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碎碎念
#没想到竟然被新同事卷到了。他会powerbi,还不是简历上所谓的“熟练掌握”的程度,而是真的可以当着leader的面快速操作拉取想要的纬度图表。leader让我去跟他学习一下visualization[扶额]
在吃饭间歇还得知他爸妈小时候非常鸡娃,初中高中每天晚上每个周末都被安排满满的补习课程。因此也练就了他吃饭超快且沿用至今的“恶习”。还从初中开始就一直保持着锻炼健身的习惯。
怎么说呢,我觉得我自己其实也算有点卷的人,只是最近一年半年有放慢脚步,同事说我卷王的时候,我都觉得这是我自己的事情啊,我想变得更优秀有什么错。但是当自己被别人卷的那一刻,真的觉得压力山大,特别当那种促使你改变的驱动力并不是来源于你自己而是外界的时候,多少有点无奈。
#电梯里听到久违的洗脑广告,再次想起李诞在节目里说的“广告创意其实是无意义的,最有用的广告就是类似脑白金这种洗脑广告。”觉得不无道理的同时又觉得不至于此,有趣的广告也同样能加深人们对品牌的印象呀。又想到他说“他们现在这批人都是中国脱口秀行业发展史上的炮灰。”真是处处显露他骨子里的悲观主义。
#因为最近部门人员大换血,而我作为最后一位成员也将换岗到另一个部门,鉴于新人小伙伴没法短时间内快速掌握工作所有细节,我就动手写交接文档,写着写着,我想,为什么我们部门都那么久了,也没个什么传承的文档呢?突然想到了《乡土中国》里说,为什么都说农村人文盲,那其实是因为农村人之间的强联络使得他们的经验可以以一种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承下来,所以文字的使用对他们来说其实是没那么重要的。之前没有文档,可能是单靠口口相传就可以实现经验的传承了。
#因为一个账号到期的问题,我的一部分工作成果被锁在了账号里,经历了几天的申诉恢复账号心情从忐忑到无望到自我责怪要不是我拖延症就不会有这事到摆烂重来就重来到最后惊喜地取回里资料。有一刻我在想,如果这资料取不回来了,这将是我拖延症史上最大的一课了,或许就能从此根治这病症了。又想到,朋友说的,拖延症这到底本身是个问题还是人性本就如此只是个人对自己的规训把它定义成了一个问题?
#最近在思考人与人之间的边界感,继而又想到真诚的害处以及我个人的自我保护机制。跟我关系比较好的一个同事,她跟别人聊天很会找话题,虽然认识之初我觉得她总是啰里啰嗦的,总说一堆没意义的话。但是久了可能彼此也磨合过了,觉得现在她是里面跟我最能聊到一起的人了。但近来我发现一个现象,好像大家都跟她关系挺要好的,关于其他同事一些无关痛痒的八卦也多是从她口中得知的,比如对方有没有女朋友呀、多少岁呀、家里多少兄弟姐妹呀等等。这些其实也都不是什么重要信息,但是我惊讶的是,我对于初认识的人并不会过问太多个人隐私的问题,而她可以在认识的第一天就知道别人很多的信息。这里我思考不同人之间的边界感是不同的。我不喜欢问刚认识的人太个人的问题,同理我也不喜欢别人在刚认识的时候问我太个人的问题。但是我同事她就百无禁忌,某种程度上我是羡慕她能快速跟其他人交好的。我好像总给别人一种距离感。但是当我再认真思考,为什么我不会在与他人的交往中采取主动,其实归根结底,是因为我在逃避与他人的深度链接,我总觉得跟大家都君子之交淡如水就挺好的,不惹事没烦恼。或许我的逃避姿态和信号过于强烈了,别人接收到信号也就保持距离了。但同时我又是期待有深度链接的,很矛盾吧,说不清楚。可能是一种避免伤害的自我保护机制吧,很久之前听别人自述的一句话“我总是做好了别人随时会离开我的准备,因为面对太多的离别,一次次失望,让我不想再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这句话精准地击中了我。如果有人可以一直一直依靠,我真的想做一个恋爱脑,但是因为不想受太多的伤了,就把自己活成了一个孤岛。
其实我曾经也是一个没什么边界感的人,觉得很多事都可以说。但是我的十分坦诚与真诚,有时候其实是把伤害自己的刀递给了别人,一个对你百分之一百了解的人要伤害你不是最容易的事吗?所以渐渐地,我就发展成现在这个会刻意包裹自我的人,但久了我思考,到底是我的过分真诚伤害了我自己还是那些不怀好意的人伤害了我自己?真诚其实并不是坏事吧?
不过吧,无论是选择做孤岛,还是选择重新开放坦诚,那都无所谓对错,每个人有每个人都活法,等到你真的觉得这条路走不通啦,你自然会找到其他出路的,接纳自己,不要自责。
#发生了一件事,妈妈跟我说“我觉得你好像对这个家没什么感情,很抗拒回家。”后又自责地说“但确实我们一直以来对你的关注都比较少,我也有做得不好的地方。”
那一刻我突然有点想哭,细数近一两年,妈妈对我的关心多了很多,爸爸也没有了以前那么苛刻,我反思自己,是不是我对于爱这个词的要求太高了,其实我的家人是很爱我的,但是我的感受力太差了,又期待太高了,所以才会有这样的感觉觉得他们不爱我?再想,不,并不是这样的,长久以来的忽视与控制感,已经刻进DNA里了,我承认我是有抗拒的,抗拒的可能更多是那种控制感,说起来还挺荒谬,以前跟朋友出去玩,到晚上比较晚(其实也没有很晚,就7 8点的样子吧)回去就会被骂,被骂的理由并不是担心我安全,而是我只顾着自己去玩也不想着帮帮店里的忙玩到这么晚,我怎么怎么没良心不体谅爸妈,所以每次当我跟朋友玩得晚了想离开但是又不想扫了朋友的兴致的时候,我总是忧心忡忡,而朋友一脸不解。这种控制欲直到我毕业了工作了在多次行动上抗议才得到有效缓解。
虽然我曾经暗暗发誓,我要做自己的父母,我现在有能力有经济条件去过我自己想过的生活,我可以完全抛开我的从前一概不谈。我尽量去理解,或许他们不那么爱我,或说以一种错误的方式爱我,其实是他们自己本身就没有被真正爱过,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悲哀。但每每想起那些往事,仍然心头酸楚,每当我觉得我可以对这些都释怀的时候,总是被猝不及防的潜意识拉回现实,所有有些带来的不配得感,让成年后的我在面对异性的关怀备至的时候,并不像很多自信的女生那样觉得理所应当而心安理得地接受,也并不像大部分女生会有的感动,而是一个诚惶诚恐的习惯性后退的模样。因为被关心,这不是我熟悉的环境,甚至说这一切是陌生的。而现在,虽然我已经进化到可以掩饰我的诚惶诚恐,我脑海里的声音跟自己说:“不要表现得像个没见过世面的人一样,你要学习心安理得地接受所有这些关心。” ,也在努力克制自己想后退的冲动。但只有自己知道,我内心的裂痕,还有好长好长的路,需要好长好长的时间,才能被治愈。
#还记得高中大学时期,每当得知身边某个人是信仰基督教的,在与别人谈起这个人的时候,都会第一时间提及这件事,好像信仰zj的人就自动变成了我们之间的异类。我思考这个结论是如何成立的,大概是因为我们本来就是世俗化很成功的环境,大家脑海里被灌输的观念都是:“上帝其实是不存在的。信仰sd那就等于是傻子。”相当长一段时间,我都对zjxy抱持这样的观念。直到后来,我了解了一些佛学方面的知识,我非常认同佛学里的“临在”的生活态度以及“佛即众生”的向内求意识,也可能是读书会里有好几个人都跟我持同样的看法,让我产生一种错觉,这是我们这个世界唯一的解,任何不认同这套方法论的人都是不足够聪明的。但是后来我思考,佛学里说的“一切都是因缘际会,一切都是命运最好的安排。”,进而得出“我们应该活在当下”的结论,这真的是生活的真谛吗?我们的过去真的是一种冥冥中必经的路吗?还是说其实我们本身可以有所作为而避免这种不如人意的结果呢?最后我想到,其实人们选择信仰,并不是他们相信这个世界就是如这些教条所说的那样构造发展的,而是他们选择以某一种方式去解释这个世界,进而让自己可以生活得更舒心罢了。无论是基督教里的“救赎”还是佛学里的“活在当下”都不过是在告诉人们,我们要想更好地生活,要么保持虔诚和善心,要么专注于当下而不去追忆懊悔那无用的过去。
不知不觉写了这么多,来更一批图说点轻松的话题吧~



说起做饭,我真是没见过比我室友更奇葩的做法方式和对待做饭抗拒无比的态度了。她做饭是原则是万物皆要焯水,煎个鸡翅都要焯水……30号那天一听说要解封了,我出门一趟回来发现她已经把她的所有做饭工具都收起来了hhh





说起动漫,在几位朋友的共同启蒙下,我也算是入了动漫的坑了,《国王排名》、《罗小黑战记》、《间谍过家家》、《那年那兔那些事》……国漫虽然也很好,但是对比之下还是能很明显感觉到跟日漫的差距,视觉设计、人物设定构思等等方面的。



我有一个梦想,10年以后,可以有一笔钱在这样的小农村里买个小房子,做个朝九晚六的数字游民,下班再开着自己的小电驴到处溜达。快落!




堂食的人真多
食堂在哪里?
你这句话仿佛梦回大学
麻烦认真再看一遍