢?是以上两个理想主义者么?不是,是市民阶层的周秉昆和郑娟。这个最没出息的孩子,实际上肩挑起了维系家庭的重任。放大到整个社会这个结论仍然成立——普通的老百姓咬紧牙关,靠自己的努力工作度过了转型的阵痛期,为了社会一次次的牺牲了自己。却让无数的家庭得以在转型中延续下来。
如果没有周秉义,周家最多晚几年拆迁。没有周蓉,可能周家老太太还能多活几年。但没有周秉昆,这个最没出息的小儿子,周家早就散了。
向所有在艰难岁月中守住底线的普通人,致以最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